胡兴旺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
【关键词】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3-0263-02
冬病夏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特色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防病于未然”的疾病预防观。综合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兼有费用低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优势,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和疗效,现详述体会如下。
1研究对象
1.1一般资料
本课题研究参与夏季三伏天“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活动的成人哮喘病人群,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10年至2011年期间,河南中医学院第一、第三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将其中满足纳入标准、又不属于排除标准者,经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华盖贴”穴位贴敷)和对照组(“传统药物”穴位贴敷),共收集病例103例。其中,华盖贴组53例,男36例,女17例;年龄18岁至65岁,平均年龄60.53士7.39岁;传统药物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20岁至60岁,平均年龄58.66士8.5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等分布经卡方检验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
参照1997年4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制订标准[1],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有关。(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散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上诉症状及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4)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5%以上,增加绝对值FEV1≥200ml);③最大呼气量(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5)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2治疗
2.1一般处理
所有入选病例均按呼吸内科常规处理,进行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监控、调整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危险因素,如: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
2.2治疗组(华盖贴穴位贴敷组)
华盖贴药物组成:取用中药炙白芥子30克,甘遂20克,元胡10克,细辛10克,麻黄20克,半夏10克,五味子15克研末,以姜汁调成糊状,加入少许肉桂粉备用。治疗穴位:①基础治疗:大椎、百劳、风门、肺俞、膈俞、天突、膻中、中府、定喘穴。除大椎外,皆双侧取穴。②具体操作方法:将药物烘干后,粉碎细末而制成药面,过100目筛,储瓶备用。贴敷使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所制药膏的直径约为1.5厘米,厚度约0.3厘米。注意所使用的药物均应该在当天配制,决不可使用前日剩余或储藏于冰箱的药物。将适量药膏“华盖贴”摊涂在5×5厘米胶布中心部位,贴敷于所选取的穴位上。贴敷的时间在夏季三伏天里,每10天1次,以中午时分为佳,贴4次为1个疗程。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
2.3对照组(传统药物穴位贴敷组)
传统药物组成:将《张氏医通》的基础贴敷方(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研细未以姜汁调糊)。治疗穴位选择:①基础治疗:同治疗组。②操作:在夏季三伏天里,每10天1次,3次为1个疗程。
2.4具体敷贴时间
在三伏天的初伏(2010年7月19日)、中伏(2010年7月29日)、末伏(2010年8月8日)、加贴(2010年8月18日)各进行贴药治疗一次,四次为一疗程。在三伏天的初伏(2011年7月14日)、中伏(2011年7月24日)、末伏(2011年8月13日)、加贴(2011年8月23日)各进行贴药治疗一次,四次为一疗程。
2.5观察指标
根据郑筱萸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结合病情自拟“哮喘缓解期症状分级评估量表”(具体请见病例报告表),所有纳入病例,治疗前后各对其评价一次,按6分制评分,2分为最差,6分为最好。总分越高,代表疗效越好。
2.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For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测定数据用算术平均数±标准差表示(-x±s)。计量资料数据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比较用χ2检验。
3结果
3.1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尔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FEV1(或PEF)增加量>35%,或治疗后FEV1(PEF)≥80%预计值。PEF昼夜波动率<20%。
显效:哮喘发作较前明显减轻,FEV1(或PEF)增加量范围25%~35%,或治疗后FEV1(或PEF)达到预计值60%~79%,PEF昼夜波动率>20%,仍需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
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FEV1(或PEF)增加量15%~24%,仍需用糖皮质激素或(和)支气管扩张剂。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无效:临床症状和FEV1(或PEF)测定值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3.2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00%,经Ridit分析,两组疗效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西医疗效略优于对照组。
4体会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症、喘症、痰饮”等范畴。陈无择《三因方?喘脉证治》:“夫五脏皆有上气喘咳,但肺为五脏华盖,百脉取气于肺,喘既动气,故以肺为主……”表明本病病位在肺[2]。《诸病源候论》有“呷嗽者……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均表明痰饮是哮喘发病的关键因素。发病与外邪侵袭及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此病病程长,易复发,难以快愈。属于本虚标实,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目前临床用于治疗哮喘的药物主要是缓解症状药物和控制发作药物。缓解症状的药物主要是支气管舒张剂,包括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物、茶碱等;控制发作的药物主要是抗炎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色甘酸钠等。这些药物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
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以从其根”,“以夏之阳盛之时,助素体阳虚之体”,“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羸弱,消息皆通于天地”及“天人合一”等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古代医家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学说。现代医学证实,此治疗方法能显著改善某些慢性疾病的症状,减少冬季发病次数,使疾病痊愈[3]。
“华盖”,原指古代帝王的车盖,《内经》喻为肺脏。《素问?病能论》说:“肺为脏之盖也。”肺位于胸腔,位置最高,覆盖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因而有“华盖”之称。本课题是针对支气管哮喘而设立的,故取名为“华盖贴”。方中白芥子等药辛温走窜,散寒化饮,利气止痛,配合不同的穴位,能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调动经脉功能,发挥行气血、调阴阳作用,经过制作该贴膏对皮肤的刺激作用减小,现代人比较容易接受。大量临床证明,使用华盖“穴位贴”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功能。,而且具有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伟,孙占玲,徐晓.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12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2(2):92.
[2]晏凤莲.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哮喘40例[J].陕西中医.2005,(8):822-823.
[3]范莉丽,强艳丽,邹亚楠等.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56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7(7):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