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市区域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

安徽省地市区域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体系在国家的次一级层面——区域上,国家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权威性越来越受到各种力量的挑战,仅以国家为基本单位来考虑经济是不够的,因此需要我们研究一个地区(省、市、县)的区域综合竞争力。区域综合竞争力大小,不但直接决定着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潜力和后劲,而且也决定着这个地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程度。在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和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正在打破国家、省际界限而呈现出新的竞争态势,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具有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成为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 目前,国际上已开展了对不同国家的竞争力即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这一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政府的广泛关注,我国有许多学者都致力于国际竞争力理论和应用的研究。近年来,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和比较分析也引起学者和各城市政府的重视,也做了大量工作。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区域经济协作的加强,对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研究正受到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虽有不少学者借鉴国际竞争力的有关理论对区域综合竞争力进行研究,但是他们仅局限于某些方面,一直没有系统的、可用于指导实际工作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建立什么样的指标体系、如何进行统计描述和综合评价。截至目前尚没有令社会各界一致信服的研究成果,这对于开展不同区域之间的竞争力分析、更好地服务于政府领导决策尚显不足。同时,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大国,不少省份地面积和人口都相当一些中等国家,并且各地区之间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因此从区域的实际出发,构筑一个全新的区域综合竞争力基本理论框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些研究不仅帮助我们客观分析和认识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现状,科学揭示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差异,把握地区经济增长的前景,深入剖析区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寻求出解决地区经济差距地有效途径,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还对确立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国家从宏观上为增强国家竞争力提供科学的依据。 因此本研究借鉴国际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的有益经验和方法,把区域综合竞争力分解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辅助竞争力,同时还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对如何评价区域竞争力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番研究,尝试着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1.3 研究目标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问题的界定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问题的界定
  • 1.3.2 研究问题和主要内容
  • 1.4 主要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和论文结构
  • 1.5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1.5.2 存在的不足
  • 2. 区域综合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综合竞争力研究
  • 2.1 1输出基础理论(export foundation theory)
  • 2.1.2 增长极理论(growth pole theory)
  • 2.1.3 积累因果理论(cumulative causation theory)
  • 2.1.4 核心—外围模式(core-periphery model)
  • 2.2 产业集群与区域综合竞争力研究
  • 2.2.1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及其来源
  • 2.2.2 产业集群对竞争力的影响
  • 2.3 国际贸易理论与区域综合竞争力研究
  • 2.3.1 早期国际贸易理论的观点:重商主义及其批判
  • 2.3.2 古典的贸易理论:从绝对优势到比较优势
  • 2.3.3 新古典贸易理论:比较优势形成的另一种条件
  • 2.3.4 新贸易理论:不完全竞争、产业内贸易与竞争优势
  • 3. 区域综合竞争力分析的基本框架
  • 3.1 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本质
  • 3.1.1 资源稀缺性(scarcity)是一种永恒的经济现象
  • 3.1.2 PPF曲线充分表现经济稀缺性
  • 3.1.3 经济学的核心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 3.2 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研究模型
  • 3.2.1 IMD区域竞争力模型
  • 3.2.2 波特区域竞争力模型
  • 3.2.3 我国相关研究模型
  • 3.2.4 本研究所用的模型
  • 4 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 4.1 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4.1.1 IMD的评价指标体系
  • 4.1.2 其他的评价指标体系
  • 4.2 本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
  • 4.2.1 本研究选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4.2.2 本研究基本指标体系
  • 4.2.3 本研究的评价型指标体系
  • 4.2.4 指标辨别与量化应用
  • 4.3 区域综合竞争力水平评价方法
  • 4.3.1 确定各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 4.3.2 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消除指标量纲影响
  • 4.3.3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评价结果
  • 4.3.4 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的分析方法
  • 5 安徽省地市核心竞争力比较分析
  • 5.1 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 5.1.1 经济实力竞争力的评价
  • 5.1.2 产业竞争力的评价
  • 5.1.3 科技竞争力的评价
  • 5.1.4 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与对应图
  • 5.2 安徽省地市核心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 5.2.1 安徽省地市核心竞争力的横向比较
  • 5.2.2 安徽省地市核心竞争力的纵向比较
  • 6 安徽省地市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 6.1 安徽省地市基础竞争力的评价
  • 6.1.1 资源竞争力的评价
  • 6.2.2 文化教育竞争力的评价
  • 6.2.3 基础设施竞争力的评价
  • 6.2.4 基础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及对应图
  • 6.2 安徽省地市基础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 6.2.1 安徽省地市基础竞争力的横向比较
  • 6.3.2 安徽省地市基础竞争力的纵向比较
  • 7 安徽省地市辅助竞争力比较分析
  • 7.1 辅助竞争力的评价
  • 7.1.1 国际化竞争力的评价
  • 7.1.2 政府管理水平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及其对应图
  • 7.1.3 辅助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及其对应图
  • 7.2 安徽省地市辅助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 7.2.1 安徽省地市辅助竞争力的横向比较
  • 7.2.2 安徽省地市辅助竞争力的纵向比较
  • 8. 安徽省地市区域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
  • 8.1 安徽省地市区域综合竞争力的评价
  • 8.1.1 综合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及其对应图
  • 8.1.2 安徽省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典型时点状态
  • 8.2 安徽省地市综合竞争力的横向比较分析
  • 8.3 安徽省地市综合竞争力的纵向比较分析
  • 9. 提升安徽省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途径探讨
  • 9.1 发挥比较优势,增强竞争优势,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 9.2 提升科技竞争力
  • 9.3 推进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9.4 着力推进东向发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 9.5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广东社科院发布《2016年度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J]. 新经济 2017(Z1)
    • [2].《2007年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分析报告》发布[J]. 广东社会科学 2008(02)
    • [3].河南省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10(02)
    • [4].强化财政投融资管理 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J]. 现代商业 2013(26)
    • [5].强化财政投融资管理 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J]. 现代经济信息 2009(14)
    • [6].坚持科学发展 努力提升西部内陆地区竞争力——《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2007》解读[J]. 西南金融 2008(05)
    • [7].推进实业兴市战略 全面振兴实体经济[J]. 政策瞭望 2016(12)
    • [8].以文化产业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J]. 中国商界(上半月) 2009(01)
    • [9].江苏省如皋市:改善城乡面貌 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J]. 城乡建设 2009(05)
    • [10].提升发展环境 打造金融强区[J]. 浙江经济 2012(12)
    • [11].中山:以组团式发展融入大湾区[J]. 小康 2017(17)
    • [12].基于改进DEA的区域综合竞争力比较评价[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17)
    • [13].CFA在区域综合竞争力模型中的应用[J]. 统计与决策 2010(18)
    • [14].合肥市:坚持自主创新 加快奋力崛起 为建设创新型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J]. 安徽科技 2008(11)
    • [15].主动作为做大做强城区现代服务业[J]. 江苏政协 2015(04)
    • [16].关于优化湖北省投资环境的思考[J]. 科技创业月刊 2010(11)
    • [17].高新区创新体制机制 创优发展环境的思考[J]. 中国高新区 2009(12)
    • [18].新时代优化营商环境的路径探微——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0(02)
    • [19].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6(33)
    • [20].新书推荐《企业大学密码》[J]. 现代企业教育 2014(21)
    • [21].提高劳动力素质 实现岗位就业向技能就业转变[J]. 山东劳动保障 2008(08)
    • [22].四川民营经济竞争力如何提升?[J]. 四川省情 2017(12)
    • [23].做大特色经济 做强优势产业 江苏沛县沛城镇科学发展夯实镇域经济[J]. 华人时刊 2010(06)
    • [24].奉化市全民创业现状分析和路径选择[J]. 宁波经济(三江论坛) 2008(09)
    • [25].提高区域经济活力的对策和影响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20(04)
    • [26].以“五个镇”建设为目标 精心谱写高质量发展玉祁新篇章[J]. 江南论坛 2018(12)
    • [27].基于发达地区经验的洛阳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考[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05)
    • [28].发展镇域经济是实现县域经济崛起的首选 关于我县镇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 衡阳通讯 2008(04)
    • [29].三迤鉴言[J]. 创造 2016(08)
    • [30].聚焦“六优”重点 争当“中优”先锋[J]. 先锋 2017(08)

    标签:;  ;  ;  ;  

    安徽省地市区域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