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第十五中学胡志华066600
【摘要】:要使学生终身受益,就得教给学生自己寻找水源的方法;要使学生形成“自找水喝”的能力,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就得一改以往面面俱到、串讲串问、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新课程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教学行为。
【关键词】:语文教学、放手、主体作用、
一、情境导入、疑中求知
在课堂教学的起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最近发展区,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或要掌握的内容,设计引语或创设一个情景,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的愿望。例如,我在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时,首先播放蝈蝈清脆欢乐的叫声,问小朋友听到了什么?顿时,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起来,个个兴趣盎然,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的情景之中。紧接着,我出示课题,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由题质疑。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往今来,教者无不重视学生的困惑疑问。因而我放手让学生质疑,然后把学生的疑问整理为:“是谁送的蝈蝈?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一只蝈蝈?”并以这些问题作为理清思路、顺应学生学路、彰显教路的联结点,使整个课堂教学化为一江春水,既有固定流向,又不乏鱼虾跃动、浪花起舞。
二、探索实施办法。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以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基础。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信息广,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据此两点,我们就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我在不多的几年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创造此种情景,例如: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兄长、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无话不谈,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敢于说“不”、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的思维习惯等等。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样地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也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因此,我在几年的教学中,学生不但觉的学的轻松,而且学的愉快,学的主动,成绩也名列前茅。
2、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高中的学生正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因此,面对批评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此时,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听到一些带有鼓励性和表扬性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正是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多方面的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比如:高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作文的,上课前老师先问“你们感觉语文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学生一般会回答“作文”,这是老师用希望激励学生,“你们信不信,今天我们学了这堂课之后,人人都写的出好作文,你们愿不愿试一试?”——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希望。
三、加强课堂创新实践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设民主、宽容的教学气氛。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展开认识活动,所以说,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是发展(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发展”而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然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过去的语文教育却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的精神自由:无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封建文化的残余至今还阻碍着我们的教育走向民主与科学。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我认为,教师也应拥有这样一种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的人文精神。我们实在无法设想:一个迷信教材、迷信教教参、迷信高考题的教师会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教师的心灵自由,取决于教师宽阔的人文视野;我们应该博览群书,站在人类文化成果的高峰俯瞰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我们的心灵应该向古今中外的大师们开放。心灵自由的教师必然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容精神,这首先意味着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信任和尊重;不教师要容忍学生的精神个性,更要容忍学生对自己说“不”,因为只有教师民主的阳光,才能照亮学生创造的原野。
总之,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做语文学习的主人。唯其如此,才能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由翱翔,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