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和海冰论文-马跃,张文豪,张智宇,马昕,李松

海水和海冰论文-马跃,张文豪,张智宇,马昕,李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水和海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激光测高仪,激光雷达,海冰,回波模型

海水和海冰论文文献综述

马跃,张文豪,张智宇,马昕,李松[1](2018)在《基于半解析模型的激光测高回波海水海冰波形分类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利用激光测高波形的地物分类方法绝大多数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原理,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分类方法。从激光回波的理论模型出发,通过推导纯海水表面回波和含有海冰的表面回波的解析模型,对纯海水回波和含有海冰回波逐个采样点按时域距离加权计算总振幅差异值,以该差异值作为依据建立一种半解析型的海水、海冰分类方法;通过机载LiDAR将在格陵兰北部海冰区的实测点云数据判断GLAS激光脚点对应的地面类型,对GLAS在该区域实测波形进行基于论文方法的分类准确性验证;结果显示,在剔除饱和波形影响后,分类总体精度OA大于95%,Kappa系数接近0.89,具有非常好的分类效果。论文将使得激光测高仪地物类型分类方法由基于机器学习为依据向半理论解析模型为依据的分类方向延伸,为后续基于激光回波数据的地物分类方法提供重要的参考思路。(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李润玲[2](2016)在《海冰和海水环境因子变化及其对辽东湾贝类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和黄海北部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结冰会引起海冰物理性质和冰下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变化,冰下水体的温度、盐度、溶解氧、pH这些环境因子的变化是否超出渤海常见贝类的生理承受范围,目前缺乏现场调查数据支持。本研究在渤海辽东湾结冰养殖池塘进行了叁个冬季的气-冰-水环境因子综合调查,同时结合南极海冰冬末春初的考察结果,建立不同晶体结构海冰的物理性质同冰内叶绿素a含量的关系。分析了养殖池塘冰下水温、盐度、溶解氧和pH的变化范围,并根据现场监测环境因子变化范围在低温环境实验室设计水温骤降和缓降的模拟试验,实测贝类免疫相关酶活性在特定环境中随水温变化的响应数据,得到了描述该响应过程的数学统计方法。所得结果为贝类越冬提供科学依据。比较辽东湾养殖池塘内小面积海冰和南极冬末春初大面积海冰的物理性质和晶体结构,发现由海冰温度、盐度、密度控制的孔隙率在养殖池塘冰和南极海冰内垂直分布情况基本相同;养殖池塘内的海冰是典型的热力学生长冰,它和南极纯热力学生长的海冰晶体结构相同。利用南极大范围海冰的物理性质和叶绿素a含量数据,得到不同晶体结构海冰的卤水体积和冰内叶绿素a含量和分布的关系;积雪/海冰厚度和叶绿素a含量的曲面拟合关系;海冰内部卤水体积与叶绿素a的Logistic上限曲线。南极海冰中柱状冰卤水体积与叶绿素a含量的关系适用于辽东湾养殖池塘海冰。养殖池塘冰下水温的变化受冰温和池底泥温联合影响,同时水温变化会影响水体中溶解氧和pH的变化。整个冰期,水温变化范围保持在0℃至冰点温度;在冰生长阶段,冰-水界面下水体盐度逐步升高,但进入融冰阶段,冰-水界面下水体盐度出现大幅度快速降低现象,而养殖池塘水底的盐度相对稳定;溶解氧浓度在整个冰期都远高于水生生物缺氧临界浓度,甚至在水温较低时还出现超饱和现象;pH的变化范围也保持在海水正常范围内。因此,冰下盐度、溶解氧和pH的变化范围小,不会引起冰下贝类的不适应。但是结冰前后的水温从零上降到冰点温度,并长期保持在0℃以下,这样的水温变化会对冰下贝类的免疫力和死亡率产生影响。在低温环境实验室内模拟盐度、溶解氧和pH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的水温骤降/缓降环境,发现水温变化方式和范围对试验贝类免疫相关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ZM)、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和死亡率都有影响。水温骤降试验中选择菲律宾蛤仔和光滑河蓝蛤作为试验对象;而水温缓降试验中只选择了在水温骤降试验中死亡率很高的菲律宾蛤仔。水温骤降过程中,试验贝类对水温变化产生应激响应;而在水温缓降过程中,菲律宾蛤仔对水温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菲律宾蛤仔和光滑河蓝蛤免疫相关酶活性水平在水温骤降试验中的应激响应变化过程能分为叁部分:不同水温对应的固定酶活性基准值;水温骤降过程中温差引起的应激响应酶活性波动和低温环境引起的冷应激响应酶活性波动,这些变化都能用数学统计方法描述。这两种贝类免疫相关酶活性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也可以通过数学统计方法描述。水温骤降和水温缓降试验中的菲律宾蛤子和光滑河蓝蛤的死亡率反映了水温下降幅度、降温速率和试验起始水温都会影响贝类的生存。(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9-08)

张婷,张杰,刘眉洁,张晰[3](2015)在《基于SIR-C数据的SAR极化特征参数区分海冰与海水的能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94年10月南极区域的6景SIR-C影像,评估了L波段和C波段下13种主要的SAR极化特征参数区分海冰、海水信息的能力。结果表明:L波段下有6种参数能较好地区分海冰和海水,它们是:散射熵、交叉极化比HV/VV、同极化比VV/HH、同极化相关系数ρHH-VV、HV极化后向散射系数、Alpha角;另外,HH极化后向散射系数、交叉极化比HV/HH具有一定的区分海冰和海水的能力;其余5种难以区分海冰和海水。C波段下有4种参数能较好地区分海冰和海水,他们是:散射熵、同极化相关系数ρHH-VV、HV极化后向散射系数、同极化比VV/HH;HH极化后向散射系数、交叉极化比HV/VV、Alpha角和VV极化后向散射系数这4种参数具有一定的区分海冰和海水的能力;其余5种难以区分海冰和海水。且总体来看,L波段区分海冰和海水的能力好于C波段。这为海冰探测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极地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吕巍,何雯,林鹤[4](2014)在《一类海冰-海水耦合热力学系统参数辨识问题的最优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一维的海冰.海水耦合热力学系统,以该系统中的物理参数为辨识量,以温度偏差为目标函数,建立了一个参数辨识模型。并证明了该问题最优解的存在性,从而为这类海冰一海水耦合热力学系统参数辨识问题的数值计算提供数学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马吉飞,杜宗军,罗玮,俞勇,曾胤新[5](2013)在《南极普里兹湾夏季不同层次海冰及冰下海水古菌丰度和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南极普里兹湾夏季不同层次海冰及冰下海水中古菌丰度及群落组成,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lter in situhybridization,FISH)技术对海冰及冰下海水样品中古菌进行定量研究,通过构建16S rRNA基因文库对不同层次海冰及冰下海水中古菌进行多样性分析,并结合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古菌的平均丰度随着海冰层次的下降呈下降趋势,初步推断可能受海冰中铵离子影响所致;16S rRNA基因文库分析结果表明,仅在海冰底部样品中检测到古菌,且全部16S rRNA基因序列为泉古菌(Crenarchaeota),与来源于北极海水、海冰中古菌16S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最高,属于泉古菌海洋类群I(Marine GroupⅠCrenarchaeota);冰下海水古菌多样性较高,主要归属于泉古菌Marine GroupⅠ和广古菌(Euryarchaeote)Marine GroupⅡ、Ⅲ。(本文来源于《极地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王晶[6](2013)在《海洋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创七年之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王晶) 4月1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发布了《2012年北海区海洋灾害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12年北海区海洋灾害呈现出频率高、损失大的特点,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共计59.89亿元,是近7年来最为严重的一年。海洋(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3-04-03)

李娜,刘骥平,张占海,崔琳,雷瑞波[7](2011)在《海水物质平衡浮标对北冰洋中心区海冰温度与物质平衡的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所布放海冰物质平衡浮标(Ice Mass-Balance buoy,IMB)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北冰洋中心区多年冰2008年8月—2009年7月温度与物质平衡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冰温廓线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降温过程从海冰表面开始向冰体内部传播。海冰底部的生长/消融率受海水温度控制,随水温的降低,在2月初达到的最大值为1.7 cm/d;在2008年10月中旬至2009年6月下旬为海冰的生长期内,海冰底部平均生长率为0.6 cm/d,海冰底部厚度增长量为160.3 cm;海冰底部的消融较海冰表面约有1个月的滞后。分析海面风场对海冰漂移的影响显示,海冰漂移速率约为风速的2.13%。(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1年02期)

赵骞,陈伟斌,张淑芳,顾卫[8](2008)在《渤海海冰淡化对海水盐度影响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冰的大规模开采和淡化会导致周围水体的盐分增加。本文基于ECOMSED模式,建立了渤海潮流驱动下的盐分扩散模式,来定量的分析渤海淡化期增量盐分的扩散情况。结果表明,环渤海沿岸利用海冰的城市中,黄骅和鲅鱼圈的水交换能力最弱,盐分不易扩散;其次是曹妃甸和葫芦岛;长兴岛邻近外海,且水深较深,水交换能力最强,盐分容易被稀释。(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08年S2期)

雪旭[9](2007)在《为什么海水是咸的而海冰却是淡的》一文中研究指出尝过海水的人都知道,海水又咸又涩,可是漂浮在海上的冰化成水后却是淡的,听说它可以直接拿来饮用。为什么海水结成冰后就变成淡水了呢?(本文来源于《小学科技》期刊2007年01期)

王红瑞[10](2006)在《海水海冰淡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海鱼的“排盐装置”说起海水是咸的,那为什么生活在海洋中的鱼没有被“渴”死呢?我们都知道这样一种物理现象:如果把容器用一个半渗透性薄膜隔开,左边盛着含盐量高的水,右边盛着含盐量低的水,那么,右边的水就会向左边渗透,直到两边含盐量相等为止。鱼的皮肤表层、口(本文来源于《百科知识》期刊2006年20期)

海水和海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渤海和黄海北部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结冰会引起海冰物理性质和冰下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变化,冰下水体的温度、盐度、溶解氧、pH这些环境因子的变化是否超出渤海常见贝类的生理承受范围,目前缺乏现场调查数据支持。本研究在渤海辽东湾结冰养殖池塘进行了叁个冬季的气-冰-水环境因子综合调查,同时结合南极海冰冬末春初的考察结果,建立不同晶体结构海冰的物理性质同冰内叶绿素a含量的关系。分析了养殖池塘冰下水温、盐度、溶解氧和pH的变化范围,并根据现场监测环境因子变化范围在低温环境实验室设计水温骤降和缓降的模拟试验,实测贝类免疫相关酶活性在特定环境中随水温变化的响应数据,得到了描述该响应过程的数学统计方法。所得结果为贝类越冬提供科学依据。比较辽东湾养殖池塘内小面积海冰和南极冬末春初大面积海冰的物理性质和晶体结构,发现由海冰温度、盐度、密度控制的孔隙率在养殖池塘冰和南极海冰内垂直分布情况基本相同;养殖池塘内的海冰是典型的热力学生长冰,它和南极纯热力学生长的海冰晶体结构相同。利用南极大范围海冰的物理性质和叶绿素a含量数据,得到不同晶体结构海冰的卤水体积和冰内叶绿素a含量和分布的关系;积雪/海冰厚度和叶绿素a含量的曲面拟合关系;海冰内部卤水体积与叶绿素a的Logistic上限曲线。南极海冰中柱状冰卤水体积与叶绿素a含量的关系适用于辽东湾养殖池塘海冰。养殖池塘冰下水温的变化受冰温和池底泥温联合影响,同时水温变化会影响水体中溶解氧和pH的变化。整个冰期,水温变化范围保持在0℃至冰点温度;在冰生长阶段,冰-水界面下水体盐度逐步升高,但进入融冰阶段,冰-水界面下水体盐度出现大幅度快速降低现象,而养殖池塘水底的盐度相对稳定;溶解氧浓度在整个冰期都远高于水生生物缺氧临界浓度,甚至在水温较低时还出现超饱和现象;pH的变化范围也保持在海水正常范围内。因此,冰下盐度、溶解氧和pH的变化范围小,不会引起冰下贝类的不适应。但是结冰前后的水温从零上降到冰点温度,并长期保持在0℃以下,这样的水温变化会对冰下贝类的免疫力和死亡率产生影响。在低温环境实验室内模拟盐度、溶解氧和pH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的水温骤降/缓降环境,发现水温变化方式和范围对试验贝类免疫相关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ZM)、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和死亡率都有影响。水温骤降试验中选择菲律宾蛤仔和光滑河蓝蛤作为试验对象;而水温缓降试验中只选择了在水温骤降试验中死亡率很高的菲律宾蛤仔。水温骤降过程中,试验贝类对水温变化产生应激响应;而在水温缓降过程中,菲律宾蛤仔对水温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菲律宾蛤仔和光滑河蓝蛤免疫相关酶活性水平在水温骤降试验中的应激响应变化过程能分为叁部分:不同水温对应的固定酶活性基准值;水温骤降过程中温差引起的应激响应酶活性波动和低温环境引起的冷应激响应酶活性波动,这些变化都能用数学统计方法描述。这两种贝类免疫相关酶活性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也可以通过数学统计方法描述。水温骤降和水温缓降试验中的菲律宾蛤子和光滑河蓝蛤的死亡率反映了水温下降幅度、降温速率和试验起始水温都会影响贝类的生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水和海冰论文参考文献

[1].马跃,张文豪,张智宇,马昕,李松.基于半解析模型的激光测高回波海水海冰波形分类方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8

[2].李润玲.海冰和海水环境因子变化及其对辽东湾贝类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6

[3].张婷,张杰,刘眉洁,张晰.基于SIR-C数据的SAR极化特征参数区分海冰与海水的能力评价[J].极地研究.2015

[4].吕巍,何雯,林鹤.一类海冰-海水耦合热力学系统参数辨识问题的最优性[J].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2014

[5].马吉飞,杜宗军,罗玮,俞勇,曾胤新.南极普里兹湾夏季不同层次海冰及冰下海水古菌丰度和多样性[J].极地研究.2013

[6].王晶.海洋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创七年之最[N].中国海洋报.2013

[7].李娜,刘骥平,张占海,崔琳,雷瑞波.海水物质平衡浮标对北冰洋中心区海冰温度与物质平衡的观测[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

[8].赵骞,陈伟斌,张淑芳,顾卫.渤海海冰淡化对海水盐度影响的数值模拟[J].海洋环境科学.2008

[9].雪旭.为什么海水是咸的而海冰却是淡的[J].小学科技.2007

[10].王红瑞.海水海冰淡化[J].百科知识.2006

标签:;  ;  ;  ;  

海水和海冰论文-马跃,张文豪,张智宇,马昕,李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