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能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世纪中叶以前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阶段,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将发生许多革命性的变化,能源领域也将面临着诸多挑战,能源的消费和生产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深入对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内在关系进行研究,对于制定正确的能源发展规划,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能源经济学理论及我国能源供给和需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定量分析方法,系统地、全面地对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内在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对影响能源效率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了我国“十一五”规划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途径和中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首先,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费与构成方面系统分析了我国能源需求的现状,并就能源效率水平与国际上主要国家进行了比较。其次,论述了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动态经济计量学的协整和因果关系模型,实证地分析和探讨了总体和省市区域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差异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并就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第三,在新古典增长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并介绍了能源经济学的空间经济计量学理论模型与因素变量,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1999-2006年的截面省域数据对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进行了成因分析。第四,分别从地区能源消费强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产业结构对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提出“十一五”节能降耗的实现途径和切实可行的我国未来的能源发展对策。论文共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通过建立门限协整模型,我们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在1953-2006这个区间里,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协整形式,并不是以前文献中大部分学者认为的线性协整关系,他们对误差修正项的调整并不是连续的,而是分阶段性,误差修正项值不同,调整的速度也不同。(2)中国各省市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正自相关关系(空间依赖性),因此,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传统上只从时间维度出发的研究思路,忽视空间维度的相关性和异质性,在理论上存在严重不足,与现实不符,必须在普通面板线性回归模型中描述的基础上引入空间变量。(3)我国能源消费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这种差异与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业化程度、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直接关联。在不同的时期,由于经济结构不同,能源消费强度表现不同的差异性,1995~2002年总能源强度下降部门能源强度的技术节能贡献份额大,结构节能贡献小;2002年以后总能源强度呈上升趋势,此阶段内,部门能源强度的技术节能仍起作用,而部门结构节能贡献为负值,即由于此阶段内高耗能工业快速增长,结构重型化。结构变化造成总能源强度上升。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1.2 研究思路与方法1.2.1 研究思路1.2.2 研究方法1.3 研究内容1.4 主要创新点和待研究的问题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2.1 能源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综述2.1.1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2.1.2 资源不足与技术进步2.2 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综述2.2.1 结构因素主导型2.2.2 技术因素主导型2.3 能源与经济增长研究方法综述2.3.1 计量研究方法2.3.2 投入产出法2.3.3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2.3.4 定性研究方法2.3.5 其它研究方法2.4 文献评述第三章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理论与模型3.1 能源经济理论概述3.1.1 新经济增长理论3.1.2 能源经济增长理论3.1.3 产业结构理论3.2 能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模型3.2.1 能源约束下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3.2.2 能源约束下的“干中学”经济增长模型3.3 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3.3.1 能源消费系数3.3.2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第四章 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总体分析4.1 中国能源消费的总体状况4.1.1 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构成4.1.2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结构4.1.3 经济增长与人均能源消费量4.2 行业结构与能源消费4.3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弹性4.4 能源效率的国际水平比较第五章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因果关系研究5.1 研究综述5.2 研究方法5.2.1 因果关系检验方法5.2.2 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5.3 实证结果与分析5.3.1 数据来源与分析5.3.2 变量平稳性检验5.3.3 因果关系检验5.3.4 Johansen协整检验5.3.5 门限协整模型估计和检验5.4 总结第六章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面板分析6.1 计量模型6.2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6.2.1 模型设定及其经济意义6.2.2 空间相关性检验与模型选择6.2.3 参数估计6.3 实证分析6.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描述6.3.2 面板单位根检验6.3.3 面板协整检验6.3.4 因果关系检验6.3.5 模型检验与估计6.3.6 经济空间权重的确定6.3.7 空间面板实证分析6.3.8 结果分析第七章 能源消费强度区域差异分析7.1 研究思路7.2 中国能源消费的总体区域差异7.2.1 数据及方法7.2.2 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解析7.3 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分析7.3.1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7.3.2 地区工业结构7.3.3 回归分析7.4 本章结语第八章 能源消费强度实证分析8.1 研究方法8.2 实证研究8.2.1 数据选择8.2.2 行业角度的工业能源消费分解8.2.3 地区角度的总能源消费分解8.3 本章总结第九章 工业结构变化对能源耗变化影响9.1 结构分解技术9.2 数据和结果9.3 结果分析第十章 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途径10.1 研究思路10.2 数据分析10.3 2010年能源消费预测10.4 2010年GDP和最终产品构成10.5 计算结果第十一章 中国能源发展具体措施11.1 节能优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1.1.1 节能的必要性11.1.2 节能的措施11.2 调整能源结构11.2.1 依托煤炭资源调整煤炭内部结构11.2.2 加大开发利用天然气的力度11.2.3 大力开发水能核能11.2.4 从战略高度扶持新能源11.3 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11.3.1 增加投入,推进洁净煤技术11.3.2 增加投入,加大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力度11.3.3 增加投入,研究新一代裂变能利用技术11.3.4 设立风险基金,加大基础性勘探投入11.3.5 进一步完善我国能源科技发展的制度环境11.3.6 建立能源产业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能源科技开发研究的良好环境11.4 加快能源工业体制改革11.4.1 煤炭工业体制改革11.4.2 石油天然气工业体制改革11.4.3 电力行业体制改革11.5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确保能源安全11.6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源政策与法规制定和落实第十二章 总结与讨论12.1 研究结论12.2 创新点12.3 不足与展望参考文献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能源消费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内在关系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