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L-谷氨酸苄酯与L-丙氨酸共聚物合成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材料学
作者: 姚凯
导师: 王庭慰
关键词: 谷氨酸,丙氨酸,降解,竞聚率,共聚反应
文献来源: 南京工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聚氨基酸是一种低毒、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容易被机体吸收、代谢的生物降解高分子,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在医学领域中用于药物控释、人造皮肤等方面。 以L-谷氨酸和L-丙氨酸为基本原料,研究两种氨基酸的共聚反应体系。通过L-谷氨酸与苯甲醇反应以苄酯的形式保护γ位上的羧基,生成L-谷氨酸γ-苄酯。在0℃将浓硫酸干燥的光气分别通入L-谷氨酸γ-苄酯和L-丙氨酸的四氢呋喃悬浮乳液中,5h后停止通入光气,缓慢升温至30℃合成得到L-谷氨酸γ-苄酯-N-羧基-环内酸酐(BLG-NCA)和L-丙氨酸-N-羧基-环内酸酐(Ala-NCA),通过红外证明了反应产物为NCAs。另外,还尝试了用三光气(三氯二甲基碳酸酯)代替光气,简化了反应工艺条件,大大缩减了反应所需的时间。 以三乙胺作为引发剂引发开环聚合制备了BLG—NCA和Ala—NCA共聚物。由固体13C核磁确定共聚物的结构特征。两种单体的竞聚率的测定是通过将共聚物放入过量的盐酸(HCl)中静置过夜经酸性脱酯除去苄基。所得产物经过滤,真空干燥后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溶剂为体积比1:1的丙酮和水混合物),利用旋转蒸发仪蒸干溶液。最后将烘干的产物溶于吡啶中,用PH计测定羧基含量,得到共聚物的组成比,再利用Keien-T(?)d(?)s作图法和最小二乘法计算两种单体的竞聚率。结果表明,BLG-NCA的竞聚率r1=1.134,Ala-NCA的竞聚率r2=2.098。 在溶解性方面,L-丙氨酸链节的存在增加的共聚物的难溶性。实验发现BLG—NCA和Ala—NCA共聚物在二氯乙酸中溶解速度较聚L-丙氨酸快,但是除聚L-谷氨酸γ-苄酯外,两者都不能溶解在四氢呋喃中。 聚L-丙氨酸和BLG—NCA和Ala—NCA共聚物的主链都由酰胺键连接而成,通过实验发现BLG—NCA和Ala—NCA共聚物的紫外和微生物降解的程度均比聚L-丙氨酸要大。这可能是共聚物的侧基体积较聚L-丙氨酸大的多,破坏的分子链的规整排列,使溶剂分子容易进入聚合物内部,增加了聚合物与微生物接触机会,同时紫外对共聚物侧基上的酯键也有降解作用。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生物降解高分子的分类
1.2.1 天然高分子类
1.2.2 微生物合成型高分子
1.2.3 半合成高分子
1.2.4 合成高分子
1.3 生物降解高分子的制备
1.3.1 天然高分子的改造
1.3.2 化学合成法
1.3.3 微生物发酵法
1.3.4 酶促合成法
1.3.5 化学-酶促联合法
1.4 生物降解高分子的应用
1.4.1 在医学和工业上的应用
1.4.2 在农业上的应用
1.4.3 聚氨基酸在功能材料方面的应用
1.5 聚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表征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L-谷氨酸γ-苄酯-NCA与L-丙氨酸-NCA的合成
2.1 NCAs合成方法简介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主要实验设备
2.2.3 原料的处理
2.2.4 L-谷氨酸γ-苄酯的制备
2.2.5 L-谷氨酸γ-苄酯羧酸酐与L-丙氨酸羧酸酐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BLG的合成
2.3.2 BLG-NCA合成
2.3.3 Ala-NCA合成
2.3.4 产物结构表征
第三章 L-谷氨酸γ-苄酯-NCA与L-丙氨酸-NCA共聚物合成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主要设备
3.2.3 共聚合反应装置图
3.2.4 L-谷氨酸γ-苄酯-NCA与L-丙氨酸-NCA共聚物的合成
3.3 BLG-NCA与Ala-NCA共聚产物的固体~(13)C核磁分析
3.4 聚合物的X衍射分析
3.5 聚合物特性黏度测试
3.6 二元共聚竞聚率的测算
3.6.1 共聚物组成测定
3.6.2 竞聚率测算方法
3.7 恒比点组成的数学模拟
3.8 BLG-NCA与Ala-NCA共聚产物的DSC差热分析
3.9 聚合物中两种结构单元摩尔比对聚合物特性黏度[η]的影响
第四章 L-谷氨酸γ-苄酯-NCA与L-丙氨酸-NCA共聚物性能
4.1 实验原料
4.1.1 L-谷氨酸γ-苄酯-NCA与L-丙氨酸-NCA共聚物溶解性实验
4.1.2 紫外降解实验
4.1.3 微生物降解实验
4.2 结果与讨论
4.2.1 L-谷氨酸γ-苄酯-NCA与L-丙氨酸-NCA共聚物溶解性能
4.2.2 紫外降解性能
4.2.3 微生物降解性能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03-23
参考文献
- [1].给受体型噻吩吡啶共聚物的合成及掺杂性能研究[D]. 康达莲.合肥工业大学2013
- [2].二氧化碳共聚物应用材料产业链发展路径研究[D]. 宋昕.吉林大学2013
- [3].聚乳酸及其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马福秋.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 [4].新型导电共聚物的制备以及性质研究[D]. 李宁远.扬州大学2007
- [5].具有温度敏感性的丙烯酰胺基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鲁智勇.四川大学2005
- [6].有机硅—聚氨酯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姜伟峰.山东大学2006
- [7].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微观结构和性能研究[D]. 岳春波.中南大学2009
- [8].具有温度敏感性的N-异丙基丙烯酰胺基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周礼.四川大学2006
- [9].新型导电苯胺共聚物的合成、表征、性质及应用[D]. 张静.扬州大学2007
- [10].高阻隔性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树脂的制备、表征及其加工性能研究[D]. 赵飞.华南理工大学2017
相关论文
- [1].聚乙二醇—聚L-苯丙氨酸双亲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自组装[D]. 李丽颖.南开大学2005
- [2].基于ATRP和点击化学双亲性三嵌段共聚物的设计与合成[D]. 梁丽媛.华东师范大学2008
- [3].8~14μm低发射率红外隐身涂料研究[D]. 程从亮.南京工业大学2005
- [4].乳酸/氨基酸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舒晓军.西北工业大学2007
- [5].新型聚天冬酰胺衍生物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朱军利.天津大学2006
- [6].氨基酸共聚物的合成研究[D]. 王玲玲.北京化工大学2007
- [7].L-丙氨酸的消旋和D-丙氨酸的制备及L-丙氨醇的合成工艺研究[D]. 郭四化.浙江大学2005
- [8].聚天冬氨酸的合成及特性表征[D]. 郭百涛.南京工业大学2004
- [9].脱氢丙氨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Michael加成反应研究[D]. 程化.中南大学2004
- [10].L-丙氨酸聚合物制备及特性研究[D]. 李素文.南京工业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