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四川省石渠县藏狐的生态学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生态学
作者: 王正寰
导师: 王小明
关键词: 藏狐,洞穴,栖息地,活动节律,资源选择函数,生境适合度指数模型,保护生物学,包虫病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藏狐(Vulpes ferrilata)为一种仅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国家的高原狐属物种,对于保持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十分重要。一直以来,人们对藏狐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非常匮乏,以至于IUCN无法给出该物种的有效的保护意见,并提出要尽快开展针对该物种的研究。此外,藏狐是两型包虫的终末宿主,其感染率非常高。包虫病是一类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在我国西部牧区流行比较严重。但是对于藏狐在包虫病传播途径中的具体作用,人们却知之甚少。因此,开展对藏狐的生态学研究将为藏狐的保护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直接的研究基础。 作者于2001至2004年间调查了四川省石渠县西区的德荣玛乡、色须乡和俄多玛乡周围的山丘和平原,面积230km~2。采用不定宽样线法进行系统取样调查研究区域内的藏狐洞穴和环境特征,并进行了生境选择模型研究。通过对藏狐昼间的行为观察,初步研究了藏狐昼间活动节律。在进行样线调查的同时结合探照灯计数估计了研究范围内的藏狐种群数量。在对当地人的访问基础上结合对皮货商店的调查以及对藏狐皮张的检查,了解藏狐的被捕杀压力,分析藏狐被捕杀的原因。在综合分析栖息地情况的基础上,给出了藏狐的保护意见。最后,在对藏狐尸体解剖的基础上,结合了20余年的文献资料,分析了类狐物种在包虫病传播途径中的作用。根据以上方法,得到以下结论: 1.藏狐洞穴的穴口数量平均为1.795±1.809(n=156)个。多洞口洞穴(n=47)较单洞口洞穴(n=109)具有较高的坡位分布(Mann-Whitney,U=1417,P<0.001).洞口宽度17.01±2.50(±SD,n=91)cm、高度24.91±7.22cm和第一洞道的长度169.98±88.43 cm;土质洞穴68个,石质洞穴14个,混合质洞穴9个。石质洞穴较另外两组洞穴分布在较高的坡位上(x~2=10.227,P=0.006)。晒台在藏狐使用洞穴中的出现率为71.6%(n=74)。藏狐洞穴的穴口朝向没有显著聚集性(Rayleigh,z=0.898,n=201,P>0.05),坡向分布却显著地聚向其平均值249.9±77.1°(±SD)(Rayleigh,z=7.907,n=201,P<0.05).洞口朝向和坡向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Hotelling,F=5.365,n=201,P<0.05)。藏狐洞穴洞道的挖掘角度和坡势之间存在相关性(t=0.35,n=116,P>0.05)。多洞口洞穴较单洞口洞穴具有较高的坡位分布(U=1417,P<0.001)。同时,在平地上没有发现任何藏狐洞穴。共发现4个繁殖洞穴,均为土质多洞口洞穴,坡向分布在220-320°之间。
论文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藏狐研究综述
1.1 藏狐的形态学及地理分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藏狐的生境选择
2.1 藏狐洞穴特征研究
2.1.1 研究方法
2.1.1.1 研究区域概况
2.1.1.2 调查方法
2.1.1.3 数据处理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藏狐洞穴生境的选择
2.2.1 研究方法
2.2.1.1 调查方法
2.2.1.2 数据处理方法
2.2.2.研究结果
2.2.3 讨论
2.3 藏狐洞穴生境选择与鼠兔洞穴生境选择的关系
2.3.1 研究方法
2.3.1.1 调查方法
2.3.1.2 数据处理方法
2.3.2 研究结果
2.3.3 讨论
2.4 藏狐生境选择过程中对于植被的选择性
2.4.1 研究方法
2.4.1.1 调查方法
2.4.2 研究结果
2.4.3 讨论
第三章 藏狐洞穴生境的选择模型研究
3.1 研究地点和方法
3.1.1 调查方法
3.1.2 模型设计
3.2 结果
3.2.1 资源选择函数模型
3.3 讨论
第四章 藏狐昼间活动节律研究
4.1 研究地点与方法
4.1.1 研究方法
4.1.2 统计方法
4.2 结果
4.2.1 昼间活动节律
4.2.2 目击藏狐行为分布
4.3.讨论
第五章 藏狐的保护生物学信息及保护意见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类狐物种在两型包虫病传播中的生态学作用
6.1 包虫病概述
6.2 狐和包虫病的关系
6.3 狐的种群动态和包虫病的关系
6.4 狐、猫和狗在包虫病传播中的关系
6.5 总结和展望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博士研究生期间所参加的研究工作和发表文章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8
参考文献
- [1].藏狐的活动规律、家域特征及生境选择的研究[D]. 刘群秀.华东师范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藏狐的活动规律、家域特征及生境选择的研究[D]. 刘群秀.华东师范大学2009
- [2].野生扬子鳄种群动态及其生存对策[D]. 丁由中.华东师范大学2004
- [3].野生藏原羚种群特征及其适应对策[D]. 鲁庆彬.华东师范大学2005
- [4].西藏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偶蹄类动物现状、栖息地和保护研究[D]. 吴鹏举.华东师范大学2005
- [5].陕西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恢复生态学研究[D]. 胡忠军.华东师范大学2005
- [6].小兴安岭白头鹤(Grus monacha)繁殖行为生态学研究[D]. 郭玉民.东北林业大学2005
- [7].河南省卢氏县大鲵种群生态学及生态适应特征研究[D]. 郑合勋.华东师范大学2006
- [8].陕西凤县林麝栖息地景观生态格局及生态恢复研究[D]. 王淯.华东师范大学2006
- [9].大沙鼠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栖息地选择及种群动态的研究[D]. 赵天飙.内蒙古大学2006
- [10].岩羊(Pseudois nayaur)生态学研究[D]. 刘振生.华东师范大学2006
标签:藏狐论文; 洞穴论文; 栖息地论文; 活动节律论文; 资源选择函数论文; 生境适合度指数模型论文; 保护生物学论文; 包虫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