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近年来,中国的医疗保障体制成为众矢之的,其中受到广泛批评的是所谓“看病贵”问题。“看病贵”,意味着医疗费用的超常快速增长,而医疗保障金过低,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个人承受难度加大。随着医疗费用快速增长而导致的职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政府也努力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却缺少有效的政策工具和解决途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宁波市总工会于2003年开始实施职工医疗互助保障政策。本文从宁波市职工医疗互助保障体系的建立出发,从公共管理学和公共经济学的角度,阐述宁波市医疗互助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建议。分析了宁波市医疗互助保障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建议和意见。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以时间为脉络,梳理了前人在医疗保障方面所做的理论研究;总结了现行的四类医疗保障模式;介绍了中国医疗保障改革的三阶段历程。然后,着重介绍了宁波市医疗互助保障开展的现状,通过图表清楚的展示了2004年和2005年宁波市各系统和各地区的医疗互助保障收支、结余情况。再次,从政府的角度,重点讨论了宁波市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医疗互助保障制度改革不配套;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的覆盖面不够广;医疗中的道德风险带来的市场失灵;退休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的资金缺口较大;医疗互助保障中存在马太效应;医疗互助保障基金缺乏好的收益保障机制;医疗互助保障政策随意性太大。最后,就宁波市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我们认为:应该明确政府职责,优化政府职能;加快医疗保障方面的立法步伐;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防止第三方付费带来的市场失灵;建立科学的医疗保障评价系统;建立医疗保障基金投资的收益保障机制。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导论1.1 选题意义1.2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1.2.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1.2.2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1.2.3 跨学科的分析方法1.3 论文的安排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2.1 医疗互助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2.1.1 新古典学派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2.1.2 福利经济学的社会保障理论2.1.3 二战以后的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2.1.4 本节小结2.2 现有医疗保障制度的模式2.2.1 全民制医疗保障模式2.2.2 现收现付制医疗保障模式2.2.3 个人积累制医疗保障模式2.2.4 混合制医疗保障模式2.2.5 本节小结2.3 中国医疗保障改革的历程2.3.1 地方政府的自发改革阶段(1981—1988年)2.3.2 中央政府主导下的改革试点阶段(1988—1997年)2.3.3 模式统一阶段(1997年至今)2.3.4 本节小结第3章 宁波市医疗互助保障的现状3.1 宁波市医疗互助保障概况3.1.1 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的对象3.1.2 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的原则3.1.3 保险范围及费用共担要求3.2 宁波市医疗互助保障具体情况(2004—2005年度)3.2.1 保费收入情况3.2.2 保费给付及结余情况3.3 本章小结第4章 宁波市医疗互助保障中存在的问题4.1 医院的制度对医疗互助保障的不利影响4.2 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的覆盖面不够广4.3 道德风险所导致的市场失灵4.3.1 投保人滥用保险导致的道德风险4.3.2 供给方的行为引起的道德风险4.3.3 第三方付费引起的市场失灵4.4 退休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的资金缺口较大4.4.1 退休职工发病率偏高4.4.2 宁波市政府财政对医疗资源投入不足4.5 医疗互助保障中存在的其他问题4.5.1 马太效应4.5.2 收益保障机制的不足4.5.3 医疗保障政策的随意性4.6 本章小结第5章 关于宁波市医疗互助保障的建议5.1 明确政府职责5.2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5.3 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5.4 防止第三方付费的市场失灵5.4.1 医保方面5.4.2 医疗服务方面5.4.3 医药流通方面5.5 建立科学的医疗互助保障评价系统5.6 建立医疗互助基金投资的收益保障机制5.6.1 基金投资于无风险投资领域5.6.2 通过政策安排,为基金开辟无风险领域5.6.3 其他可以考虑的领域5.7 本章小结第6章 结论与展望6.1 结论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6.2.1 医疗互助保障改革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6.2.2 医疗互助保障中引入商业保险的问题致谢参考文献附录 A 宁波市在职职工住院医疗互助保障办法附录 B 宁波市退休人员住院医疗互助保障办法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医疗互助保障论文; 市场失灵论文; 马太效应论文; 收益保障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