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建筑可否成为装置艺术?装置艺术可否成为建筑?”为研究出发点,思考了建筑与装置艺术间的深刻关系,推理论证了建筑装置化的可能性,并以此为依托重新审视了当今世界的众多建筑。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为建筑带来了新读本——“装置化建筑”。当我们用装置化的视角去看待那些建筑时会发现作为装置化建筑的一些新特点。城市街区也因为它们的存在而变得生动奇妙、耐人寻味。它们有理由成为城市街区的活力营造者。本文认为以这种思维模式为基础的拓展性认识能够辨证的分析“装置化”与“城市街区活力”之间的作用关系,并为传统城市街区活力营造的理解提供新视角。针对当今城市街区活力营造中的现状与问题的种种研究成果,希望本次研究能够为其做出有益的补充。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的背景1.2 研究的目的1.3 研究的范畴1.4 研究的方法1.5 研究的难点1.6 研究的创新点1.7 研究的意义1.8 研究的框架1.9 本章小结第二章 城市街区活力营造解析2.1 城市街区与活力2.1.1 城市街区概述2.1.2 城市街区的内涵2.1.3 城市街区的类型2.1.4 城市街区的“活力”表现2.2 西方有关城市街区理论中的“活力”阐述2.2.1 “活力”在简·雅各布斯的城市多样性理论中的体现2.2.2 “活力”在黑川纪章的新陈代谢与共生理论中的体现2.2.3 “活力”在扬·盖尔的公共交往理论中的体现2.3 影响城市街区活力营造的因素2.3.1 物质属性影响因素2.3.2 社会属性影响因素2.4 本章小结第三章 装置化建筑概述3.1 装置艺术概述3.1.1 装置艺术的由来3.1.2 装置艺术的概念3.1.3 装置艺术的固有特征3.1.4 装置艺术中的“装置性”认识3.2 装置化建筑的界定(基本介绍)3.2.1 从装置艺术到装置化建筑3.2.2 本文中装置化建筑的界定3.3 有关装置化建筑界定的理论背景(理论依托)3.3.1 现代主义建筑理论3.3.2 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3.3.3 解构主义建筑理论3.3.4 “新装置主义”建筑3.4 装置化建筑的复杂性(深入阐述)3.4.1 对不同时代建筑内涵的再理解3.4.2 从建筑到装置化建筑的复杂性转变(四维性)3.5 装置化建筑的“活力”表现3.5.1 浅层次——色彩结构的丰富性3.5.2 中层次——互动趣味的体验性3.5.3 深层次——记录连接的叙事性3.6 本章小结第四章 城市街区活力营造中装置化建筑的作用分析4.1 装置化建筑在城市街区中的活力营造过程4.1.1 第一阶段——人的行为活动对装置化建筑产生影响4.1.2 第二阶段——装置化建筑对城市街区产生影响4.1.3 第三阶段——城市街区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4.2 装置化建筑作为城市街区活力营造中物质属性影响因素作用分析4.2.1 装置化建筑在城市街区活力营造中的触媒作用4.2.2 装置化建筑在城市街区活力营造中的引导作用4.2.3 装置化建筑在城市街区活力营造中的积累性作用4.3 装置化建筑在城市街区活力营造中的反作用4.3.1 装置化建筑变成唯视觉化橱窗4.3.2 城市街区变为“装置化”试验场4.3.3 模仿与复制带来的趋同4.4 装置化建筑与城市街区活力营造之间的协调之道4.4.1 激发触媒,减少试验4.4.2 积极引导,走出乌托邦4.4.3 积累内涵,营造属于自己的活力之城4.5 本章小结第五章 促进城市街区活力营造的装置化建筑实例分析5.1 装置化建筑的城市街区活力触媒作用举例5.1.1 古根海姆博物馆——毕尔巴鄂的活力触媒5.1.2 蓬皮杜艺术中心——“装置化”的技术与艺术触媒5.2 装置化建筑的城市街区活力引导作用举例5.2.1 巴黎卢浮宫——新旧“装置”的对话5.2.2 悉尼歌剧院——海平面上升起的“装置化贝壳”5.3 装置化建筑的城市街区活力积累作用举例5.3.1 美国越战纪念碑——装置化的“非建筑”思考5.3.2 德国柏林墙——以装置化的方式纪录时代活力5.4 本章小结第六章 结语致谢参考文献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城市街区论文; 活力营造论文; 装置化论文; 建筑论文; 四维性论文; 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