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兴宁市龙北中心小学514500
同其他儿童相比,不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对前途的期望值偏低,容易产生危害社会的不良行为。兴宁市农村人口比重大,外出务工人员多,因此留守儿童问题将长期存在,并且数量较大。“留守孩子”成为我校新的学生群体。在我校德育工作中“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问题是一个崭新课题。其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我校“留守孩子”教育管理工作开展几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家长的热烈欢迎,摸索出一点的经验,学校把取得的经验上升为刚性的制度,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留守孩子”关爱工作领导组,“留守孩子”教育管理课题组,加强此项工作的领导与研究。
2.建立研讨、交流制度。每学期进行一次“留守孩子”教育管理工作总结,举办一次“代管家长”论坛,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孩子”教育管理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3.建立“留守孩子”档案与成长记录袋。学校将为每个“留守孩子”建立档案,全面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注重心理疏导,情感沟通,习惯养成。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要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
4.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把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纳入班主任考核内容,对取得突出成绩的班主任,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对“留守孩子”中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表彰。
5.整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社会各界的支教助教,把强大的教育合力渗透到留守少儿的生活、学习、成长的各个方面,让“留守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
二、开展“留守孩子”教育管理研究
2012年9月以来,我校德育工作将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提高到一个重要议程,要求每位老师对本班的“留守孩子”进行调查研究,老师们通过调研,对留守少儿成长中凸显的问题进行分析:
1.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大多数承担监护孙子(女)的祖辈文化水平低,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思想教育,人格培养等,家教十分薄弱。不少家庭的老人迷信、打牌、饮酒等,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2.“真空时段”影响学生成长:双休日或节假日是留守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一方面在学习上缺少必要的指导而感到无助,另一方面,与祖辈间因认知代沟、心理代沟而缺少沟通,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形成“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
3.亲情缺失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培育: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留守学生孤独、自我封闭、情绪异常,甚至产生仇视心理。
4.不良品行危害孩子的正常发展:少数“留守孩子”厌学、逃学,乱花钱,爱上网,甚至有偷窃行为等,成了“问题孩子”。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
三、落实“留守孩子”教育管理措施
我校针对“留守孩子”普遍存在的家教薄弱、亲情缺失、缺少精神关怀等突出问题,多次召开教师会议,研究对“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措施,提出建立“代管家长”队伍、建立帮扶帮教机制、整合家校教育合力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加强“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工作。
1.建立“代管家长”队伍:学校要求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都要像一缕春风、一片阳光、一泓清泉,为“留守孩子”献上特别的爱心,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全校共有22名班主任承担“留守学生”的监护职责,做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各显身手,因材施教,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三个一”;每周与家长通话一次;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
(2)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孩子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
(3)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情况等。
(4)开展“结对子”帮扶,安排班干部、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孩子”的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
(5)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2.拓宽育人途径:我校在“留守孩子”的教育管理途径上,坚持以严格的要求规范行为;以丰富的活动发展能力;以文明的环境熏陶性情;以优质的服务保障成长。
(1)设立了留守儿童“谈心室”,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
(2)开展快乐“双休日”活动,组织“留守孩子”参加课外活动。
(3)运用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心理卫生教育。
(4)清除校园摆摊设点,净化校园环境。
(5)开办家长学校,把学校教育延到留守学生的家庭。
(6)发挥离退休老同志的作用,动员他们为“留守孩子”当“义务家长”、“义务辅导员”、“义务联络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