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我国畜牧业结构中,养猪业依然占主导地位,猪肉比重占肉食的65%左右(2005年、2006年)。据2007世界肉类组织第四届世界猪肉大会资料,2006年,中国猪肉产量达5197万t,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50.1%,遥居首位。另外,养猪业在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振兴农村经济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与否,不仅关系到中国的畜牧业发展,而且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进而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市场供求规律的作用下,我国生猪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状态。近年来,生猪价格的波动周期延长,波动幅度加大,价格的大起大落导致广大生猪饲养者不断调整产量,致使产量陷入一种“短缺”与“过剩”的循环波动之中,这一现象反过来又加剧了价格的波动。所以说,价格波动和生产波动是中国生猪产业最主要的内涵特征,这既影响了生产者的利益,也影响了消费者的福利,对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起到了负面影响。因此,价格波动问题是生猪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对其加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研究改革开放后我国生猪价格波动的特征与成因。即从历史数据或调查数据出发,对我国生猪市场的波动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旨在把握生猪价格波动的总体特征和地区特征:同时对形成这种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明确各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方式、影响机理以及一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为了上述目标的实现,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价格波动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分析为基础,对我国生猪价格波动的特征和成因进行研究,以期为缓解我国生猪价格波动探求解决对策。具体研究思路为:依据历史数据或调查数据对我国生猪市场的波动特征进行描述(包括生产波动和价格波动的总体特征和区域特征);分别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重在分析其对价格的影响方式和影响机理,进而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重在分析各因素对价格的影响程度,并以2007年猪价暴涨为实例,解析了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及带来的影响:最终为缓解我国生猪价格波动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运用的方法及结论如下:(1)论文运用趋势分解法科学界定了短期波动和长期波动的内涵,分别用速度法和趋势分解法对生猪价格和生产的短期波动进行测定,对我国生猪生产波动和价格波动的总体特征作了描述与分析,结果表明:生猪价格波动程度高于产量波动程度。通过计算代表长期波动程度的变异指数和变异系数指标,同样能得到这一结论。把生猪价格变异率和产量变异率置于同一坐标中,以分析二者之间的依存关系,可以看出二者在总体上有近似反向运动的倾向,这对以往研究是个有益的补充。(2)运用趋势分解法计算变异指数,以其描述和分析我国生猪的产量和价格在区域间和省际间的波动特征;同时运用方差分解法分析不同区域、省份的产量对总产量的影响程度及其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以生猪输出为主的区域产量波动程度高,而价格波动程度低,尤以经济水平不够发达的东北区和西南区为代表:产量大或产量波动程度高的省份极易对区域产量波动造成较大影响:产量小的省份对区域产量波动起到了抑制作用,但其价格波动程度往往较高:生猪主产区大多有较低的价格变异指数,产量小的生猪主销区价格变异指数较高,集生猪主销区和主产区为一体的省份产量变异指数和价格变异指数均较低。这部分内容的研究具有一定创新性。(3)论文运用内部传导和外部冲击波动理论分析了我国生猪价格波动成因与机理。采用模型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生猪价格波动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和影响机理。内部传导因素包括:生猪的生长周期、生产者供给行为、生产成本、产业链利益分配、生产结构;外部冲击因素包括疫情等突发事件、宏观调控手段、替代品价格、收入水平与经济周期等因素。(4)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可以量化的生猪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以2007年生猪价格暴涨为实例,解析其形成原因及对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基于供求层面,选择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其对生猪价格的影响程度,实证模型结果表明:玉米价格(代表投入品价格)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对生猪价格的边际影响最大;另外,仔猪价格是影响较大的因素,当前这种仔猪随肥猪价格跟涨的现象是制约生猪产业发展一大隐患;生产者价格预期和替代品价格对生猪价格波动的影响不大;疫情对生猪价格波动的边际影响为负数,主要模拟的是来自需求面的影响,同时指出疫情对需求和供给影响的非同步性加强了波动的振幅,给生猪产业带来严重冲击。(5)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缓解生猪价格波动的有效措施和具体对策。包括加强宏观政策的引导: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建设;加快完善生猪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国家生猪生产宏观监测与预警系统;加快推进“生猪期货”市场发展;加速生猪生产模式的转变等,这些措施对于抑制生猪价格的剧烈波动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脉搏灌注变异指数在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应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0(05)
- [2].经皮肾镜术中四种不同灌注液量对容量变异指数的影响[J]. 海南医学 2020(19)
- [3].脉搏灌注变异指数在休克患者复苏过程中评价作用的研究[J].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6(08)
- [4].被动抬腿试验与下腔静脉呼吸变异指数在脓毒性休克并ARDS液体复苏中的指导意义[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28)
- [5].脉搏灌注变异指数在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状态评估中的作用[J]. 临床急诊杂志 2015(07)
- [6].脉搏灌注变异指数监测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3(01)
- [7].人工气腹对全麻患者脉搏灌注变异指数的影响[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3(03)
- [8].脉搏灌注变异指数监测血容量变化的有效性[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3(12)
- [9].下腔静脉呼吸变异指数预测自主呼吸患者容量反应性研究[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0(04)
- [10].下腔静脉呼吸变异指数、血清脑钠肽水平对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效能[J]. 山东医药 2020(15)
- [11].脉搏灌注变异指数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J].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6(11)
- [12].不同潮气量下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异指数评估患者容量状态的准确性[J]. 广东医学 2017(08)
- [13].下腔静脉管径呼吸变异指数对机械通气感染性休克容量反应预测[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5(04)
- [14].糖化血红蛋白变异指数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8(03)
- [15].探讨不同潮气量对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异指数监测机械通气患者容量状态的影响[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31)
- [16].每搏量变异指数在单肺通气时预测输液反应的观察[J]. 北京医学 2011(08)
- [17].脉搏灌注变异指数在容量治疗中的应用[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3(05)
- [18].脉搏灌注变异指数监测小潮气量间歇正压通气患者容量状态的可行性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6(07)
- [19].肾衰患者下腔静脉管径和呼吸变异指数与中心静脉压关系的相关研究[J]. 临床急诊杂志 2015(04)
- [20].床旁超声测量下腔静脉呼吸变异指数对脓毒症休克机械通气患者容量反应性的评估[J].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0(05)
- [21].肾衰患者下腔静脉管径呼吸变异指数与心脏指数关系的相关研究[J]. 河北医学 2015(05)
- [22].简析质量控制对血液检验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28)
- [23].脑肿瘤手术围手术期灌注变异指数和中心静脉压的相关性研究[J].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5(06)
- [24].下腔静脉直径和呼吸变异指数评估容量状态的Meta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 2016(06)
- [25].无创灌注指数、灌注变异指数在危重新生儿容量复苏和液体治疗中的指导价值[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32)
- [26].应用每搏量变异指数评价单次输入20%甘露醇对行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血管内容量的影响[J]. 北京医学 2014(10)
- [27].联合每博输出量变异度与呼吸变异指数对重症脓毒症患者容量反应性的评估价值[J]. 临床急诊杂志 2018(09)
- [28].脉搏灌注变异指数在不同容量状态下预测容量反应的效果[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20(01)
- [29].糖化血红蛋白变异指数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0(05)
- [30].脉搏灌注变异指数预测俯卧位引起的心排血量下降的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