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正常及糖尿病大鼠膀胱组织及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 ,DRG)中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受体p75和trka的表达情况,分析糖尿病膀胱病变(diabetic cystopathy, DC)与膀胱组织及DRG中P75和trka受体表达的相关性,说明P75和trka在D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探讨DC的发病机制,为应用NGF治疗DC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所用动物为Sprague-Dawley(SD)成年雌性大鼠,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成年雌性SD大鼠35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15只,糖尿病模型组20只。应用STZ单次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注射剂量为60mg/ 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枸椽酸缓冲液。两组均给予普通饲料饲喂,鼠饲料购自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自由进食进水。注射STZ 72小时后测尾静脉血葡萄糖浓度(blood glucose,BG)。BG>16.7mmo1/L为模型成功。于造模成功8周后检测两组动物尾静脉血葡萄糖浓度,低于16.7mmol/L的大鼠仍被排除。两组均于造模成功后8周进行实验,实验前1天测定代谢笼24小时尿量。5%水合氯醛麻醉,分别用生理盐水和含0.1%DEPC的4%多聚甲醛的0.1mol/L磷酸缓冲液(pH7.4)进行全身灌注,切取完整膀胱和两侧腰6骶1DRG,称量膀胱湿重,所有标本立即固定。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糖尿病大鼠膀胱逼尿肌与DRG的形态学变化,结合两组大鼠的血糖、体重、膀胱湿重、24小时尿量的变化确认实验组糖尿病膀胱病变的形成。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膀胱组织和DRG神经元内p75和trka的表达情况。镜下观察结果,膀胱逼尿肌细胞内或DRG神经元内含有棕黄色颗粒为阳性。每张切片在高倍镜(×400)下选择8—10个视野并记数100个细胞,判断标准:阳性细胞数<10%为阴性表达(-),≥10 %、<30%为弱阳性(+),≥30 %、<60%为中度阳性表达(++),≥60 %为强阳性表达(+++)。统计学处理:结果以均数采用±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 13.0系统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不齐时做t′检验)及等级资料秩和检验,P< 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1血糖、体重、代谢笼24小时尿量及膀胱湿重的变化大鼠腹腔注射STZ 72小时后,血糖已经升高。8周时,糖尿病组(n=20)的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n=15),糖尿病组血糖与对照组比较(30.900±3.2942 vs 4.787±0.2973)(mmol/L),差异有显著性(P=0. 000)。糖尿病组(n=20)体重明显下降,糖尿病组体重与对照组(n=15)比较(248.05±15.517 vs 322.80±15.920)(g),差异有显著性(P=0. 000)。8周时代谢笼24小时尿量增加,糖尿病组(n=20)尿量与对照组(n=15)比较(88.310±7.2223 vs 20.927±2.9004 )(ml),差异有显著性(P=0. 000)。糖尿病组(n=20)膀胱湿重增加,糖尿病组膀胱湿重与对照组(n=15)比较(171.15±6.081 vs 135.53±5.330)(mg),差异有显著性(P=0. 000)。2 HE染色与免疫组化检测光镜下观察两组大鼠逼尿肌结构表现,对照组:可见移形上皮细胞排列整齐,固有膜完整。粘膜下及肌间神经丛多见。逼尿肌细胞大小形态均一,肌纤维排列有序,肌束之间结构紧密,间隙被结缔组织所充满。糖尿病组:粘膜下层有明显的嗜酸细胞浸润,固有膜充血水肿,逼尿肌肌细胞肥大,形态多样,肌束排列紊乱松散,肌束横断面饱满,体积增加。肌束之间间隙明显增宽,胶原及纤维组织增生,肌束间小血管充血,神经束可见。根据以上结果可以确认,糖尿病膀胱病变已经形成。免疫组化结果为:p75在膀胱壁黏膜下、固有膜和逼尿肌细胞内均有分布,和正常组相比,糖尿病组表达明显减少;p75在DRG主要分布在细胞浆内,和正常组相比,糖尿病组表达明显减少。trka在膀胱壁主要分布于逼尿肌细胞胞浆内,在移行上皮和固有膜也有少量表达,和正常组相比,糖尿病组表达明显减少;trka在DRG主要分布在细胞浆内,和正常组相比,糖尿病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本试验表明,NGF的两种受体p75及trka,无论是在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膀胱组织还是在脊髓背根神经节中均表达减少, p75及trka的变化在糖尿病膀胱病变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