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研究在对湖南主要观赏竹种资源调查分析基础上,通过对湖南三种主要观赏竹的观测,采用定性判断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野外调查与模型预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以斑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茶秆竹(Pseudosasa amabili)、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为代表的湖南主要观赏竹立地类型、笋期规律、笋—幼竹高生长规律,竹林经营的合理立竹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湖南主要观赏竹的经营模式。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斑竹、茶秆竹、方竹的立地因子与其生长的关系,得出它们适生海拔分别为800-1200m、500-800m、500-1000m,在深厚、疏松、肥沃湿润的土壤上生长良好;选地时尤以阴坡,半阴坡、平缓坡地、山坡中下部、山谷和四旁地为佳。2)湖南主要观赏竹斑竹、茶秆竹、方竹出笋时间分别在5月上旬到6月上旬、4月下旬到6月上旬、9月上旬到11月下旬;出笋持续时间为30~70天;退笋率为15%左右;出笋早、盛期成竹较高,而末期,成竹较矮。3)通过观测30株样本竹生长过程,三种观赏竹的笋—幼竹高生长表现出“慢—快-慢”的“S”型生长特性,选择三种“S”型数学模型,利用SPSS软件进行模拟,得出斑竹、茶秆竹用Logistic方程模型拟合较好,方竹则适合Gompertz方程模型。各竹种拟合模型的拟合优度R2值达0.994以上,呈极显著相关。4)利用每个标准地的立竹数量、新竹数量、平均胸径、平均高的数据,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拟合立竹度与新竹数量、平均高和平均胸径的关系,它们的关系符合y=B0+B1x+B2x2的多项式回归模型。且拟合模型的P值呈极显著水平。研究得出斑竹、茶秆竹、方竹的经营合理立竹度分别为650—800株/亩,700—900株/亩,1000—1200株/亩。5)通过研究的斑竹、茶秆竹、茶秆竹、方竹的立地类型,生长类型(发笋规律、笋—幼竹高生长规律、立竹度和新竹生长、平均胸径、平均高的关系),结合体现观赏价值、美化环境的经营目标,提出以斑竹、茶秆竹、方竹为代表的湖南主要观赏竹经营模式。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1.2 国内外观赏竹林经营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2.1 国外研究现状1.2.2 国内研究现状1.2.3 发展趋势1.3 森林经营管理理论与经营模式1.3.1 森林经营管理理论1.3.2 森林经营模式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4.1 研究的目的1.4.2 研究的意义1.5 研究方法与内容1.5.1 研究方法1.5.2 研究内容1.6 技术路线2 竹种、研究区概况2.1 湖南主要观赏竹种资源2.2 研究竹种的选择2.3 竹种概况2.3.1 斑竹的概况2.3.2 茶秆竹概况2.3.3 方竹概况2.4 研究区概况2.4.1 地理位置2.4.2 地貌与土壤条件2.4.3 气候条件2.4.4 植被状况3 立地类型研究3.1 标准地设置3.2 数据采集3.3 数据分析3.4 立地类型与竹生长状况的关系研究3.4.1 斑竹立地类型与竹生长状况的关系3.4.2 茶秆竹立地类型与竹生长状况的关系3.4.3 方竹立地类型与竹生长状况的关系3.5 小结4 笋期生长规律研究4.1 标准地设置4.2 数据采集4.3 数据分析4.4 笋期生长规律4.4.1 斑竹笋期生长规律4.4.2 茶秆竹笋期生长规律4.4.3 方竹笋期生长规律4.5 小结5 笋—幼竹高生长规律研究5.1 标准地设置5.2 数据采集5.3 数据分析5.4 生长模型原理5.4.1 三种生长模型参数意义及性质5.4.2 模型检验系数5.5 笋—幼竹高生长5.5.1 斑竹笋—幼竹高生长5.5.2 茶秆竹笋—幼竹高生长研究5.5.3 方竹笋—幼竹高生长研究5.6 小结6 立竹度研究6.1 标准地设置6.2 数据采集6.3 数据分析6.4 一元多项式回归模型分析原理6.5 立竹度与林分胸径和树高生长的关系6.5.1 斑竹立竹度6.5.2 茶秆竹立竹度6.5.3 方竹立竹度6.6 小结7 斑竹、茶秆竹、方竹经营模式7.1 斑竹、茶秆竹、方竹经营模式理论7.2 斑竹、茶秆竹、方竹经营模式—仿自然模式7.3 斑竹、茶秆竹、方竹经营模式的经营管理技术7.3.1 造林地选择7.3.2 定期清园7.3.3 浇水7.3.4 合理留竹7.3.5 立竹度控制8 结论与展望8.1 结论8.2 讨论9 参考文献附表A 湖南主要观赏竹名录附表B 测量表格样式附表C 文中植物名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观赏竹论文; 立地类型论文; 笋期规律论文; 笋幼竹高生长规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