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高等教育研究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高校作为人才聚集高地如何更好地发挥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的作用就成了摆在学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必然选择作为基点,重点探讨了加强高等教育建设与高校教师开发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中的必要性,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论述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创造性,提出了一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教师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12-0020-03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作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国家战略,并创新地全面部署了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1]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财富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并且在相当数量基础上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人力资源强国正是指在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特别是其开发规模、开发水平和开发质量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2]作为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高等教育就具有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神圣而光荣的新使命。2010年6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全局性地提出了“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3]同年7月,经全国上下讨论两年之久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正式颁布,战略性地确定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4]并且举办了21世纪第一个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会上,胡总书记再次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5]温总理在会上也作出指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尤其要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只有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才能建设一流国家”。[6]国家领导人对教育的热切期盼和明确指示,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使命和要求,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启动了面向未来的新一轮教育改革。

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必然选择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战略性地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思想,是党中央在充分考虑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以及国家仍需进一步发展强大的新起点的基础上,为了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为了适应新的历史任务要求,对我国国家发展和教育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规划。这也是在新的时代发展进程中深入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策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对我国国家发展和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进行的全新部署,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新使命,它自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必然选择。

人类社会已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发展到现在的知识经济社会,社会的首要资源也由最初的依靠自然条件逐渐地向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到当今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人力资源。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就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7]纵观历史,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基本一致的:从最初的社会出现分工就有高等教育的萌芽;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形成了高等教育的雏形;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为高等教育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也促使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完善。[8]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显示: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人力资源的发展必须放在第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他也是确保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世界上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有物力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而人力资源是唯一可持续

开发、深层次开发并且无止境开发的绿色战略资源。因此,社会发展到此,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也就成了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国家战略恰逢其时。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据统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0.3%,到1965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稳步增长为2.0%,随后的“文化大革命”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的积累出现了一定的阻碍,受到一些损失。[9]1978年以后,国家加快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从而推动了人力资本积累的进程。到1999年,中国首次在人均受教育年限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高等教育也从落后的状况奋起直追,1990--2002年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4%提高到14%以上,已经接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水平。[9]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人口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中是罕见的,也超过了相当多的发达国家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的速度。例如,美国用了30年(1911--1941),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巴西用了26年(1970--1996)、日本用了23年(1947--1970)、韩国用了14年时间(1966--1980)实现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到15%的飞跃,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9]从2003到2007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分别为17%、19%、21%、22%、23%。因此,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高瞻远瞩的、富有前瞻性的,并且在国家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一定的量的积累基础上科学提出,恰逢其时。

二、强国必先强教,加强高等教育建设是实施人力资源强国的前提条件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的背景下,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人才聚集的战略高地,担负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国家兴旺发展的重要使命,承担着“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职责。纵观世界,人力资源强国也是高等教育强国。美国,其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实力已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同时,美国的高等教育也一样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同样,英国、德国、法国等这些也既是人力资源的强国,又是高等教育的强国。这些国家不仅产生过较多的科学成果和著名的科技人才,也造就了一批世界著名的大学。世界历史上三次成功实现的国家经济赶超范例再次明确地向我们展示了要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首先,美国对英国的赶超。根据麦迪森的数据,从19世纪初到1913年,英国的生产力水平和人均受教育年限均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之后让位于美国。1820年,美国人均GDP相当于英国人均GDP的73.3%,1870年为75.3%;182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当于英国的87.5%,1870年提高到88.3%;1913年,美国人均GDP已超过英国5.5个百分点,人均受教育年限则进一步提高到91.2%。[9]其次,日本对美国的追赶。1913年,日本在经过改革后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当于美国的68.2%,1950为80.8%,1992年为82.4%;在同时期,日本的经济也开始腾飞,从1950年的19.6%到1992年的90.1%,因此,日本被视为世界上最成功的追赶国家。[9]最后,韩国对西欧国家的追赶。197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0%,到1995年提高到了50%;同期,1973年韩国人均GDP相当于西欧12个国家人均GDP的24.3%,1992年上升到了57.5%。[9]上述三次成功的经济追赶典型范例表明,每一次成功的经济追赶,都同时伴随着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本的先行追赶,证明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本追赶是实现国家经济追赶的先导。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海克曼明确指出:“人力资本是最终决定中国富裕的资产”。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一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世界三次成功的经济赶超实例告诉我们要实现经济的追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要先实现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本累积的追赶。第一,把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真正落到实处,在各类资源开发上首先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加快高等教育的建设步伐。邓小平曾明确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10]第二,逐步实行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国际竞争力。只有开放的教育模式才有可能培养出开放型的人才,才能带来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的变革和创新,也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大批能够适应全球化、信息化需要的人才支持。教育兴、人力资本兴,而后才有经济兴、国力兴。第三,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要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高层次人才教育,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无论是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还是从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都需要加强高等教育,特别是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研究生教育。第四,按照《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要求,要完善机制、体制和政策,使资源能够共享,使高层次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使科技成果通过完善的创新链真正成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落实高校自主权,让其真正拥有办学、用人和分配等方面的内部管理权,为高校加快内部改革、加大制度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五,加大对高校发展的经费投入。[11]现行的财政拨款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更不能保障高等学校为参与国际、国内日益激烈的高层次人才市场竞争而提供具有外部竞争力的收入水平的实际需要。教育是公共物品,除了政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之外,公民个人和社会力量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一方面解决了政府办教育的供给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同时满足了个人对于教育多样性的需求。

三、强教的关键是教师,加强高校教师的开发和管理更凸显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先决条件

国家振兴,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也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绿色战略资源,而高校教师资源的优劣就直接制约着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也越来越成为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高校自身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从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来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核心内容,成为一所大学价值的主要标志。那么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成为学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8月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1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关键靠教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了要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五个方面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我们今后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可参照的战略方向。[4]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我们认为,在加强教师的开发和管理方面除了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的内容外,也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工作:第一,转变管理观念,从传统教师培训转向现代教师发展,从被动教师管理转向主动服务教师。从高校教师的特点来看,其本身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从事的是对知识发现、组织和传播的创造性工作,因此,教师的发展比培训更能改善教师各方面的能力,从管理转向服务更能适应实践的需要、也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第二,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性监管,丰富、创新教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形成综合、全面的高校教师培训体系。当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态势的现状,所以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更不能流于形式,积极借鉴国外教师发展中的咨询、讲座、研讨班、学术休假、资助、建立教师档案袋等形式来丰富我国现有的11种常用的培训形式,提升培训效果。第三,推进教师培训活动的专业化,培养专业的教师培训师。与企业界相比,教师的专业培训师显得十分缺乏,原因可能是因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培训师需要有优秀的演讲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熟悉高校特有文化和各种管理制度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薪酬相对较低。因此,应加强对高校的经费投入,从多方面筹措资金,促进高校教师培训的研究和专门针对高校教师培训师的开发,加强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质量的管理,最终培养教师的终身自觉学习习惯。第四,积极引入教师退出机制。当前,高校被喻为“计划经济最坚固的堡垒”,教师只要进入高校就能保证终身不失业,没有惩罚性激励。因此,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中明确提出要在教师评价中积极探索退出机制。力争建立教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综合模式。

四、结束语

人力资源强国思想汇集着政治家与教育家智慧的结晶,是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和平发展、走有中国特色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支柱,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高校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水平的高低,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质量,影响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进程。因此,在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道路中,要发扬高等教育传承文明、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不断增长和发展的作用,更要注重高校第一绿色战略资源—高校教师的开发和管理,确保如期全面完成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国家战略任务。

*本文受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教师激励研究》和安徽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资助。

作者简介:吕部,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蚌埠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09;蚌埠学院经济管理系,安徽省蚌埠市,233000)。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2]高书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教育的重要使命[N].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1日第3版

[3]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

[5]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http://www.gov.cn/ldhd/2010-09/08/content_1698579.htm

[6]温家宝,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http://www.gov.cn/ldhd/2010-08/31/content_1692288.htm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

[8]马千里,祈园园,高等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的作用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月

[9]袁贵仁组长及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

[10]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http://www.hprc.org.cn/wxzl/bksl/zt/jytz/200906/t20090611_10049.html

[11]于志勇,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J].煤炭高等教育,2008年3月

[12]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http://www.gov.cn/ldhd/2007-08/31/content_733340.htm

标签:;  ;  ;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高等教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