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

论文题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国际关系

作者: 赵可金

导师: 倪世雄

关键词: 合理性,合法性,外交制度,华夷秩序,中国外交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以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互动为主要线索,从制度角度考察新中国外交行为的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把握中国外交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本文沿着历史的线索分析外交制度产生发展的独特规律,分别从外交价值原则的确立、外交组织体制合理性的定位、外交运行机制合理性的定位以及外交制度合法性的挑战等几个层面展开分析,系统考察新中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运动。 导论部分主要是提出问题。明确界定本文涉及到的核心概念,比如外交、外交制度、合理性、合法性等。同时,对国内外学术界在中国外交制度问题上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文献综述,把握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并确立了中层理论的研究路径和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为随后的分析确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确立了本文的一个制度过程分析的模型,从生态视野、政治坐标、隐形结构以及动力机制等方面为本论文后面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分析坐标系。第二章则在回顾中国共产党早期外交制度成长的基础上,把握新中国成立之后外交价值结构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内部张力,即维护国家主权和服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对这一矛盾做出的痛苦选择及其对外交制度的影响。第三章和第四章具体回答建国以来到70年代末中国党管外交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外交体制和外事无小事运行机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剖析在此期间中国外交制度变迁陷入自我闭锁轨道的过程和成因。第五章总结了从1949年到1978年的外交制度建设,并提出了新中国外交制度的选择和建设上就面临着一个合理性的悖论:中国要想真正建立现代外交制度,就必须与西方国家从近代以来在中国获得的各种“制度化的利益”产生矛盾,由此在实践中引发了中国外交制度建设必须面对的合法性问题及其导致的严重政治后果,最终走向文革期间的外交制度破坏。从第六章到第九章,我们将考察从毛泽东时期的外交制度向邓小平时期外交制度的轨道转变,分析从毛泽东时代的外交制度是如何合乎逻辑的转换为邓小平时期的外交制度的,以及此种转换的规律及其支持条件是什么?第十章是全书的一个理论概括和逻辑梳理,解释和论证了新中国外交制度的基本模型及其范式转换,我们提出了一个“依赖政党的国家权威主义”模型,并对自我闭锁的制度变迁范式与自我强化的制度变迁范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若干重要推论。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了全球化、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公民社会的崛起对中国外交制度范式的冲击,及其引发的中国外交制度面临的双重合法性挑战。 最后,本文得出三个结论:一是特定的历史结构决定了外交制度变迁的大致轨道,只要特定的历史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一个国家的外交制度成长就必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国家建设与现代外交制度的成长:对中国的意义

一 选题:从制度角度研究新中国外交

二 解题: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三 解题:新中国外交制度的研究任务、解题思路和探究主题

四 文献综述:国内外对中国外交制度研究的现状、路径及其问题

五 研究路径与方法:中层理论与历史制度主义

六 转变中的现代外交制度及其对中国的意义

七 本论文的章节大纲

小结

第一章 中国外交制度的过程:理论分析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外交制度过程:一般框架分析

第二节 历史—社会—文化—世界:新中国外交制度的生态视野

第三节 政党—国家—社会: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政治制度依托

第四节 价值—思想—原则:新中国外交制度的隐形构造

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的国家目标与革命外交价值原则的确立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早期外事制度的成长

第二节 师法苏俄的社会主义与新中国外交价值原则的内在矛盾

第三节 从“三大决策”到“五项原则”:外交价值系统的合理化

第四节 中国外交价值系统的基础和根源:总结与评价

小结

第三章 外交价值系统的法理化与党管外交体制的确立

第一节 外交价值系统的法理化与新中国外交制度的基础革命

第二节 党管外交原则的确立:新中国外交组织体制的成长

第三节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决策制度:党委制与圈阅制

第四节 新中国外交组织体制评估

小结

第四章 外事无小事:新中国外交制度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外事无小事:新中国外交运行机制的指导原则

第二节 竞争中的合作:新中国外交制度竞争协调机制

第三节 动员政治与官僚政治的交错:新中国外交制度激励机制

第四节 党性与派性的折冲:新中国外交制度约束机制

第五节 强外交·弱制度:新中国外交运行机制评估

小结

第五章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实践悖论及其挑战

第一节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实践悖论

第二节 1956年之后新中国外交制度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新中国外交制度变迁的路径闭锁与中国外交的危机

小结

第六章 国家目标的重新确定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外交道路

第一节 路径依赖与中国外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确立

第二节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回归现代化逻辑的外交价值取向

第三节 新国家目标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外交道路的确立

小结

第七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民主成长与外交体制重整

第一节 外交权威转型:邓小平外交权威与外交领导体制的新特点

第二节 党政分开的改革与外交组织体制的重整

第三节 推动新中国外交组织体制制度化的动力

小结

第八章 外交决策体制的制度化与与决策模式创新

第一节 组织增生与惯例巩固:外交决策过程的制度化

第二节 专业化与确定化:中国外交决策的模式问题

第三节 外交政策思想库的成长及其制度化要求

第四节 寻求平衡的政党、国家与社会:外交决策制度的重构

小结

第九章 新中国外交运行机制的分化及其挑战

第一节 硬外交、软着陆:世界政治经济变迁中的中国外交运行机制

第二节 外交运行机制的层化和分化引起的外交行

第三节 外事无小事的挑战及外交协调机制

小结

第十章 中国外交制度模型及其范式转换

第一节 中国外交制度的模型:依赖政党的国家权威主义

第二节 中国外交制度的范式转换:渐进性制度变迁的合理性

第三节 现代外交制度新范式的需求:全球化背景下的合法性挑战

小结

结论 历史发展、制度变迁与中国外交制度建设的道路

一 历史发展与制度成长:中国外交制度大历史

二 制度变迁与外交绩效:现代外交制度变迁的一般逻辑

三 制度变迁与中国特色:中国外交制度建设道路

四 学术创新与研究启发:一项纯学术的思索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9

参考文献

  • [1].犹太利益集团与美国中东外交政策(1967-1984)[D]. 孙晓玲.复旦大学2005
  • [2].中美联络外交及美驻华联络处主任布鲁斯研究[D]. 肖文黎.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
  • [3].人民政协对外交往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余育国.河北师范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江泽民外交思想研究[D]. 孔凡河.华东师范大学2007

标签:;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