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经济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本文在比较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研究。在分析江苏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互动轨迹的基础上,对江苏产业结构的现状作出了总体评价。首先,对江苏产业结构比较分析得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偏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偏低,使产业效益不高。其次,计量经济模型分析说明,在江苏整体经济中能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的是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份额增加,有助于经济中生产规模的扩大;只有通过提高第二产业的效率才能使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最后,因果关系检验显示:江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具有单向因果关系;外资的进入和对外贸易促进了江苏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对出口具有单向因果关系,其发展促进了江苏出口增加。江苏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分析:首先,根据江苏农业结构灰关联分析,农业发展重点依次是畜牧业、农业、渔业、林业。建立农业超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发现资本、劳动、耕地三个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都比较低,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难点。农业结构调整应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其次,通过江苏工业内部结构分析,江苏轻重工业比例趋于合理,制造业竞争优势比较明显。但江苏工业结构和工业化面临着工业企业创新不足,区域工业发展不平衡,能源依赖性强。因此,江苏工业结构调整必须选择培育主导产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区域优势互补;推进工业生态园区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利用灰色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江苏服务业,得出资本的产出弹性明显大于劳动,但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呈缓慢上升趋势,在资本推动和劳动趋强的作用下将促进江苏服务业发展。应鼓励服务业增加就业,加快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通过选取评价主导产业的六个基准和灰色定权聚类法对江苏制造业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实证分析。提出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为主导产业。对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超对数生产函数模型进行研究,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报酬比较高。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迅速增强。信息产业融合有助于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生产效率。江苏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影响显著。因此,江苏必须为风险投资加快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建立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产业结构评价的特点,建立未确知综合评价模型,对江苏等六省市进行实证分析,较真实地反映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提出ARMA(p,q)和GM(1,1)模型的最优组合预测模型,具有预测精度高的特点,有效解决了产业结构预测难的问题,并预测了江苏三次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十一五”进行调整产业结构的思路和措施,为江苏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问题提出及研究的意义1.1.1 问题的提出1.1.2 研究的意义1.2 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的背景1.2.1 国际背景1.2.2 国内背景1.3 研究的目的与论文内容结构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1.3.2 论文内容及结构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4.1 研究方法1.4.2 技术路线1.5 小结第二章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综述2.1 产业结构理论形成与发展2.1.1 马克思主义的产业结构理论2.1.2 西方产业结构理论2.1.3 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理论研究2.2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2.2.1 工业化前期2.2.2 工业化中期2.2.3 工业化后期2.3 产业结构规律性演变的原因2.3.1 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动2.3.2 投资需求2.3.3 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长2.3.4 技术变动2.3.5 国际贸易的促动2.3.6 产业政策2.4 区域产业序列2.4.1 基础产业2.4.2 主导产业2.4.3 高新技术产业2.5 小结第三章 江苏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互动分析3.1 江苏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及经验教训3.1.1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3.1.2 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3.1.3 江苏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教训3.2 江苏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3.2.1 三次产业比重及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3.2.2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比较分析3.2.3 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3.2.4 江苏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新问题3.2.5 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原则3.3 江苏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Granger 因果关系分析3.3.1 因果关系分析模型3.3.2 江苏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实证分析3.4 江苏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3.4.1 计量模型设定3.4.2 江苏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3.4.3 江苏产业结构对生产规模和要素效率的实证分析3.4.4 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对要素效率的关系研究3.5 江苏产业结构外向度分析3.5.1 外国直接投资与江苏产业结构的协整分析3.5.2 对外贸易与江苏产业结构协整分析3.6 小结第四章 江苏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及发展趋势分析4.1 江苏农业结构分析4.1.1 江苏农业结构发展现状4.1.2 江苏农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4.1.3 江苏农业增长效率分析4.1.4 江苏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4.2 江苏工业结构与工业化进程分析4.2.1 江苏工业结构与效益现状分析4.2.2 江苏工业结构与工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4.2.3 江苏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政策建议4.3 江苏服务业发展分析4.3.1 江苏服务业发展趋势分析4.3.2 江苏服务业增长效率的灰色计量经济模型分析4.3.3 江苏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和政策建议4.4 小结第五章 江苏制造业主导产业选择分析5.1 概述5.2 江苏制造业发展分析5.2.1 江苏制造业的工业产出弹性分析5.2.2 江苏制造业份额对生产规模和要素效率的实证分析5.2.3 江苏省29 个制造业生产组织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5.3 江苏制造业主导产业选择5.3.1 主导产业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定量测度方法5.3.2 主导产业评价模型5.3.3 制造业主导产业选择实证分析5.4 小结第六章 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分析6.1 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计量分析6.1.1 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6.1.2 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的超对数生产函数模型设定6.1.3 江苏高新技术产业模型估计及分析6.2 产业融合与江苏信息产业发展的分析6.2.1 产业融合信息化过程的必然趋势6.2.2 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6.2.3 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6.2.4 江苏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6.3 江苏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互动发展分析6.3.1 国外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6.3.2 江苏风险投资发展现状分析6.3.3 江苏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计量经济模型分析6.3.4 江苏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Granger 因果关系分析6.3.5 高新技术产业化中风险投资评价6.4 走循环经济之路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6.5 小结第七章 江苏产业结构的评价与预测7.1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未确知综合评价7.1.1 区域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与分级标准的确定7.1.2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未确知综合评价模型7.1.3 江苏等六省市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未确知综合评价7.2 基于ARMA(p,q)与GM(1,1)模型的江苏产业结构最优组合预测7.2.1 ARMA(p,q)模型的建立7.2.2 ARMA(p,q)模型的识别和估计7.2.3 GM(1,1)模型的建模步骤7.2.4 最优组合预测模型的建立7.2.5 江苏产业结构最优组合预测的实证分析7.3 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措施7.3.1 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7.3.2 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7.4 小结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8.1 论文的结论和创新点8.2 展望参考文献致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产业结构调整论文; 主导产业论文; 高新技术产业论文; 计量分析论文; 产业结构评价论文; 组合预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