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高启孝(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宁夏银川750000)
【中图分类号】R77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124-02【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流行性角结膜炎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100例流行性角结膜炎病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抗病毒眼液以及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两组症状改善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并对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炎症消退时间更早,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流行性角结膜炎病例来说,在常规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满意,并可加速炎症消退时间,控制并发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流行性角结膜炎;抗病毒;糖皮质激素;疗效在临床角膜与结膜各类急性病症中,流行性角结膜炎(epidemickeratoconjunctivitis,EKC)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患者发病急骤,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其发病机制为细胞受病毒侵入,而后者则在细胞核内大量繁殖,其不断的扩散、复制效应直接导致感染细胞损伤。而机体免疫反应可能介导这一病理过程,其病理性改变导致黏膜出血、细胞浸润以及水肿渗出等等,少数细胞可见变性、坏死以及脱落[1]。本病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同时还有可能影响远期视力。本文由此观察并分析流行性角结膜炎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100例流行性角结膜炎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10~59岁,平均年龄(40.5±6.7)岁;发病时间为1~5d,平均为(1.6±0.4)d。本组患者均为双眼发病,表现为上下眼睑红肿,睑结膜以及球结膜充血严重,同时球结膜下可见点状出血,穹窿部和睑结膜产生大量滤泡,少数病例结膜可见伪膜。按照RevMan5.0软件生成的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相近而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患者均不采取全身药物治疗方案,而以局部用药为主,其中对照组常规应用阿昔洛韦滴眼液抗病毒治疗,并辅以抗生素药水,每次1滴,每天6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地塞米松眼药水滴眼,每次1滴,每天4次,阿昔洛韦以及抗生素应用同对照组,两组治疗时间均不超过2周。1.3观察指标通过裂隙灯持续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炎症消退时间,并统计两组角膜混浊、角膜上皮下白色圆形病变等并发症发生率。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炎症消退时间对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炎症消退时间更早,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炎症消退时间对比(x±s)
组别例数(n)炎症消退时间/d
对照组5018.5±4.4
观察组5010.2±2.5a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例数(n)角膜混浊灰白色圆形病变合计
对照组5001919(38.0)
观察组50000(0.0)a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3讨论流行性角结膜炎即我们日常所说的“流行性红眼”,其作为一种自限性眼部传染病广泛流行,在机体建立免疫机制后则可在短时间内自愈。本病可常年发生,主要利用水源污染或者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而传播。其患病部位以结膜角膜为主,属于角膜结膜疾患中较为常见的一类急性病征。EKC病因大部分属于病毒感染,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不同季节乃至不同地域均可流行[2]。流行性角结膜炎潜伏期一般为5~7d,患者双眼先后发病,早起可见上下眼睑明显红肿,而且伴有睑结膜以及球结膜明显充血现象,其中球结膜下可见点状出血,穹窿部与睑结膜产生大量滤泡,且有伪膜可见。患者自觉异物感,存在明显的刺激症状,可见水样分泌物。发病1周左右患者眼部炎症可得到缓解,但超出50%的患者病情有所加重,伴有流泪、畏光、异物感、烧灼感、疼痛甚至视力障碍等症状,其中角膜上皮下可见浸润斑点,一般不易侵犯周边部位,但对于瞳孔区密度较大者则有可能对视力产生不良影响[3]。流行性角结膜炎有较大几率合并角膜损害,文献报道称0~5岁流行性角结膜炎病患中约有55%合并角膜损害,而在7~75岁人群中这一比例已经超过80%。倘若临床未及时予以合理治疗,相当一部分患者在炎症消退后伴有角膜上皮下白色圆形浑浊遗留。所以临床在治疗本病时多以缓解眼部症状、避免发生角膜病变为重点,其中防止角膜在炎症消退后伴有浑浊遗留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对于本病多遵循局部用药原则,主要药物以抗病毒滴眼液(如阿昔洛韦、疱碘苷、吗啉双胍以及利巴韦林等)、抗生素滴眼液(如金霉素以及联合氯霉素等)为主,以有效预防细菌感染。然而诸多临床研究表明,常规治疗效果往往难如人意[4]。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种缓解组织水肿、加速炎症消退、控制渗出以及炎症浸润的有效药物,可快速缓解患者症状。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认为糖皮质激素可能加速病毒散播而加重病情,且有可能引发角膜损伤,造成高眼压[5],这一观点目前尚存在一定争议。少数学者认为流行性角膜结膜炎临床治疗中不宜将糖皮质激素作为常规药物使用,因为这有可能引起病毒散播而加重患者病情,或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可能导致角膜损伤。同时,早期发病的流行性角结膜炎病患也有可能发生角膜组织上皮下浸润,此种情况下临床使用糖皮质激素的顾虑也随之增加。本次研究中并无上述现象发生,相反应用激素可加速炎症消退,大大降低角膜混浊遗留的可能性;但我们无法排除上述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仍值得临床予以关注。除此之外,有文献研究提出在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过程中可在抗菌治疗以及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以缓解角膜上皮受损的情况,避免角膜混浊遗留。据统计,约有80%的角结膜炎病例单纯应用抗生素眼药以及抗病毒药物后伴有角膜上皮下灰白色圆形混浊遗留;而在给予抗病毒药物的同时一旦发现患者角膜上皮受损,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点眼,则角膜上皮下灰白色圆形混浊遗留病例所占比重下降为21%,而且相比于常规治疗组,加用激素治疗组炎症消退时间更早。同时,早期发病者局部加用激素可在短时间内消除炎症,角膜上皮下浑浊遗留的问题也得以避免。而一旦角膜上皮染色试验为阴性结果时,角膜上皮下灰白色圆形混浊已经形成,此种情况下加用激素治疗已然无效,角膜已无法再度恢复透明。单纯就治疗效果而言,有观点认为是否加用激素在治疗效果方面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亦有学者认为采用激素局部给药治疗可有效降低深层角膜炎以及钱币样角膜炎发病率。总而言之,在流行性角结膜炎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糖皮质激素依然有赖于临床做出进一步的探究。而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抗病毒以及抗菌治疗后炎症消退时间多达(18.5±4.4)d,而且出现灰白色圆形病变者为19例,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8.0%;而观察组两项数据分别为(10.2±2.5)d、0.0%,两组炎症消退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抑制炎症、改善浸润吸收、缓解组织水肿、渗出以及浸润、促进炎症消退有关。观察组患者应用地塞米松滴眼药后症状均在7~13d内逐步消退,无1例出现角膜混浊现象。
综上所述,对于流行性角结膜炎病例来说,在常规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满意,并可加速炎症消退时间,控制并发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1]王丽媛.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1):109.110.[2]龚岚,孙兴怀.鱼腥草滴眼液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眼科新进展,2005,25(5):456.457.[3]蔡丹.He.Ne激光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的疗效分析[J].眼科新进展,2001,21(5):316.316.[4]杜诚,余其智.龙胆泻肝汤结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2):213.214.[5]钱少波,孙金章.流行性角结膜炎遗留角膜上皮下浸润的治疗[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3):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