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天气概念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雷暴大风,概念模型,暖平流强迫,异常不稳定指数
天气概念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许彬,许爱华,陈云辉,陈翔翔[1](2019)在《强对流天气概念模型在江西“3·4”极端大风预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强对流天气12 h以上的潜势预报尤其是分类预报,目前仍是天气预报业务中的难点。2018年3月4日江西遭遇一次极端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简称"3·4"江西雷暴大风过程),虽然江西省气象台3月2日对外发布了区域性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预报,但对其极端性和开始影响江西的时间等事先估计不足。利用主流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对照强对流概念模型条件,对"3·4"江西雷暴大风过程的实时预报思路、经验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分析与反思。结果表明:(1)该过程天气形势符合我国槽前暖平流强迫类强对流概念模型,其有利的环境条件为500 h Pa有大经向度高空低槽东移,且槽前有干冷舌;低层有异常强盛的西南急流及脉动,其脉动加强特征与我国南方西南急流通常在早上加强的日变化特征完全不同;同时低层湿舌明显增强,与500 hPa形势对应,形成上干冷、下暖湿环境条件。(2)地面低压倒槽异常发展,超低空急流上有风向或风速辐合时,导致地面暖区辐合线生成,是判断强对流午后先在强西南气流的暖区中形成的重要判据之一。(3) 3月4日江南地区850 hPa与500 hPa温差(T850-500)、对流有效位能(CAPE)等多个不稳定指数异常偏强,均明显高出其气候平均态。(4)深刻理解强对流概念模型、准确把握气象要素和物理量平均值态与异常、细致分析有别于其日变化的急流变化特征,是做好此类罕见致灾性雷暴大风潜势预报的关键着眼点。(本文来源于《暴雨灾害》期刊2019年02期)
周虹,高青云,李晓容[2](2018)在《南充雷暴大风天气学概念模型和环境物理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81~2016年气象常规观测和自动站资料对南充大风的基本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重点探讨不同类型区域雷暴大风的天气系统配置和环境物理量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南充雷暴大风按照形成原因主要分为高空冷平流强迫类和斜压锋生类,按落区出现情况分为全市型、东部型和西部型,东部型雷暴大风主要由高空冷平流强迫所致,全市型和西部型雷暴大风过程则多为斜压锋生所造成。(2)斜压锋生类雷暴大风主要发生在显着冷暖平流导致的斜压锋生与锋面动力强迫共同作用的形势下,高空冷平流强迫类则主要是高空强干冷平流的作用。(3)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前大气环境呈上干下湿、湿层浅薄或为"喇叭口"形态,对于不同类型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前的环境物理结构不同,斜压锋生类雷暴大风产生时大气环境多为明显斜压特征,高空常伴有强锋区,低层不稳定能量大,因此热力因子比较重要。高空冷平流强迫类主要发生在川陕槽后强烈冷平流形势下,水平风垂直切变大、要求低层增温快,故热力和动力因子都重要。(本文来源于《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王琼,沈瑞姗,熊险平,庞杨[3](2018)在《沧州重污染天气分型及预报概念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沧州地区2014~2016年3年来16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163个重污染天气个例,运用统计法、天气学分析法和Lamb-Jenkinson环流分型法对重污染天气进行特征分析和环流分型,并建立沧州地区重污染天气预报概念模型。主要研究结果:(1)沧州重污染日由2014年134d减少到2016年的67d,呈逐年减少趋势。重污染一年四季均有出现,主要集中在11月、12月和1月,12月最多达54d,1月次之为44d,4月最少为3d,这可能与沧州季节性大气环流有关。沧州重污染多发带主要集中在沧州中西部的任丘、青县、河间、肃宁、献县、泊头、东光和吴桥等县市,沧州市及东南部县市偏少,这可能与沧州地区地形特点有关,东部沿海受海陆风影响,风力比较大,气象扩散条件比较好,从而污染比较轻。(2)沧州地区重污染日的地面环流分型主要分成平直环流型、旋转型和混合型叁大类和另一类U型(无定义型),叁大类又分成16种即NE、E、SW、N、SE、S、C、A、AE、ANE、AN、CSW、CNE、CS、CNW、CSE。冬季最多,主要以N、NE、C、CNE、U型为主,秋季次之,主要以U型、SW为主,夏季第叁、主要以U型、SW、C为主,春季最少,主要以C、U型为主。(3)从沧州地区2014~2016年136个重污染个例气象扩散条件分析得到,重污染日平均静稳指数11.5,范围在5.5~15.8之间。平均静稳指数为9.4,说明重污染日的静稳指数偏高。重污染日平均混合层高度为874.2m,,平均混合层高度为1218.4,说明重污染日混合层高度相对较低,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混合层高度范围为286~1856m。重污染日平均相对湿度71%,日平均相对湿度64%,说明重污染日相对湿度较高,较大的相对湿度容易造成颗粒物的吸湿增长和积累。重污染日平均地面风速1.9m/s,日平均风速2.4m/s,说明重污染日地面风速相对较小。重污染天气风向频率S、SSW达到12%,其次是SW、WSW为8%,说明沧州地区重污染天气以南到西南风为主。日变化特征冬季一般18时到03时最为严重,这可能与冬季取暖有一定的关系。如果高空天气形势稳定,大范围的重污染天气一旦出现,很难迅速消散,注意"污染的持续性";只有强冷空气来临,持续的重污染才逐渐消散。(4)根据重污染天气背景、环流分型、气象扩散条件等多方面,建立了沧州地区重污染天气预报概念模型,根据预报模型如果EC、T639的细网格低层气象要素出现重污染天气的环流背景和天气分型时,要仔细分析细网格资料的扩散条件,参考静稳指数、混合层高度、大气稳定性(是否存在逆温及强度)、风和2m相对湿度等气象扩散条件,最后从本地目前污染实况、参考省环境平台模式预报和上级指导预报来预报沧州本地重污染天气。如果前一天部分地区或全区已出现中度或重度污染天气,天气形势较前一天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这种稳定的环流形势仍将维持,要考虑污染物仍在积累,污染持续并加强。(5)重污染消散预报着眼点,a、有明显的天气系统影响,如锋面过境;b、稳定层结(逆温层)破坏,主要是强的锋区和太阳辐射造成。c、风力条件方面,风向和风力的突然变化造成重污染天气逐渐减弱消散。d、注意以风力增大预报重污染天气的减弱消散有一定的滞后性,一般滞后3-5小时。风力开始增大时,污染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是个突然又增强的过程,可能原因是风力的增大,异地的污染物被风吹到本地造成的突然增加。出现重污染天气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原因一个是气象条件,另一个是污染源。本文只从气象因素分析污染的扩散性,没有考虑本地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来向,这对于重污染日的分析和预报预警存在一定的误差,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2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与环境影响暨环境气象预报及影响评估》期刊2018-10-24)
李艳春,李艳芳,高娜,杨亚丽,刘晓磊[4](2017)在《银川市雾霾天气的气象条件分析及概念模型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银川气象站1981-2013年逐时地面气象资料及探空资料,统计分析了不同季节影响大气扩散能力的静小风频率、逆温厚度强度、混合层高度等的差异。结果表明:雾主要出现在傍晚~夜间~第二天上午12∶00之前,高峰期出现在07∶00~09∶00;霾主要出现在08∶00~14∶00,11∶00前后最多,其他时间段相对较少;1981-1995年间,霾日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996年后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13年达高峰。秋冬季是一年中浓雾-强浓雾及重度霾的多发季节,特别是夜间出现浓雾和强浓雾时,对应混合层高度均≤150 m,占比达100%;有霾出现时,污染潜在等级以2级为主,混合层高度在150<H≤350之间的占比达75%。小风条件下出现轻中度霾的概率比静风大,静风条件下出现重度霾的概率比小风大。雾霾天气时,大气稳定度以中性(D类)为主,其次是较稳定类(E类)。(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7年06期)
王琼[5](2016)在《沧州回流型强降雪天气特点及预报概念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2000-2015年近16年micaps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应用天气学和统计方法,查找出沧州地区26个回流型强降雪天气个例。个例统计标准:(1)强降雪主要是指中雪以上(降雪量≥2.5mm)的降雪天气。(2)回流强降雪主要指冷空气从东北平原南下经过渤海以偏东路径侵入华北平原造成的强降雪,主要表现在华北地区850h Pa以下为东北风,以上为西南风,地面是北高南低或东北高、西南低的形势,否则为非回流强降雪。对沧州地区26个回流型强降雪个例从降雪特点和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找出了适用于沧州地区回流强降雪预报着眼点,建立了沧州地区回流型强降雪预报概念模型。主要研究结果:(1)降雪特点:沧州回流性强降雪占到所有强降雪个例的44.8%,发生比较频繁。每年11月至第二年4月的各月均有可能发生,降雪量一般不大,大到暴雪多为局地性的,大范围大到暴雪多出现于11月,降雪从西部开始,东西部有雨雪可共存的时间,并且降雪持续时间长,可反复。降雪大值带主要集中在沧州西南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偏少,如果判断降雪过程属于回流性降雪,降雪的大值带考虑报在沧州的西南部县市。(2)天气形势:回流性降雪过程500 h Pa高空形势有两槽一脊型和高纬低压带型。两槽一脊型主要是乌拉尔山附近为低压带或低压,贝加尔湖地区及以西为高压脊,巴尔克什湖到新疆有冷空气活动(有负变温)。高纬低压带型主要是贝加尔湖以东(45~60°N)范围内维持低压带或负变温;地面是东北伸下的高压控制,一种是冷空气势力较强,地面高压在华北以北地区呈准东西向分布,向偏东方向移动,到达东北地区后缓慢南压,沧州位于高压南部转东到东北风;另一种的北方冷空气势力不强,地面高压从贝加尔湖以东南下,经东北平原向西南伸向华北平原,沧州多为东北风,并伴有南方气旋;700h Pa以上为西南气流,850h Pa以下为东北气流,850h Pa近似于转向层,一般为东北风,有时华北有低压环流或倒槽,存在东南急流,其以下层次为东北气流,冷空气先从东北地区回流影响,形成冷垫,对流层中高层西南暖湿气流沿着冷垫爬升形成降雪。(3)预报着眼点:回流性强降雪更加关注冷空气的来源和变化。(a)冷空气入侵阶段:降雪开始前2-3天地面冷锋影响情况,东北风造成降温形成冷垫。(b)回流强降雪阶段:700h Pa西南急流建立,滑升,降雪开始,700槽过则降雪过程结束;强降雪发生在西南急流强盛及850h Pa低压或倒槽过河北东南部的时段。(c)强降雪落区:850h Pa温度-4℃以下区域;风场:东北风为雪,东南风有时为雨或雨夹雪。(d)降雪强度:700 h Pa、850h Pa是否有低压环流或明显倒槽发展,无则小。(4)沧州地区回流性强降雪的天气预报概念模型:根据模型的步骤来作出回流型强降雪的预报,为预报员分析提供参考。主要步骤从上到下主要包括(a)首先分析500h Pa大尺度环流形势是否属于两槽一脊型和高纬低压带型,分析影响沧州地区的天气系统(95-125°E,35-45°N关键区)是否有高空槽(短波槽、南支槽、高原槽、宽槽、深厚槽),地面北高南低或东北高、西南低的回流形势、中低层急流和切变线。(b)其次运用欧洲、日本和T639数值预报对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在水汽条件方面,中低层(700h Pa、850h Pa)T-Td≤4℃;相对湿度>80%;比湿>2g/kg,大雪到暴雪比湿达到3-4g/kg以上,700h Pa有西南气流≥12m/s,并在华北一带积聚。动力条件方面,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切变线);高层正涡度,低层负涡度,沧州地区出现回流性强降雪大部是700h Pa左右西南风,850h Pa以下为强的偏东风或东北风,低层的冷空气使中层的暖湿气流抬升。(c)在降雨性质方面,主要是冷空气南下过程中,气温下降,0℃层高度不断降低,降水性质由雨转成雪,沧州地区雨转雪的指标是T 850h Pa≤-4℃,T9250h Pa≤-2℃,是降雪;T 850h Pa>-4℃,T9250h Pa>-2℃为雨夹雪或雨。(d)最后结合上级指导预报、集合预报、本地系统预报和会商结果,作出沧州地区回流性强降雪预报,特别是沧州地区比湿达到4g/kg时,考虑有大雪到暴雪。(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6-11-01)
陈鲍发,卢秋芳,王宣[6](2016)在《赣东北后汛期暴雨天气概念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2002~2015年赣东北7-9月主要暴雨过程,依据500h Pa天气形势,将暴雨影响系统分为副高型、副高边缘型、低槽型、东风波型与台风型等5种类型。研究了不同形势下暴雨的特点、提出了预报指标,并建立了天气学概念模型。(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6-11-01)
张熙,马丽,冷亮,李媛,李芳[7](2016)在《近45a济宁地区春季暴雨气候特征及天气概念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济宁地区1970—2014年11个国家级观测站45 a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统计、天气诊断等方法,对济宁地区春季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雨强特征、天气环流形势及主要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济宁地区春季暴雨空间分布差异比较大,暴雨区位于济宁中西部和东南部,微山地区春季暴雨日数最多,近45 a来济宁地区的春季暴雨日数呈缓慢上升趋势,特别是2003年开始春季暴雨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多,最强暴雨日发生在2013年5月26日。基于春季大范围暴雨的天气形势及主要影响系统,归纳出济宁地区春季暴雨天气概念模型,模型显示大范围暴雨发生时,500 h Pa中高纬地区多为东高西低环流形势,低层850 h Pa低涡或暖切变线是主要影响系统;西南风或东南风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水汽,副热带高压控制南海东部,使南支槽东移缓慢,以及中高纬日本海高压阻挡低涡、暖切变线东移,有利于强降雨的长时间维持;另外,暴雨发生时山东北侧或南侧常有高空急流存在,济宁上空为槽前脊后的高层辐散形势,地面上无明显西北路冷空气活动。(本文来源于《暴雨灾害》期刊2016年05期)
孙妍,王晓明,孙鸿雁,李婷[8](2016)在《吉林省暴雪天气的大尺度特征及概念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0年吉林省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将吉林省50个气象站349例暴雪天气分为两型叁类,并对其影响系统、大尺度环流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暴雪的高空影响系统主要分为叁类:高空槽居首,冷涡次之,切变最少,地面影响系统主要有气旋(蒙古气旋、华北气旋和江淮气旋)、冷锋和低压倒槽。两型暴雪的形势配置有一定差异,建立了两型暴雪的天气概念模型,对区分预报两型暴雪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气象灾害防御》期刊2016年03期)
郑艳,刘丽君,吴春娃[9](2016)在《近10a海南岛冰雹天气统计特征与概念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资料和海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4-2014年海南岛出现的22次冰雹过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冰雹均出现在春季;冰雹落区集中在东方-琼中-琼海一线的五指山以北地区;按照影响系统可分为西南低压槽Ⅰ型、西南低压槽Ⅱ型、东路冷空气型和西路冷空气型;西南低压槽Ⅰ型冰雹落区在儋州和澄迈,西南低压槽Ⅱ型落区较分散,二者出现的时间集中在14:00-17:00;冷空气型冰雹发生时间与锋面到达时间密切相关,西路冷空气型冰雹落区集中在东方和昌江,东路冷空气型则在海口、临高和文昌;西南低压槽Ⅰ型湿层可达对流层上层,具有强热力条件,触发机制为海陆风辐合线;西南低压槽Ⅱ型和冷空气型600-500 hPa有明显干区,边界层华南沿海至海南岛北部地区有冷式切变;0℃层高度集中在4.3-5.1 km,-20℃层高度为7.6-8.4 km;冰雹直径与低层垂直风切变大小有一定的正相关;直径大于等于20mm的大冰雹△T850-500≥272;基于海口多普勒雷达提炼的海南岛冰雹临近预报指标为最大组合反射率CR≥55 dBZ,50 dBZ强回波高度达到-20℃层,最大垂直液态水含量VIL值≥60 kg·m-2,回波顶高ET≥15km。(本文来源于《2016年中国-东盟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09-11)
杜晓辉,代华光,德庆[10](2016)在《西藏强降温时空分布特征与天气概念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1961年以来40年的西藏39站温度观测资料,采用区域强降温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出西藏分区域的强降温时空分布特征;并用Micaps常规资料对近10年的强降温天气个例进行了中尺度天气分析,总结了4种强降温的中尺度概念模型。(本文来源于《西藏科技》期刊2016年08期)
天气概念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1981~2016年气象常规观测和自动站资料对南充大风的基本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重点探讨不同类型区域雷暴大风的天气系统配置和环境物理量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南充雷暴大风按照形成原因主要分为高空冷平流强迫类和斜压锋生类,按落区出现情况分为全市型、东部型和西部型,东部型雷暴大风主要由高空冷平流强迫所致,全市型和西部型雷暴大风过程则多为斜压锋生所造成。(2)斜压锋生类雷暴大风主要发生在显着冷暖平流导致的斜压锋生与锋面动力强迫共同作用的形势下,高空冷平流强迫类则主要是高空强干冷平流的作用。(3)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前大气环境呈上干下湿、湿层浅薄或为"喇叭口"形态,对于不同类型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前的环境物理结构不同,斜压锋生类雷暴大风产生时大气环境多为明显斜压特征,高空常伴有强锋区,低层不稳定能量大,因此热力因子比较重要。高空冷平流强迫类主要发生在川陕槽后强烈冷平流形势下,水平风垂直切变大、要求低层增温快,故热力和动力因子都重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气概念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许彬,许爱华,陈云辉,陈翔翔.强对流天气概念模型在江西“3·4”极端大风预报中的应用[J].暴雨灾害.2019
[2].周虹,高青云,李晓容.南充雷暴大风天气学概念模型和环境物理量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8
[3].王琼,沈瑞姗,熊险平,庞杨.沧州重污染天气分型及预报概念模型研究[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2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与环境影响暨环境气象预报及影响评估.2018
[4].李艳春,李艳芳,高娜,杨亚丽,刘晓磊.银川市雾霾天气的气象条件分析及概念模型建立[J].干旱区地理.2017
[5].王琼.沧州回流型强降雪天气特点及预报概念模型[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6
[6].陈鲍发,卢秋芳,王宣.赣东北后汛期暴雨天气概念模型分析[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6
[7].张熙,马丽,冷亮,李媛,李芳.近45a济宁地区春季暴雨气候特征及天气概念模型[J].暴雨灾害.2016
[8].孙妍,王晓明,孙鸿雁,李婷.吉林省暴雪天气的大尺度特征及概念模型[J].气象灾害防御.2016
[9].郑艳,刘丽君,吴春娃.近10a海南岛冰雹天气统计特征与概念模型[C].2016年中国-东盟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2016
[10].杜晓辉,代华光,德庆.西藏强降温时空分布特征与天气概念模型[J].西藏科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