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细黄雪芳
(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防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方法:对2013年1~12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事件进行分析,总结跌倒原因,再对2014年1~12月神经内科患者实施细节管理,完善防跌倒措施: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进行全面动态评估,改善住院环境,提高护士安全意识,重视健康宣传,加强督查力度,增进护患沟通,有效预防医疗纠纷。结果:实施细节管理后,2014年1~12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无一例跌倒现象。结论:细节管理对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细节管理;神经内科;防跌倒;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8-0192-03
跌倒是住院患者常见的不良事件。据报道,每年每例住院患者会发生1.4次跌倒[1]。防范住院患者跌倒或坠床是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评价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2,3],《中国2009年患者安全目标》将防范和减少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列入其中。神经内科患者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跌倒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本研究回顾了2013年1~12月在神经内科发生的4例跌倒病例事件,护理人员对存在的问题及跌倒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工作中注重细节管理,把神经内科患者高危跌倒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1~12月本科神经病住院患者189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381例,女515例,年龄13~90岁(平均64.5岁),脑梗死1348例,脑出血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病毒性脑膜炎55例,癫痫30例,结核性脑膜炎1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02例,重症肌无力5例,脑囊虫病51,其他260例。将2014年1~12月本科神经病住院患者2073例作为干预组,其中,男1441例,女632例,年龄14~98岁(平均66.7岁),脑梗死1356例,脑出血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病毒性脑膜炎65例,癫痫43例,结核性脑膜炎1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53例,重症肌无力8例,脑囊虫病95,其他312例。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患者防跌倒的护理方法,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防跌倒标识等。干预组采用如下细节管理办法:
1.2.1全面动态评估自2014年1月起正式启用入院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估表:对所有新入院和转科患者2h内由责任护士进行危险因素评估,以确定患者跌倒的风险因素值。评估项目为表格式评分制。评分项目:最近一年曾有不明的跌倒史(1分),意识障碍(1分),视力障碍(1分),年龄>65岁或<10岁(1分),视觉异常(1分),体能包括头昏、乏力、白红蛋白≤90g/L(3分),活动障碍、肢体偏瘫(3分),头晕、眩晕、体位性低血压(2分),服用影响意识或活动障碍的药物包括降压利尿剂、镇痛剂、降糖药、化疗(1分),住院无家人或其他陪人(1分),总分值13分。责任护士对每位患者进行量化评分,跌倒危险因子总分≥4分者筛选为高危跌倒/坠床患者。对高危患者护士做好健康宣教,交待防跌倒注意事项并在护理记录上体现,床头挂醒目“防跌倒/坠床”警示标志,做好交接班。高危患者需每周评估1次,待病情稳定,总分﹤4分后不再评估;如病人病情发生变化或使用易导致跌倒的药物时,立即进行评分或再评分,护士依据评估量表可及时了解患者易跌倒的危险因子,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指导,例如:现有一名患者女性,年老、头晕、双下肢乏力,但小便执意要到卫生间,不愿意在床上使用便盆,此时护士的护理重点指导家属或陪护者全程正确搀扶患者,必要时请医务人员帮助,且起身时动作宜慢。这些具体的措施也使患者易于接受,从而防止跌倒事件的发生。
1.2.2改善住院环境病室保持整洁,照明充足,物品摆放有序,病床高度合适,配有床栏,将传呼器放于患者枕旁,地面平坦、干燥,无水迹。走廊通畅,不堆杂物,设有扶手。厕所浴室应使用防滑地砖,设有扶手。厕所应有坐式便器,防止患者蹲下站立时晕倒。
1.2.3提高护士安全意识护士是预防患者跌倒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重视在职人员培训,使每位护士自觉建立安全信念和意识,熟悉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和核心制度,掌握安全知识和跌倒评估及预防的相关技能,能辨别高危人群,熟悉运用护理干预技能。
1.2.4重视健康宣教健康教育是公认的回报率最高的健康投资[4]。有资料报道[5],52.38%的患者跌倒时有家属及护工陪伴,陪护人员对患者危险性估计不足,未做好有效的防护措施。因神经内科患者特点如年老、记忆力差、家属轮班多等,对护士的健康教育也有更高的要求。护士进行健康教育时要不断的进行强化,并要确保所宣教的内容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掌握并遵照执行,如对头晕卧床患者做到醒后30s再起床,起床后30s再站立,站立后30s再行走[6],如厕或行走时最好有人搀扶。防跌倒健康教育要贯穿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增加患者及家属的自我安全意识。
1.2.5加强督查力度科室成立安全管理小组,每周检查在院有跌倒风险患者的护理质量,检查内容包括跌倒评估完成情况及评估是否与病情相符,跌倒护理措施是否执行及时有效,患者及家属对跌倒相关知识知晓度与配合情况。记录检查结果,将发现的跌倒隐患及时上报护士长,并组织科室全体护士讨论,给出督导纠正,强化预防跌倒的观念,规范跌倒护理措施。
1.2.6增进护患沟通、主动服务当患者被确定存在高危跌倒因素时,护士必须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与患者及家属交谈、沟通,详细交待预防措施,使其明白患者目前所处的状态及需要家属配合的内容。按分级护理制度按时巡视病房,及时发现患者需求,及时给予帮助。如王叔,男,70岁,脑梗死,头晕,双下肢乏力,巡视病房时发现他独上卫生间小便,立即上前搀扶,从而防止跌倒事件的发生。通过沟通、主动服务能有效改善护患关系,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2.结果
对照组住院患者发生跌倒4例,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57~75岁。例1,女,75岁,脑梗死、痴呆。跌倒时间为人院第25天。已卧床不起2个月,02:40家人听到厕所有呻吟声,发现其已行走至卫生间,蹲在地上,左小腿有皮肤擦伤,面积2cm×2cm。例2,女,72岁,头晕原因待查。跌倒时间为入院第6天,15:50两个家属扶患者到厕所后在门外等候,患者小便后起身时,突然眩晕倒下,头部接到墙壁,结果造成患者头顶有一约1cm×1cm渗血伤口。例3,男,70岁,帕金森病。跌倒时间为人院后第15天。15:00坐于陪护椅上,弯腰穿鞋子时,不慎滑倒在地上,当时陪护人员不在,结果导致左前额瘀青,面积1.6cm×1.6cm肿块。例4,男,57岁,结核性脑膜炎。跌倒时间为入院第27天,05:00想如厕误开门走到走廊,不慎跌倒在地,双膝盖有皮肤擦伤,面积3cm×3cm。干预组对住院患者实施了细节管理,取得了满意效果,无一例跌倒事件。
3.讨论
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坠床,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负担,也可能给医院带来纠纷。神经内科患者大多为老年患者,所患的疾病大多与患者的大脑思维,行走步态等有关,是住院患者发生意外跌倒较为多见的临床科室,本研究回顾2013年1~12月4例住院患者跌倒事件,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年龄
每年有1/3的65岁以上老年人,1/2的80岁以上老年人都经历过跌倒事件[7],与老年人体质虚弱、感觉平衡及应急能力低下、活动能力差、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感觉迟缓、反应差等有关。
3.2环境
大多数的住院患者跌倒发生于地面潮湿、光线不足、狭窄的过道。住院病房的硬件设施,如不适宜的家具及卫生设施,患者不合身的病人服,以及易滑倒的鞋;浴室或过道缺少扶手而引起跌倒。[8]
3.3疾病
高血压、脑梗死等疾病导致患者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的不协调等,使患者身体和精神储备功能下降而易跌倒[9]。对意外跌倒患者的分析发现,患者跌倒相关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原发疾病,以TIA、帕金森综合征、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及癫痫等多见。
3.4药物因素。
很多药物可影响意识、精神、视觉、步态、平衡、血压等,增加了跌倒的发生率,如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抗高血压药。
3.5陪护因素。
陪护人员不重视跌倒的预防,防范措施不到位,有时擅自离开,夜间陪护人员熟睡不易叫醒。
实施防跌倒细节管理加强了护士的安全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对高危患者给予有效的保护措施,为预防患者跌倒提供了保障。根据病情变化进行动态评估,及时对患者实施安全教育,增进了护患沟通,减少了医疗纠纷,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成磊,胡雁,吴金珠.《住院患者跌倒预防临床实践指南》的设计和初步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67-269.
[2]姚丽文,侯黎莉.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与评估表的建立[J].上海护理,2005,5(3):1-3.
[3]陈月娟,王荣,余小萍.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与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05,5(5):56-58.
[4]徐建鸣.预防住院患者跌倒最新护理实证[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7):38-39.
[5]钱萍,刘金妹,陆洁等.对21例住院患者跌倒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7,7(7):9-11.
[6]库洪安,詹燕,于淑芬.老年人跌倒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143-144.
[7]钱黄静,张丽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7):58-59.
[8]宋江丹.老年人跌倒的原因及护理[J].中国医药研究与临床,2004,4(2):81-83.
[9]李林涛,王声勇,荆春霞.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研究.疾病控制杂志,2001,5(3):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