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早期儒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蔡元培,《新年梦》,社会主义,儒学转型
早期儒学论文文献综述
朱军[1](2018)在《早期社会主义文学想象的儒学渊源——以蔡元培和《新年梦》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展开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最初构建。蔡元培及其乌托邦小说《新年梦》,是现代儒学与"社会主义"对话的重要开端。空想社会主义与儒家大同乌托邦的化合,西方革命思潮与公羊学革命思想的沟通,儒家知识人的国家想象发生了深刻转向。通过中西乌托邦思想的深入对话,中国知识分子塑就了一种东方的美学人文主义,展现出积极建构人类主体性与乌托邦理想的力量,其中包含着儒学和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思想的独特贡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王静[2](2017)在《西学东渐早期的儒学与科学——以阳明心学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明西学东渐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思想学术之演变,而且推动中国古代科学走上了向近代科学的转型之路。阳明心学对这一过程的顺利开启居功至伟。阳明心学削弱了儒家圣人话语和经典着作的权威性,为科学的涌入预留了空间;阳明心学调整和重构了儒家理欲观、义利观,使经世致用成为儒学接引科学的桥梁;阳明心学士人率先认识到科学价值,加速了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扎根。阳明心学对科学的传入和传播方面所做的贡献也再次证明儒学本身并不排斥科学,相反它可以通过自身的学术转型为科学传播提供优渥条件。(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7年09期)
段世磊[3](2017)在《日本“伦理学”概念构建中的儒学传统——从早期“伦理学”教科书看日本国民道德之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1910到1911年间,日本兴起了致力于强化修身教育事业,具保守主义和国家主义性质的国民道德运动。国民道德论隐藏着以教育敕语为权威的家族国家观向国家至上主义的逻辑脉络。正是此逻辑框架内,国民道德论者产生了诸如:不了解宗教、道德、政治的区别,不知家族制度与个人主义的区别;将修身教育从伦理学中切除,无视道德的普遍原理;不加检讨社会全体的存在样态,仅关注自国的道德优点等错误认知,从而最终以国民道德论为天皇制国家的合法性地位做辩护。(本文来源于《思想与文化》期刊2017年01期)
孙伟[4](2017)在《“心性一体”与“心性二体”——早期儒学心性论发展路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性论思想是早期儒家思想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线索。从《尚书》《礼记》到《孟子》中的心性论中凸显的是道德的形而上本体论,强调的是人如何通过外在的道德实践来明心见性、尽性而知天。从《孔子家语》、郭店楚简到《荀子》的心性论思想则体现了早期儒家质朴自然的心性观,而人如何通过外在的学习和实践来教化引导自身的性情,就成为这一思想发展路线的特点。早期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发展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于早期儒家思想的理解也不能完全偏于一极而忽略其他方面。(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8期)
梁奇[5](2017)在《孔门分流与早期儒学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战国之际,王权式微,战争频仍,诸侯争霸。战争的加剧促使贵族“下流”与庶人“上流”汇合成新的阶层“士”。士的出现,对于社会的稳定、文化的缔造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尤其孔子广办私学,以先世典籍为教科书教育弟子和时人,培养了子路、颜回、曾子、子夏、子(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6-05)
赵建永[6](2015)在《传统儒学现代转化的早期尝试——以汤用彤的理学救国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汤用彤在清华时期发表的《理学谵言》等儒学论文,是探究新儒家和学衡派产生渊源的重要文献。他以道德为立己和立国的基本,阐发以道德实践为本的宋明理学救治时弊的效用和它所具有的普遍价值。辛亥革命后从"反传统"到"接续"传统,学衡派是最早的转折点。汤用彤主导的学衡派在思想上与新儒家息息相关,都强调儒家的道德价值及其现实意义。藉此可为学界对新儒学与学衡派关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刘星,吕晓钰[7](2014)在《从《名理探》看西方科学理性思想与儒学的早期会通》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清初,东传科学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出于抬高西方宗教、传播宗教福音的政治考量,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的科学着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名理探》等一批东传科学书籍被译介到中国,西方科学理性思想在国内展现了它的勃勃生机。这些译注虽然无一例外地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客观上促成了国人对西方科学理性思想的接触;带动了国内学界对挖掘以"名辩学"为基础的中国本土逻辑史研究的热潮;对当时传统儒者的思维起到了训练作用,增加了另一种新的思考问题的模式,并且丰富了中国儒学的内涵。从更广阔的领域来为"格物穷理之学"的发展提供思维的认识工具。客观上推动了清末民初以康有为为中心的向西方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向西方寻求治国良方的热潮,促进了以经世致用之学的"今文经学"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李奎[8](2014)在《早期新加坡文社与儒学传播探析——以新加坡汉文报刊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新加坡文社与新加坡第一次儒学运动关系紧密。新加坡文社最早有由中国驻新领事左秉隆创办的会贤社,后又有黄遵宪创办的图南社,继之以新加坡人创办的丽泽社、好学会等。文社采取多种形式公布课题征文,鼓励当地人踊跃参与,而部分课题出自儒家典籍之中。这在华人中无形地宣传了儒家典籍,培育了新马本地熟通儒学的作者,推动了儒学在新加坡华人中的传播,为后来儒学运动打好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南亚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杨洁[9](2014)在《早期儒学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儒学导源于先秦洙泗,滥觞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历代圣帝明王之道,发明于怀以“木铎”之精神、企图挽救春秋末年礼坏乐崩社会现实的孔子,经“七十二子之徒”、子思、孟子、荀子等孔门弟子和后学不断地阐扬与发展,最终在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成就其“显学”地位。同时,其作为儒学的早期形态,具有不可超越的人文性、原创性以及突破性等特点,在整个儒学发展史上发挥着“源头活水”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早期儒学传播视角,立足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试图理清孔子及其弟子后学对于早期儒学传播的基本情况,还原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传播的兴盛场景,展现中国古代的传播技巧和智慧,探求儒学成为中华民族主流思想的原因,鉴古知今,为当代儒学传播和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价值和意义。论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作为早期儒学始创者——孔子对于儒学传播的基本情况,包括塑造君子好学敬德的良好传道者形象;传道授业以获得在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周游列国以追寻政治话语权;着书立说以突破传播空间、时间的限制。第二章以历时性的纵向传播为研究脉络,较系统地梳理孔门弟子和后学所掀起的叁次传播高潮,主要例举了子张、子游、曾子、子夏、子贡、子思、孟子、荀子等八位早期儒学代表人物的传播活动。第叁章以地域性的横向传播为研究脉络,以邹鲁地区为发祥地的儒学传播,分别经历了北传、西传和南传,论证早期儒学在齐国、中山国、楚国、秦国、甚至南至吴国、越国的影响力以及与各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第四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探索早期儒学传播根据知识结构差异而采取的上贯路线和下贯路线,即对于“中人以上”的思想扩展和“中人以下”的教化推行。第二节结合相关传播学内容,分别分析早期儒学的传播方式,包括以掌握文化话语权为目的的讲学、着书和以探寻政治话语权为目的的游说以及说服理论。第五章试图探求早期儒家一枝独秀异于他家的传播特色,包括理论创新的传播动力,内省立德的传播目的,遵循传统的传播基础和大同思想的传播追求。(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5-20)
胡方霖[10](2014)在《《抱朴子》神学的建立——早期道教与儒学关系的个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丧失独尊地位的汉代政治神学,以葛洪为代表的新兴道教思想对传统神学进行了批判继承。在构筑自身神学体系时,葛洪分汉代儒学政治为思想与行为两部分,在承认现实政治与改造思想世界的同时,将儒家的伦理道德确立为修仙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个人修炼中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对传统道教信仰进行重构,建立不同于传统神学系统的新神学体系。(本文来源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早期儒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晚明西学东渐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思想学术之演变,而且推动中国古代科学走上了向近代科学的转型之路。阳明心学对这一过程的顺利开启居功至伟。阳明心学削弱了儒家圣人话语和经典着作的权威性,为科学的涌入预留了空间;阳明心学调整和重构了儒家理欲观、义利观,使经世致用成为儒学接引科学的桥梁;阳明心学士人率先认识到科学价值,加速了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扎根。阳明心学对科学的传入和传播方面所做的贡献也再次证明儒学本身并不排斥科学,相反它可以通过自身的学术转型为科学传播提供优渥条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早期儒学论文参考文献
[1].朱军.早期社会主义文学想象的儒学渊源——以蔡元培和《新年梦》为中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2].王静.西学东渐早期的儒学与科学——以阳明心学为中心的考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
[3].段世磊.日本“伦理学”概念构建中的儒学传统——从早期“伦理学”教科书看日本国民道德之建构[J].思想与文化.2017
[4].孙伟.“心性一体”与“心性二体”——早期儒学心性论发展路向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7
[5].梁奇.孔门分流与早期儒学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6].赵建永.传统儒学现代转化的早期尝试——以汤用彤的理学救国论为例[J].孔子研究.2015
[7].刘星,吕晓钰.从《名理探》看西方科学理性思想与儒学的早期会通[J].甘肃社会科学.2014
[8].李奎.早期新加坡文社与儒学传播探析——以新加坡汉文报刊为中心[J].东南亚研究.2014
[9].杨洁.早期儒学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10].胡方霖.《抱朴子》神学的建立——早期道教与儒学关系的个案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