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企业技术改造的辩证法

老企业技术改造的辩证法

一、老企业技术改造的辩证法(论文文献综述)

杨宇振[1](2021)在《日常生活批判宣言 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关键线索》文中研究说明列斐伏尔认为资本主义正在征服日常生活,社会主要矛盾域发生了变化。他批判旧认识论,认为既要超越抽象虚构,从鲜活的社会关系中去理解真实问题,同时又要认识到"熟知不是认知",要从习以为常中去寻找日常生活革命的可能。在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框架下,列斐伏尔提出空间三元辩证法,抵抗资本主义的抽象空间,呼唤生产差异性的空间。差异空间是日常生活参差多彩的必要和载体,是诗意和愉悦,是实现艺术化生活的必要。列斐伏尔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总体性认识,超越工业社会时期被分割的、强制连续性的工业理性,认为空间生产就是空间的政治。列斐伏尔的理论启示建筑学的革命不在建筑学本体内部,它首先需要执业者的批判性和自发性。建筑学需要在消解自身学科边界的进程中超越自身,才有可能在死亡中获得新生命;需要回到日常生活的批判性实践中,直面鲜活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进而在认识论的颠覆和创造性实践中践行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宣言:要改变生活,要改变空间!

杨春学[2](2021)在《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富有时代感的科学命题。它是基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最新发展趋势而做出的一种科学判断。这种判断包括: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生产力形态;它们在现代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质变中充当着决定性的角色;它们是现代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而且正在成为推动现代文明发展的革命性力量。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中,这一命题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思想和理论基础。

韩美琳[3](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曹威伟[4](2021)在《利益、观念与结构: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话语的百年演进之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利益、观念、结构3个维度出发,考察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话语百年变迁的结构性力量。其中,"利益"是理性基础,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民族和国家利益有不同表现,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科技创新话语策略选择;"观念"是价值导向,其不断赋予科技创新以社会主义政治价值,并对科技创新予以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结构"是条件约制,在外部环境结构和内部社会结构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经历了从自力更生、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从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到联合运行的转变,从大众范式、专业范式到系统范式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话语演进本身是一个辨证过程,呈现出联系性与整体性、结构性与能动性、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征。面向未来,仍需进一步加强话语自觉规划和实践,努力建设与国家和人民利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社会内外部结构相匹配、相适应的科技创新话语系统。

王雯雯[5](2021)在《毛泽东《矛盾论》的三重内涵及其当代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泽东《矛盾论》中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主观思维矛盾现象根源于客观世界现实矛盾、矛盾特殊性构成诸种事物相互区别的根据的三重理论内涵。新时代的新变化、新矛盾证明了《矛盾论》之于当代中国依然彰显着唯物辩证法的现实张力和重大的当代意义,深刻领会习近平的"问题意识"和"矛盾导向"新概念,有助于全面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有助于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好价值引领。

王立文[6](2021)在《津沽大地的答卷》文中研究表明时代之潮席卷,思想之光照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4次亲临天津,这是新时代天津地方党史上最耀眼最光荣的时刻。田间地头,问麦苗生长;港口临风,看巨轮吐纳;百年学府,谈爱国情怀;全运盛典,与人民共享。总书记用情深深、期许殷殷,登高望远、擘画全局。从京

王旭赟[7](2021)在《STS视阈下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杜悠悠[8](2021)在《考茨基的土地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金晴[9](2021)在《STS视阈下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模式的演进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研究》文中指出

党雪华[10](2021)在《马克思科技观及其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二、老企业技术改造的辩证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企业技术改造的辩证法(论文提纲范文)

(2)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想源泉
二、“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
三、科学技术:一种相对独立的生产力形态
四、科学技术:现代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质变的决定性因素
五、科学技术进步: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
六、科学技术:现代社会进步最重要的车轮

(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利益、观念与结构: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话语的百年演进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利益:科技创新话语演进的理性基础
    1.1 救国:着眼于军事防御的科技创新
    1.2 立国:着眼于国防和重工业建设的科技创新
    1.3 兴国:着眼于经济增长的科技创新
    1.4 强国:着眼于综合国力的科技创新
2 观念:科技创新话语演进的价值导向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科技创新的引领
    2.2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科技创新的深度介入
    2.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科技创新的深层次互动
    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科技创新的科学引领
3 结构:科技创新话语演进的条件约制
    3.1 外部环境结构:从有条件的自力更生到自主创新
    3.2 内部社会结构:从一元化运行到系统化运行
4 中国共产党百年科技创新话语演进特征与启示
    4.1 话语演进结构具有联系性与整体性
    4.2 话语演进主体具有结构性与能动性
    4.3 话语演进过程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5)毛泽东《矛盾论》的三重内涵及其当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矛盾论》创作背景的两个维度
    (一)时代之需:“不能不写”
    (二)主体自觉:“做好学生”
二、《矛盾论》阐释的三重内涵
    (一)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
    (二)主观思维矛盾现象根源于客观世界现实矛盾
    (三)矛盾的特殊性构成诸种事物相互区别的根据
三、《矛盾论》之于当代中国的意义
    (一)有助于深刻领会习近平的“问题意识”和“矛盾导向”新概念
    (二)有助于全面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
    (三)有助于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好价值引领

(6)津沽大地的答卷(论文提纲范文)

一、胸怀“国之大者”,融入国家战略,在全国一盘棋中布局落子
    一根链条上的产业协同
    一条轨道上的交通一体
    一片蓝天下的生态治理
二、立足功能定位,担负历史使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填格赋能
    制造立市,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全国先进”标注了“天津制造”的能级和水平
    ——“制造研发”拓展了“创新链条”的广度和深度
    双港联动,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
    —— 智慧赋能、绿色发展,世界一流港口扬帆远航
    —— 陆海空深度融合,国际航运枢纽全面发力
    勇闯蓝海,构筑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
    —— 金融创新形成绿地森林效应
    —— 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实体经济
    先行先试,当好改革开放先行区
    —— 改革,释放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 开放,发挥节点支点重要功能
三、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主题
    高质量发展,是质与量的辩证法
    高质量发展,是舍与得的方法论
    高质量发展,是稳与进的动平衡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有说服力”的温暖回答
    民生的改善
    要跟得上发展的节奏
    执政的温度
    要关联着百姓的冷暖
    保障的底线
    要覆盖住民生的短板
五、着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写好全面从严治党的天津篇章
    把旗帜举得更高
    引领“三个着力”贯彻落实
    把基础夯得更实
    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把风气树得更正
    营造勇作为、敢担当的强大气场

四、老企业技术改造的辩证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日常生活批判宣言 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关键线索[J]. 杨宇振. 时代建筑, 2021(05)
  • [2]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J]. 杨春学. 经济学动态, 2021(09)
  • [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4]利益、观念与结构:中国共产党科技创新话语的百年演进之路[J]. 曹威伟.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17)
  • [5]毛泽东《矛盾论》的三重内涵及其当代意义[J]. 王雯雯. 晋中学院学报, 2021(04)
  • [6]津沽大地的答卷[N]. 王立文. 天津日报, 2021
  • [7]STS视阈下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研究[D]. 王旭赟.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8]考茨基的土地理论研究[D]. 李杜悠悠. 西南大学, 2021
  • [9]STS视阈下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模式的演进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研究[D]. 金晴.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10]马克思科技观及其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意义研究[D]. 党雪华.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标签:;  ;  ;  ;  

老企业技术改造的辩证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