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自1955年问世以来,以其主题的大胆创新,多种艺术手法与技巧的运用,一直备受评论家们的关注。学术评论界对其主题,艺术手法,语言的研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对于小说主人公亨伯特的自我分裂这一主题,基本是达成共识的。本文拟从R.D.莱恩的存在心理学入手,重新审视亨伯特的种种反常行为和心理,以期获得某种新的意义。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对《洛丽塔》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动机和主要结构。第二章对R.D.莱恩的存在心理学作了一个简要的概述,尤其是其理论中的存在性不安与主人公亨伯特之间的关联。莱恩的存在性不安是从吞没焦虑、爆聚焦虑、僵化和非人化三个方面探讨的,此三方面为阐释亨伯特的自我分裂也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第三章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来探讨了亨伯特自我分裂的过程,以及从他与自身、外界的关系详尽地展现出其自我分裂。第四章从存在性不安的三方面分析了亨伯特自我分裂的原因。首先,复杂的身份背景和身在异国他乡造就了亨伯特不稳定的自主身份感,因此,他总是处于害怕被他人的身份吞没或被他人控制的焦虑中,进而无法与外界现实建立正常的关系。他在与之有关联仅有的几个人(前妻瓦莱里亚、后妻夏洛特以及洛丽塔)的交往中,通过忽视或吞没她们的身份来确保自己的自主身份感。他的上述行为只会使自己的自主身份感变得更加不稳定,因为维持自主身份感是需要承认他人存在和得到他人认可的。其次,亨伯特毕生追求的唯一目标是是虚幻的不现实的小仙女,他逃避现实,活在自我世界,内心虚无。与洛丽塔的接触逐渐毁灭了他心中所幻想的美好形象。对于内心空虚的他来说,现实必是爆聚性的,与现实的任何接触必会威胁他的设想,必会对他造成冲击。他始终处在这样一种焦灼中:渴望内心空虚被填充的同时又充满畏惧。因此,他更习惯于活在自己的幻想中,至少在幻想中他可以确保暂时的安全性。然而如果一味沉溺于幻想,只会使情况恶化,因为与外界保持健康正常的联系是使人摆脱各种焦虑的一个基本方式。最后,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进行部分的非人化是一种广泛的运用手段,而亨伯特将这种手段发挥到了极致。与人交往时,由于总是害怕被他人僵化,他始终用此手段来解除他人对自己的威胁。他认为,除了洛丽塔以外的人或是没有生机的植物或是令人厌烦的动物,而对于洛丽塔,他无法忽视她的生动性,却从肉体和精神上彻底将她毁灭。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主身份和生动性只会越走越远,因为对他人的存在性地位的每一种否定,都是对自身存在性安全感的削弱,使其始终生活在梦魇中。最后一章为结语部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莱恩的存在性不安为解读亨伯特复杂多重的性格特征提供一个既透彻而又有说服力的视角,揭示出在亨伯特反常的心理和行为背后隐藏的是人类共同的、永恒的生存困境。此外莱恩的存在心理学立足于人的主体性研究,致力于探求人深奥莫测的精神世界和变化多端的行为表现,这无疑能为当代文学评论界带来一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