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社会的精神和谐

试论我国社会的精神和谐

论文摘要

实现社会和谐是我们党的政治构想和执政目标,拥有和谐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不懈追求。社会和谐既是社会物质生活秩序的和谐,又是社会精神生活的和谐,二者只有互为条件、融合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重视构建社会物质生活秩序的和谐,同时又不能忽视社会精神生活的和谐。由于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精神生活的前提,所以一直以来,无论于实践方面或理论方面,对于构建社会物质生活秩序和谐倾力较多,而对社会精神生活和谐的研究与探索相对薄弱。随着人类在物质层面上生存能力的不断强化,精神生活的意义日益凸显,社会精神和谐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研究和探讨社会的精神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运用辩证的方法、历史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我国社会的精神和谐问题作了尝试性的,粗浅的研究和探讨。在对精神、精神和谐的概念涵义做了基本界定和分析后,在普遍意义上阐释了社会精神和谐的构成、特征和功能,进而联系实际分析了我国社会精神和谐状况,并提出进一步培育社会精神和谐的措施建议。作为与“物质”相对的概念,精神是对人的主观存在状态的描述与定位,是指内在于人的意识、心理、情感、意志、理想、信仰、价值、等要素的活动过程和状态。精神从属于物质,同时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精神是归属于人的,所以人的精神要从个体—群体—社会三个层面上表现为个体精神、群体精神和社会精神。精神具有运动性与能动性、时代性与民族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等特性;一般地说,精神和谐指人的精神活动的健康、协调、平衡、稳定、有序的良性精神发展状态。而精神有个体精神、群体精神和社会精神的不同形式表现,那么精神和谐,在一般意义上也必然包含了个体精神和谐、群体精神和谐、社会精神和谐这三个层次。社会精神和谐是指社会中个体、群体与社会整体在社会价值观念上的多元互补、多样统一,是全社会在精神互动中主动树立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和引领、积极协调多元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而使整体精神生活趋于平衡、稳定、祥和的良性社会精神生活状态。社会的精神和谐以个体精神和谐为基础,以群体精神和谐为支撑,以社会精神和谐为重心。社会精神和谐是一个社会整体的精神和谐的表征。社会精神和谐的特征体现在,多元价值观念间的尊重和包容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主导这二者的辩证统一。社会精神和谐的功能主要是整合功能、凝聚功能和动力功能。我国现正处于一个社会精神日趋和谐的特殊整合时期,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是:价值观念的总体整合与核心建构并进,多元价值观念间的包容、认同、融合与良性冲突交织。尽管总体和谐已初步形成,但某些不和谐因素尚在,文中简要分析了社会精神的不和谐因素及导致不和谐因素的原因。培育社会的精神和谐,首先应实施个体精神和谐教育,通过精神追求教育、精神信仰教育、道德发展教育等,促进人的精神和谐发展。其次,群体精神和谐是社会的精神和谐的支撑,要通过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体系、构建群体精神共同体来促进群体精神和谐。最后,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树立社会文明风气、形成昂扬进取的社会精神状态来营造和谐的社会精神环境。总之,和谐社会是社会物质生活秩序和谐与社会精神和谐的有机统一,培育社会精神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社会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在社会精神领域的建设上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目前不仅社会经济平稳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社会公平愈受关注,而且社会精神和谐的态势日渐增强。尽管某些不和谐因素尚在,但社会精神和谐已成主导趋势。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同时指出,在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同时,还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尊重差异的同时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的同时增进思想共识,这标志着我国社会精神和谐已初具形态。我们有理由、有信心相信,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将不断得到正视、化解、减少,和谐因素将不断增加,社会精神和谐及整体的社会和谐将不断得到促进和扩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意义和依据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的思路、方法
  • 一、精神与精神和谐
  • (一) 精神的内涵
  • (二) 精神的特性
  • (三) 精神和谐的涵义及类型
  • 二、社会的精神和谐的构成、特征及功能
  • (一) 社会的精神和谐的构成
  • (二) 社会精神和谐的特征
  • (三) 社会精神和谐的功能
  • 三、我国社会精神和谐现状解析
  • (一) 社会精神和谐现状的总体特征
  • (二) 社会精神状况中的不和谐因素
  • (三)我国社会精神不和谐因素探因
  • 四、培育社会精神和谐
  • (一) 实施个体精神和谐教育
  • (二) 建构群体精神和谐
  • (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精神和谐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试论我国社会的精神和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