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安徽科立华化工有限公司300t/a恶草酮生产项目污水排放量为40t/d,该废水含盐份高、COD浓度高,是恶草酮农药生产的主要污染源,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本课题开展了以下研究:1.对恶草酮项目背景及现有废水处理工艺进行了调查分析。以2,4—二氯苯酚为原料,经酯化、硝化、水解、醚化、还原、重氮化等十步反应合成了原药恶草酮。目前,公司对该废水的处理工序为:先经预处理(三效蒸发器蒸发浓缩)分出盐份,再经微电解后,以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但此处理工序复杂,需要蒸汽量多,能耗高,成本高。2.驯化筛选恶草酮优势降解菌并采用共代谢与种间协同代谢的方式来降解恶草酮废水。首先从好氧生化池中筛选到两株细菌oxaW、oxaY,一株真菌oxaG,经过复筛得到细菌oxaW为高效降解菌;然后对卤代酚高效降解菌P.aeruginosa TBPY(合肥工业大学生物化工与制药工程研究所保藏)进行驯化,得到能够耐受并能够降解恶草酮废水的菌株P.aeruginosa TBPY。降解试验表明,共代谢方式能促进各菌株对含盐恶草酮废水和蒸馏恶草酮废水的降解。外来营养物质存在时,对含盐恶草酮废水来说,P.aeruginosa TBPY的降解能力最强,而混合菌种间的协同代谢作用能明显促进蒸馏恶草酮废水的降解。3.根据安徽科立华化工有限公司300t/a恶草酮项目生产废水排放情况的调查分析,制定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案,即采用化学氧化、微电解以及生化(A/O)工艺,最终使废水的COD降到500mg/L,达到排放要求。本研究根据现有恶草酮污水处理工艺的分析结果,进行恶草酮废水优势降解菌的筛选,将降解菌用于废水的生化处理,并制定了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案。本课题的研究将为恶草酮废水的治理提供参考。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电活化过硫酸钠降解四溴双酚A生产废水[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0(05)
- [2].聚乙烯醇缩丁醛生产废水的处理方法[J]. 云南化工 2020(06)
- [3].化工生产废水环保处理办法研究[J]. 环境与发展 2020(07)
- [4].自来水厂生产废水的回收与利用研究[J]. 化工设计通讯 2016(08)
- [5].化工生产废水环保处理方法研究[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0(09)
- [6].乳状液膜法处理草甘膦生产废水[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17(05)
- [7].利用钢铁生产废水实现零排放[J]. 山西冶金 2017(04)
- [8].白腐真菌处理聚乙烯醇生产废水的研究[J]. 安徽科技 2016(05)
- [9].2-萘酚生产废水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实例[J]. 环境科技 2014(06)
- [10].富丽达拟投资5亿元深度处理生产废水[J]. 染整技术 2015(11)
- [11].一种橡胶助剂生产废水的处理方法[J]. 橡胶工业 2020(11)
- [12].好氧颗粒污泥处理增塑剂生产废水[J]. 化工环保 2013(03)
- [13].生产废水的循环再利用[J].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2(01)
- [14].电路板生产废水硝化系统波动解析及生物增效应用[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06)
- [15].氯化苯生产废水的来源及处理[J]. 氯碱工业 2016(12)
- [16].连续流中好氧颗粒污泥处理氯化苄生产废水[J]. 水处理技术 2017(08)
- [17].黄金冶炼生产废水的综合治理及利用[J]. 中国有色冶金 2016(03)
- [18].微生物法处理巴豆酸生产废水的实验研究[J].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1(08)
- [19].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在维生素生产废水中的应用[J]. 水处理技术 2010(01)
- [20].高锰酸钾预氧化处理嘧啶生产废水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09(21)
- [21].2-丁烯醛生产废水的臭氧脱毒预处理[J]. 环境科学研究 2020(01)
- [22].聚硅硫酸铁的制备及其在氧化铁生产废水中的应用研究[J]. 广东化工 2020(16)
- [23].生产废水余热回收技术应用探讨[J]. 科技视界 2014(36)
- [24].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丙烯酸生产废水中的特征污染物[J]. 化工环保 2015(03)
- [25].筛选降解季铵盐生产废水的微生物及其培养条件优化[J]. 中国胶粘剂 2014(10)
- [26].曝气生物滤池处理高档卷烟纸生产废水[J]. 中国给水排水 2012(02)
- [27].聚苯硫醚生产废水的资源化利用[J]. 化工进展 2020(10)
- [28].糖精生产废水的处理工艺选择和设计优化[J]. 河南科技 2015(04)
- [29].双膜法在光伏生产废水中的应用[J]. 能源环境保护 2014(02)
- [30].氟环唑生产废水的测定及评价[J]. 广东化工 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