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次生灾害论文-初少凤,蔡振山

地震次生灾害论文-初少凤,蔡振山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次生灾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泥石流,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提高警惕 地震次生灾害种类多》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次生灾害一般是指地震强烈震动后,以震动的破坏后果为导因而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地震次生灾害的种类地震发生后,可能引起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滑坡和泥石流、水灾,沿海地区可能遭受海啸的袭击。冬天发生的地震容易引起冻灾。夏天发生的地震,(本文来源于《安全与健康》期刊2019年07期)

李孝永,杜国明,匡文慧[2](2019)在《九寨沟地震次生灾害风险及对自然保护区和自然遗产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四川省九寨沟地震次生灾害及其对自然保护区和自然遗产地的影响进行评估,为灾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土地利用、地形、植被覆盖、自然保护区和自然遗产地分布等数据,分析九寨沟地震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评估震区的次生灾害风险等级,重点分析自然保护区与遗产地内的次生灾害风险状况。[结果]灾区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海拔3 000 m以上的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草地为主,平均植被覆盖度达到58%;次生灾害高风险区面积占30%左右,主要分布在距断裂带较近和坡度较陡的区域;中部和南部的自然保护区处于次生灾害高风险区,西部及北部则处于低风险区;自然遗产地主要分布在极高风险区,增加了景区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风险。[结论]地震使九寨沟自然遗产地、林草植被和动物栖息地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对九寨沟景区旅游业造成严重影响。建议对九寨沟旅游景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实施优先恢复重建,并加强生态保护和风险防范力度。(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初少凤,蔡振山[3](2019)在《生命线系统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命线系统日益复杂和重要,地震中生命线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分析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各种典型震害和其受多方面因素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对城市生命线系统的规划建设提出建议,希望能为提高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安全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四川水泥》期刊2019年01期)

崔艳红,史常青,孙丽文,彭贤锋,张艳[4](2018)在《5·12地震后北川次生灾害迹地植被的自然恢复与更新》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川羌族自治县是5·12大地震的重灾区,次生灾害种类多样,植被受损严重。为了解5·12大地震后不同次生灾害迹地植物群落自然恢复情况,在北川羌族自治县选取落石、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5种次生灾害迹地和1种未受损林地,通过设180个大小样方来进行野外调查和数量分析,研究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及物种相似性。结果表明:(1)次生灾害迹地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多以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草本植物为主,群落物种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落石自然恢复地(B4)>桤木Alnus cremastogyne-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混交林(ck)>堰塞湖自然恢复地(B5)>泥石流自然恢复地(B2)=滑坡自然恢复地(B3)>崩塌自然恢复地(B1)。(2)次生灾害迹地乔木层优势种是桤木,灌木层优势种是水麻Debregeasia orientalis;草本层优势种是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等禾本科和菊科植物。(3)物种相似性在次生灾害迹地与未受损林地差异较大,其中物种相似性系数大小依次为:B4(0.19)>B5(0.13)>B2(0.10)>B3(0.06)>B1(0.02);不同次生灾害迹地之间更为相似,且B2,B3,B4,B5样地之间物种相似性系数在0.28左右。(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许镇[5](2018)在《考虑多灾害的重要公共建筑后评估——以地震次生灾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建筑防灾设计是单灾种独立设计,缺乏多灾害综合作用的考虑。因此,一旦建筑遭遇多灾害作用,可能造成难以承受的后果。鉴于公共建筑的重要性,应对公共建筑开展多灾害后评估,确保其安全。本文将以地震次生火灾和次生坠物灾害为例,介绍多灾害后评估的方法和实例,为考虑多灾害的重要公共建筑后评估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住区》期刊2018年01期)

韩培锋,田述军,樊晓一,盛晓州[6](2018)在《芦山地震触发次生灾害特点统计分析及规律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芦山地震后次生灾害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效分析并预测芦山地震次生灾害规律将有助于灾区的灾害评价和灾后重建工作。震后,四川省国土局组织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开展芦山地震次生灾害风险评估,本人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其中。本文利用芦山地震后四川国土部门和中科院山地所提供的灾害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庐山地震后次生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达到灾害总量的99%,其中97%为小中型灾害。统计发现,地震各主要县市地质灾害密度差异较大,地震烈度等级越高,区域内各种次生灾害的密度就越大,大型规模次生灾害的密度也越大。本研究利用庐山地震灾害密度数据拟合多项式,并利用汶川地震灾害统计数据和国土局统计的芦山地震灾害密度数据对多项式进行对比验证,发现拟合公式计算结果与统计数据基本吻合。本研究得出的拟合多项式以及相关的统计规律将为庐山地震后预测崩塌和滑坡等次生灾害提供参考,为震后灾区重建和灾害评估提供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7](2018)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消防部队应急救援次生灾害防控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消防部队救援战斗十周年,进一步探索研究地震应急救援及灾后火灾防控工作,四川省消防协会将与《武警学院学报》编辑部、《消防科学与技术》编辑部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出版学术论文集,特向广大专家学者征稿。(本文来源于《武警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魏利军,王向阳,罗艾民,多英全,王如君[8](2017)在《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化工园区地震次生灾害情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化工园区内发生地震灾害后的事故演化过程,利用事故链模型对地震次生灾害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并将其转化为贝叶斯网络,确定各节点的变量与状态取值范围;通过相关文献及专家经验判断分析,获得贝叶斯网络中各节点的条件概率;依据贝叶斯网络的推理策略,比较不同地震烈度下,各化工事故发生的后验概率值,并探讨应急救援的及时性对地震次生灾害发生概率的影响,从关键要素遏制化工事故的发生,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尽可能的降低化工事故,有效的降低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7年12期)

周红星,赵金秀[9](2017)在《地震次生灾害中地下给排水管道失效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砂土液化、基础位移、地震波效应叁方面对管道的震害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地下给排水管道的破坏形式,应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对震害致使管道失效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烈度相同、地质构造相近的情况下大管径管道施工中应优先选择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给排水管道采用混凝土带型基础震害率较低;球墨铸铁管管径在DN200时抗震性能最佳。(本文来源于《唐山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戴胜利,李迎春[10](2017)在《东日本9级大地震次生灾害的传导机理及管理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东日本9级大地震的案例,从灾害传导的视角出发解析次生灾害的传导过程,从自然路径与社会路径两个方面分析次生灾害传导的主要路径,其中自然路径包括地质地形路径、自然风向路径、季节性洋流路径、动物迁徙路径;社会路径包括"鸵鸟政府"传导路径、社交媒体及网络舆论传导路径、跨国贸易传导路径。进而从源头、载体、路径、承灾体四个层面提出可供政府借鉴的应对次生灾害的管理优化措施,包括降低次生灾害发生概率、降低载体承载能力、斩断传导路径以及提高承灾体承受能力。(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17年04期)

地震次生灾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四川省九寨沟地震次生灾害及其对自然保护区和自然遗产地的影响进行评估,为灾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土地利用、地形、植被覆盖、自然保护区和自然遗产地分布等数据,分析九寨沟地震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评估震区的次生灾害风险等级,重点分析自然保护区与遗产地内的次生灾害风险状况。[结果]灾区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海拔3 000 m以上的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草地为主,平均植被覆盖度达到58%;次生灾害高风险区面积占30%左右,主要分布在距断裂带较近和坡度较陡的区域;中部和南部的自然保护区处于次生灾害高风险区,西部及北部则处于低风险区;自然遗产地主要分布在极高风险区,增加了景区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风险。[结论]地震使九寨沟自然遗产地、林草植被和动物栖息地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对九寨沟景区旅游业造成严重影响。建议对九寨沟旅游景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实施优先恢复重建,并加强生态保护和风险防范力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次生灾害论文参考文献

[1]..提高警惕地震次生灾害种类多[J].安全与健康.2019

[2].李孝永,杜国明,匡文慧.九寨沟地震次生灾害风险及对自然保护区和自然遗产地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9

[3].初少凤,蔡振山.生命线系统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研究[J].四川水泥.2019

[4].崔艳红,史常青,孙丽文,彭贤锋,张艳.5·12地震后北川次生灾害迹地植被的自然恢复与更新[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8

[5].许镇.考虑多灾害的重要公共建筑后评估——以地震次生灾害为例[J].住区.2018

[6].韩培锋,田述军,樊晓一,盛晓州.芦山地震触发次生灾害特点统计分析及规律预测[J].自然灾害学报.2018

[7]..“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消防部队应急救援次生灾害防控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J].武警学院学报.2018

[8].魏利军,王向阳,罗艾民,多英全,王如君.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化工园区地震次生灾害情景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

[9].周红星,赵金秀.地震次生灾害中地下给排水管道失效模式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17

[10].戴胜利,李迎春.东日本9级大地震次生灾害的传导机理及管理优化研究[J].灾害学.2017

标签:;  ;  

地震次生灾害论文-初少凤,蔡振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