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是围绕学校日常生活中的学生及其周围的社会群体所构成的网络关系展开研究的。本文以“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戈夫曼的社会学理论为支撑,认为在学生文化圈中也存在着自我形象的塑造,而这种形象塑造是有别于成人群体的。形象塑造离不开与周围群体的互动。这些互动是了解学生的一面镜子,在其背后存在着群体的互相牵制和尚未发现的策略实施。学生借助言语和行为来言说自我。本研究中的“符号”源自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语,这不仅包含了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如作文、日记、随笔、博客和笔者的约稿等,也包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言语。而肢体语言往往能起到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更接近主体的本原想法。更进一步的,要透过这些语言来揭示其背后的互动行为策略及现象背后的原因。语言和行为在互动中获得意义。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初中生的互动对象是教师和同辈群体。面对不同群体,他们用不同的角色行为实现互动。而互动形成了社会,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缩影,与整个外部世界紧密联系。社会关系附加于个体的行为方式当中。这种附加值里面有自己根据能力获取的知识,也有在人际交流中获得的暴力资源以及先赋的网络关系。在看似简单的学生群体当中,却因占有资源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角色,以及纷繁复杂的网络关系。由不同角色构成的形形色色的社会当中,学生个体用自己的行为逻辑游走在由教师和同辈群体组成的网络当中。互动的意义建构理解的视角。策略性行为背后是丰富的社会资源。个体根据自己占有资源的多寡和形式选择行为的方式和场所。特定的资源选择行为,行为继而塑造形象,社会形象又反作用于个人的塑造行为。资源的分配和交换调节了个体行为,并呈现为策略性行为。教育者对此加强关注就能更多地理解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