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日常生活生存策略的质性研究

初中生日常生活生存策略的质性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是围绕学校日常生活中的学生及其周围的社会群体所构成的网络关系展开研究的。本文以“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戈夫曼的社会学理论为支撑,认为在学生文化圈中也存在着自我形象的塑造,而这种形象塑造是有别于成人群体的。形象塑造离不开与周围群体的互动。这些互动是了解学生的一面镜子,在其背后存在着群体的互相牵制和尚未发现的策略实施。学生借助言语和行为来言说自我。本研究中的“符号”源自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语,这不仅包含了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如作文、日记、随笔、博客和笔者的约稿等,也包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言语。而肢体语言往往能起到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更接近主体的本原想法。更进一步的,要透过这些语言来揭示其背后的互动行为策略及现象背后的原因。语言和行为在互动中获得意义。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初中生的互动对象是教师和同辈群体。面对不同群体,他们用不同的角色行为实现互动。而互动形成了社会,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缩影,与整个外部世界紧密联系。社会关系附加于个体的行为方式当中。这种附加值里面有自己根据能力获取的知识,也有在人际交流中获得的暴力资源以及先赋的网络关系。在看似简单的学生群体当中,却因占有资源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角色,以及纷繁复杂的网络关系。由不同角色构成的形形色色的社会当中,学生个体用自己的行为逻辑游走在由教师和同辈群体组成的网络当中。互动的意义建构理解的视角。策略性行为背后是丰富的社会资源。个体根据自己占有资源的多寡和形式选择行为的方式和场所。特定的资源选择行为,行为继而塑造形象,社会形象又反作用于个人的塑造行为。资源的分配和交换调节了个体行为,并呈现为策略性行为。教育者对此加强关注就能更多地理解学生。

论文目录

  •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理论佐证及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 理论佐证
  • (二)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历程
  • (一) 研究的方法
  • (二) 研究的过程
  • 第一章 “我”是谁——自我的言说
  • 第一节、农村孩子制度化的自我表述
  • 一、“我是好学生”——制度性话语的持有者
  • 二、“我是赖学生”——制度性话语的缺失者与暴力资源的享有者
  • 三、“我们家学校里有人”——社会资本的占有者
  • 第二节、城市孩子在制度与大众文化间表述
  • 一、“我是班干部”——制度性权力的分享者
  • 二、“我是校园歌手”——流行文化的佼佼者
  • 三、“网上冲浪的感觉真好”——网络资源的分享者
  • 第二章 互动中的形象塑造之——“我”与教师
  • 第一节 角色内生存——课堂内的策略性互动
  • 一、与高权威教师的互动
  • 二、与低权威老师的互动
  • 第二节 角色外生存——课堂外的策略性互动
  • 一、沉默地规训——后台的表演被窥视后的无奈
  • 二、无声的反抗——教师话语失意
  • 三、“擦边球”的玩法——办公室的故事二
  • 四、“杀鸡给猴看”——转嫁后的宣泄
  • 五、冲突的音符——逃离制度空间之后
  • 小结: 师生互动策略归类
  • 第三章 互动中的形象塑造之——“我”与同辈群体
  • 第一节 “我”与特殊他人
  • 一、“知本精英”和“暴力精英”的对话
  • 二、“知识分子”的互动方式
  • 三、中等生与后进生的共同体
  • 第二节 “我”与“我”的剧班
  • 一、“我”在小剧班中的行为策略
  • 二、“我”在小剧班中策略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我”与网中“我”
  • 一、角色认同
  • 二、角色互动
  • 三、协同后的维护与冲突后的自救
  • (一) 协同后的维护
  • (二) 冲突后的自救
  • 结语
  • 参考书目和论文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初中生日常生活生存策略的质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