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学中的“英雌”话语

论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学中的“英雌”话语

论文摘要

如果说,中国古代英雄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男性文化,那么,在清末民初这个“极端的革命的年代”,它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英雌”话语已浮出了历史地表。自此以后,直至整个20世纪,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都与中国女性有着不解之缘。鉴于此,本论文将研究的论域,集中在清末民初“英雌”话语的建构上,即“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的发生学问题上。 引论部分,着重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古代“英雄”概念进行了透视,指出:古代“英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男权社会性别制度的产物,“英雄”概念存有许多“去女性化”的特点。另一方面,“英雄”又是动态、发展的历史概念,这就在历史的“突变处”和“敞开处”,为女性加入到英雄的行列留下了言说和实践空间。我认为,清末民初恰是这种历史的“突变处,,和“敞开处”。由是,“英雌”概念浮出历史地表,并迅速演变为清末民初民族国家振兴、女权振兴的典型话语形态之一。 第一章,探讨男性作为“英雌”话语的言说主体是如何对“英雌”话语进行建构的。本章分四节。第一节分析“英雌”言说产生的语境,认为救亡图存、维新变革、排满革命、启蒙运动等是英雌话语出场的“大语境”,而女权思潮的鼓荡,精英男性在世界性的民族国家框架中所产生的过量政治焦虑及其性别置换表现,和在这一框架中男性对女性作用的思考,则是“英雌”话语出现的自体性语境。第二节梳理了“英雌”及其概念族群的生成,辨析了“英雌”的逻辑性概念要素,并凸现了其作为“概念工具”和“思想资源”的意义。第三节阐明了“英雌”话语的陈述要旨,强调该话语既以“才学”与“德性”的兼备为“英雌”的内在素质要求,又以寻求女性做“人”的权利,并时时把这种权利导向“当女国民”的民族国家宏大目标为“英雌”的现实追求。同时,“军人之体魄”、“游侠之意气”的培养更是英雌话语的中心意指。与此相应,“男女共进”的时代特征,亦演绎了英雌话语“志士”对“女杰”、“英雄”配“英雌”的浪漫婚恋情怀。第四节,经由其时的男性所创作的中西历史上“英雌”的传记文学的历史面影,勾勒出了英雌言说通过历史记忆的“神话”重构的方式所达致的对女性走上“英雌之途”的导引效应。 第二章,分析作为“英雌”话语的社会实践主体的女性,是如何对“英雌”言说采取或认同,或利用,或对抗的态势和行为的。第一节介绍清末民初女性思想生活中的诸种新因素,为“英雌”实践奠定了社会基础。第二节从诗文创作、革命向往、戎装铁血、英雌灿烂等实践维度,将精英女性对英雌言说的认同立场进行了描述。第三节,在话语与权力复杂关系的场域中,论述了女性对于英雌言说,往往是在认同中表现出主体的意识飞扬,在推崇中表现出反省与利用的策略,在建构中赋予有力的破坏颠覆,在个体的具体实践中显示出复杂的心理动力等特点。第四、五节分别对“铁血英雌”秋瑾和“文人英雌”吕碧城,这两个典型的英雌人物进行个案分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0 引论
  • 0.1 从古代“英雄”到“英雌”
  • 0.1.1 中国古代“英雄”的含义与特征
  • 0.1.2 社会性别视野中的古代“英雄”概念
  • 0.1.3 “英雌”浮出历史地表
  • 0.2 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 0.2.1 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与20世纪的中国女性
  • 0.2.2 研究现状
  • 0.2.3 问题的提出
  • 0.3 研究论域、方法与结论
  • 1 男性:“英雌”话语的言说主体
  • 1.1 “英雌”言说之语境
  • 1.1.1 西风吹动女权潮
  • 1.1.2 男性过量政治焦虑的性别置换
  • 1.1.3 男性视阈中的民族国家与女性
  • 1.2 “英雌”及其相关概念族群的出现和意义
  • 1.2.1 “英雌”及其相关概念族群的生成
  • 1.2.2 关于“英雌”的逻辑性概念要素
  • 1.2.3 作为“概念工具”和“思想资源”
  • 1.3 “英雌”话语的陈述要旨
  • 1.3.1 致力于“才学”与“德性”
  • 1.3.2 “当女国民”与“争女权”的双重变奏
  • 1.3.3 铸造女魂与呼唤侠女
  • 1.3.4 嫁夫娶妇与英雄英雌
  • 1.4 中西“英雌”历史记忆的重构
  • 1.4.1 作为神话的历史记忆重构
  • 1.4.2 《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神话化“英雌”的开端
  • 1.4.3 表欧风:西洋女杰登陆中国
  • 1.4.4 扬国粹:为民族殉身的女性风范
  • 2 女性:“英雌”话语的实践主体
  • 2.1 晚清至民初女性思想生活中的新因素
  • 2.1.1 新型知识女性群体的产生
  • 2.1.2 妇女报刊园地的大拓展
  • 2.2 共事铁血:唱往应和中的“英雌”灿烂
  • 2.2.1 桃花马上 琅琅吐辞
  • 2.2.2 戎装铁血 “英雌”灿烂
  • 2.3 在“英雌”话语的权力网中
  • 2.3.1 女性“英雌”意识的飞扬
  • 2.3.2 性别拯救策略:审视与利用
  • 2.3.3 女子参政:英雌实践从为民族国家走向反抗男性革命同道
  • 2.4 秋瑾:始信英雄亦有雌
  • 2.4.1 从“天壤王郎”到“英雄有雌”
  • 2.4.2 “闺装换吴钩”与“疑真”
  • 2.4.3 革命道德追求中生命的凸显与遮蔽
  • 2.5 吕碧城:冲天美人虹起
  • 2.5.1 在媒体公共空间玉成文名
  • 2.5.2 在“男女共进”中成就社会事功
  • 2.5.3 “自己的园地”之经营
  • 3 小说:“英雌”话语的想象载体
  • 3.1 “小说正教”与“英雌救国”
  • 3.1.1 小说作为拯救民族国家的工具
  • 3.1.2 从“改良群治”到“英雌救国”
  • 3.2 “英雌”构型的基本要素
  • 3.2.1 应“引”而生:英雌速成的启蒙途径
  • 3.2.2 英雌能量的乌托邦狂想
  • 3.2.3 “演说”着的英雌
  • 3.3 争女权女狱花开
  • 3.3.1 《黄绣球》:稳健平和的女权改良维新
  • 3.3.2 《女狱花》:激进-平和的女权感性实验
  • 3.4 在“情”“色”与“爱国”之间
  • 3.4.1 自由结婚与抑“情”救国
  • 3.4.2 “英雄国女”与以“色”救国
  • 3.4.3 舍“情”事“色”与为国牺牲
  • 3.4.4 以“身”救“国”:女性在民族革命中的“历史”使命?
  • 4 意义:变迁通道中的“英雌”话语
  • 4.1 流变:从“英雌”到现代“英雄”
  • 4.1.1 “英雌”话语的式微
  • 4.1.2 20世纪30-40年代:在“英雌”与现代“英雄”之间
  • 4.1.3 20世纪50-70年代:“新时代英雄”
  • 4.2 “英雌”话语与民族国家
  • 4.2.1 从“英雌”话语看中国“民族/国家女权主义”的政治正当
  • 4.2.2 “英雌”话语与现代革命中的“性政治”
  • 4.2.3 “国家他者赋权”与“女性自我赋权”
  • 4.3 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与现代社会性别关系
  • 4.3.1 作为“同路人”的男女共进
  • 4.3.2 “男女都一样”
  • 4.3.3 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与女性现代体验及主体身份的确立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在探索与实践中建设性别秩序——《社会性别秩序的重建》评述[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0(02)
    • [2].三元共融:音乐、社会性别与身份认同[J]. 北方音乐 2020(05)
    • [3].回归传统还是价值多元:当前社会性别观念研究的视角切换[J]. 学术界 2020(03)
    • [4].“她综艺”中女性对社会性别话语的颠覆与迎合——以《我家那闺女》为例[J]. 新闻传播 2020(12)
    • [5].社交媒体与护肤行为:青年男性的社会性别建构[J]. 东南传播 2020(08)
    • [6].社会性别视域下女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研究[J]. 大学教育 2019(09)
    • [7].在“女性”与“个性”的统一中追求性别公正——读畅引婷教授《社会性别秩序的重建》一书[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 [8].“全面二孩”落地的社会性别支持策略[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2)
    • [9].试析传统社会性别建构在网络时代的新变[J]. 电视指南 2017(16)
    • [10].多元表述中的社会性别规范生产——对“嫁得好”与“干得好”的话语分析[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7(01)
    • [11].知识女性与社会变革:当代中国知识女性与社会性别秩序重建——《女性的反响续集》评析[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7(04)
    • [12].社会性别统计:促进性别平等的有力工具[J]. 中国妇运 2015(12)
    • [13].社会性别取向的高等艺术教育实验研究[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6(02)
    • [14].新时期社会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索[J]. 传播与版权 2016(02)
    • [15].社会性别计划的执行[J]. 中国妇运 2016(05)
    • [16].社会性别计划的制定[J]. 中国妇运 2016(04)
    • [17].开展社会性别评估[J]. 中国妇运 2016(07)
    • [18].有效进行社会性别倡导[J]. 中国妇运 2016(08)
    • [19].开展社会性别审计[J]. 中国妇运 2016(09)
    • [20].中国的妇女/社会性别学评估指标及评估[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4(06)
    • [21].社会性别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的可行性研究[J]. 人民论坛 2015(17)
    • [22].差异场域视野下以社会性别观反观高校女生工作探究——以钦州学院为例[J]. 高教论坛 2015(04)
    • [23].中国社会性别平权路径审视[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24].探究小学思想品德教科书插图传递的社会性别问题[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0(04)
    • [25].全面性教育中的社会性别平等教育[J]. 江苏教育 2018(48)
    • [26].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对就业的影响[J]. 文教资料 2013(27)
    • [27].社会性别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女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J]. 文教资料 2017(30)
    • [28].我是“瓜众”我在想什么?[J]. 中国青年 2017(01)
    • [29].一本勇敢的书[J]. 山东教育 2016(32)
    • [30].社会性别视角下研究生单身恋爱压力比较研究[J]. 山西青年 2017(12)

    标签:;  ;  ;  ;  ;  ;  

    论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学中的“英雌”话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