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资源流动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研究 ——基于空间节点的分析

我国石油资源流动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研究 ——基于空间节点的分析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流动过程的研究,越来越成为资源科学研究的热点,它有助于把握我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向。对石油资源流动的时空过程及其演化规律的研究,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石油资源流动的态势,为深入探讨石油资源流动的驱动机制打下基础,为实现对石油资源的合理管理、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起到指导作用。由于我国石油资源的产消不平衡,西部和北部产油量大,而石油消费却主要集中在东部与南部,导致石油产消的空间错位,使得“西油东运”、“北油南运”成为石油资源空间流动的基本特征。而从较长时间尺度来看,由于油田开发的新老更替、石油运输通道的改善以及石油流通体制等方面的影响,致使我国石油资源的空间流动格局在不断变化。本文将我国省级行政单元抽象为石油资源(特指原油)空间流动的节点,运用文献综述法、资料分析法以及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1985年以来我国省际间石油资源的流动特征和规律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为五章,第1章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等做了阐述,并从资源到能源再到石油横向流动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阐明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并选取了研究的五个特征时点;第2章将我国石油流动节点划分为输流节点和汇流节点,然后运用位序-规模分布中的齐夫法则,通过对无标度区范围、无标度区分段和齐夫参数q的分析,对我国石油资源流动的空间分形特征、空间分布形态特征以及规模分布结构进行了探讨;第3章进一步将石油流动节点划分为源地、汇地和交流地三种流动职能类型,然后分别就这三种流动职能类型所组成的源地系统、汇地系统和交流地系统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了定性分析。第4章则采用空间统计分布中的重心模型和标准差椭圆模型,从定量角度对石油资源流动的空间位移格局进行了探究。其中,在石油资源空间分布格局的集中趋势方面,主要是从重心的位置、重心的移动方向和速度、重心的移动距离和移动角度来进行分析;在石油资源空间分布格局的离散趋势方面,主要是从标准差椭圆的转角θ、主轴和辅轴的变化角度来进行分析。第5章选取各省区的人均GDP作为影响因素,采用重心模型和交叉协方差云图,对石油资源流动空间格局的演变机制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第6章对本文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资源横向流动研究综述
  • 1.2.2 能源横向流动研究综述
  • 1.2.3 石油横向流动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1 石油资源流动的概念与特点
  • 1.3.2 相关理论基础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对象与特征时点的选取
  • 1.6.1 研究对象
  • 1.6.2 特征时点的选取
  • 1.7 创新之处
  • 第2章 我国石油资源流节点流量的统计分布格局及其演化分析
  • 2.1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基础数据
  • 2.2 我国石油资源输出量的位序—规模分布变化特征
  • 2.3 我国石油资源输入量的位序—规模分布变化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石油资源流动源一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 3.1 各特征时点石油流动节点流动职能的判定
  • 3.2 我国石油资源流动的空间格局演变
  • 3.2.1 源地系统的空间格局演变
  • 3.2.2 汇地系统的空间格局演变
  • 3.2.3 交流地系统的空间格局演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石油资源流动源--汇系统空间位移格局演变特征
  • 4.1 我国石油资源流动空间格局位移及形态演变
  • 4.2 我国石油资源流动源地系统空间格局的位移及形态演变
  • 4.2.1 石油资源流动源地系统的重心移动轨迹分析
  • 4.2.2 石油资源流动源地系统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态演变
  • 4.3 我国石油资源流动汇地系统空间格局的位移及形态演变
  • 4.3.1 石油资源流动汇地系统的重心移动轨迹分析
  • 4.3.2 石油资源流动汇地系统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态演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石油资源流动空间格局演变的机制探讨
  • 5.1 我国人均GDP重心与源汇系统重心移动轨迹的相关分析
  • 5.1.1 我国人均GDP的重心移动轨迹
  • 5.1.2 我国人均GDP重心与源汇系统重心移动轨迹的对比分析
  • 5.2 我国各省区人均GDP与源汇系统石油流量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 5.2.1 交叉协方差云图的理论模型及测算
  • 5.2.2 我国各省区人均GDP与源汇系统石油流量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石油资源资产经济价值估算研究[J]. 中国矿业 2020(09)
    • [2].我国石油资源状况及发展战略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08(09)
    • [3].我国石油资源短缺问题及对策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03)
    • [4].我国石油资源空间流动的形成机制[J]. 地理研究 2008(05)
    • [5].我国石油资源的进出口状况分析与对策[J]. 中国商贸 2009(07)
    • [6].我国石油资源产业的经济集约化发展路径[J]. 商 2015(49)
    • [7].我国石油资源分布与勘探状况[J]. 石油科技论坛 2008(06)
    • [8].我国石油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保证程度分析[J]. 中国矿业 2008(12)
    • [9].油田开发及安全管理的探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5(15)
    • [10].协同创新 聚力“石油替代”[J].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3(01)
    • [11].中国石油资源经济安全评价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2(06)
    • [12].我国石油资源开发补偿税费政策改革方向的思考[J]. 中国矿业 2015(06)
    • [13].甲醇制丙烯新技术(DMTP)[J]. 当代化工 2020(08)
    • [14].新环境下石油企业的领导干部管理[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21)
    • [15].我国石油资源供给困境的制度检视与规范途径——以“柴油荒”事件为视角切入[J]. 人文杂志 2012(01)
    • [16].浅谈石油与战争[J]. 科技信息 2009(29)
    • [17].电石行业四大措施促调整[J]. 江苏氯碱 2011(04)
    • [18].应对我国现阶段石油安全隐患的对策[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29)
    • [19].中国石油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10(22)
    • [20].何时不再谈油色变——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分析[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9(15)
    • [21].探讨边际油田开发技术现状与对策[J]. 化工管理 2015(36)
    • [22].石油化工添加剂发展问题的分析[J]. 科技致富向导 2013(08)
    • [23].采油生产的信息化管理措施[J]. 全面腐蚀控制 2019(11)
    • [24].油田地面建设技术发展趋势的相关探讨[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6(02)
    • [25].我是绿色小记者[J]. 环境教育 2013(08)
    • [26].我国石油资源空间流动的地域类型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01)
    • [27].能源[J]. 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 2009(01)
    • [28].论我国石油供给发展战略[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6)
    • [29].2015年电石产能控制在2800万吨左右[J]. 化工管理 2011(12)
    • [30].巴西汽车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借鉴[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04)

    标签:;  ;  ;  ;  

    我国石油资源流动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研究 ——基于空间节点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