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妇女就业性别歧视与公共政策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 许姗姗
导师: 郭开怡
关键词: 就业性别歧视,主流化政策,公共政策
文献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妇女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性别歧视已成为各个国家普遍的现象,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女性的发展密切关系到社会的效率与公平,2000年世界银行政策研究报告中指出,性别歧视要求生产力、效率和发展付出代价。现在,女性就业的门槛很高,这使得女性在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男女之间收入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女性的就业率较低;职业隔离继续存在于某些行业,这些现象都让人们开始深思在呼唤社会公平、男女平等的今天仍然存在大量性别歧视的原因。因此,如何认识女性在就业中所面临的性别歧视?如何通过相应的对策措施来防止不平等的现象扩大?这些都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并且也是需要进行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引入了西方就业歧视的相关理论,并运用概念分析方法将就业性别歧视的概念阐述给读者,为后文的展开给予了自然的铺垫。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妇女就业状况的经、纬梳理,提出了不完全计划就业方式、与计划就业机制相联系的计划就业方式、计划就业机制向市场就业机制过渡三个阶段的纵向分析,和妇女在不同行业、工种就业机会的质与量的横向比较,认识到虽然妇女就业状况有了飞跃性的转变,但由于处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仍然受到传统的性别观念和角色差异影响,受到其自身生理特征限制,以及教育歧视导致的妇女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和国家政策性别意识的缺失,这一系列隐藏在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导致妇女就业性别歧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不仅仅非常不利于妇女自身发展,而且严重危及到社会公正与公平。接着,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来发掘西方国家可资借鉴的妇女就业相关公共政策,揭示出我国妇女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不难发现,性别主流化政策即把性别意识引入到社会发展及决策主流中已是时代之需,本文基于这一基本理念,提出构建两性平等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制定并实施扶助妇女的教育政策,发展多渠道、多层面的妇女就业空间政策,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平等就业法规体系,以及切实保障妇女的生育保障制度,来彻底改变妇女就业的不平等现状。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提出问题和研究现状
1.1.1 提出问题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的学术意义和应用意义
1.2.1 学术意义
1.2.2 应用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创新点
2 前言
2.1 西方就业歧视的相关理论
2.1.1 人力资本理论
2.1.2 个人偏见歧视理论
2.1.3 统计歧视理论
2.1.4 互动理论
2.1.5 综合理论
2.2 就业歧视与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2.2.1 就业歧视的定义
2.2.2 就业歧视的类型
2.2.3 就业性别歧视的定义
2.3.4 就业性别歧视的类型
3 我国妇女就业状况
3.1 建国以来我国妇女就业状况的纵向分析
3.1.1 第一阶段:不完全计划就业方式的实施
3.1.2 第二阶段:计划就业方式的推行
3.1.3 第三阶段:市场就业方式的转轨
3.2 我国妇女就业状况的横向分析
3.2.1 我国妇女就业的量
3.2.2 我国妇女就业机会的质
4 我国妇女就业歧视成因及危害性分析
4.1 我国妇女就业性别歧视的成因分析
4.1.1 直接原因:社会转型带来的经济变化
4.1.2 特殊原因:生理特征的差异
4.1.3 深层次原因:受教育歧视、整体素质不高
4.1.4 历史原因:性别观念、角色差异
4.1.5 现实原因:政策的性别意识缺失
4.2 我国妇女就业性别歧视的危害性分析
4.2.1 就业性别歧视对妇女的影响
4.2.2 就业性别歧视对男性的影响
4.2.3 就业性别歧视对社会的影响
5 中外妇女就业公共政策分析
5.1 公共政策的含义及类型
5.1.1 公共政策的含义
5.1.2 公共政策的内容及类型
5.2 国外妇女就业公共政策状况
5.2.1 经济领域中的妇女就业公共政策
5.2.2 政治领域中的妇女就业公共政策
5.2.3 文化生活领域中的妇女就业公共政策
5.3 我国妇女就业公共政策分析
5.3.1 从立法保障看妇女就业公共政策
5.3.2 从惩罚手段看妇女就业公共政策
5.3.3 从执法监督看妇女就业公共政策
6 实现性别就业公正的公共政策研究
6.1 性别公正公共政策的历史演变
6.2 构建两性平等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政策
6.3 制定并实施扶助妇女的教育政策
6.3.1 给予妇女倾斜性教育投资,提高其受教育水平
6.3.2 发展妇女职业教育,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
6.4 发展多渠道、多层面的妇女就业空间政策
6.4.1 鼓励多种形式就业,使妇女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6.4.2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广开就业与再就业渠道
6.4.3 鼓励妇女以创业的方式就业
6.5 建立健全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体系
6.5.1 立法内容的完善
6.5.2 惩罚政策的制定
6.5.3 执法监督力度的加大
6.6 完善妇女生育社会补偿的生育保险制度
6.6.1 实行女职工生育费用社会统筹
6.6.2 改变传统的产假养育模式,男女两性共同承担责任
6.6.3 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减轻妇女的家庭负担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
1. 致谢
2.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发布时间: 200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