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钻井流体力学参数设计与计算

空气钻井流体力学参数设计与计算

论文摘要

空气钻井作为欠平衡钻井技术的重要分支,该技术以气体为循环介质,其循环系统的压力分布、钻井参数的优化设计及井筒流体流动特性等都与传统钻井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理论保障和实验研究。鉴于此,本文以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空气钻井流体力学参数设计和计算进行了研究,以期对空气钻井的进一步发展及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论文在分析空气钻井技术原理的前提下,基于Angel混合流体理论,建立了垂直段、弯曲段和稳斜段三段井筒压力计算模型,并对空气钻井环空及钻柱内的压力、气相密度及流速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颗粒沉降末速公式和基于颗粒位置随机性的床面颗粒起动临界返速公式分别建立了垂直井段和水平井段内的最小气量标准。以相似理论和单位压降转换法研制了多功能环空携岩设备,利用不同粒径范围的沙样进行了水平环空空气携岩实验研究,观测岩屑床运移与破坏模式,记录并计算得到相应的环空临界返速,并与理论预测值进行了对比,二者吻合较好。最后,利用Visual Basic程序语言编制了空气钻井流体力学参数设计软件,并进行了算例分析。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空气钻井基础理论,对于促进空气钻井技术的拓展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空气钻井在国内外应用现状
  • 1.2.2 国内外关于空气钻井理论研究与参数计算的发展现状
  • 1.2.3 空气钻井井筒压力计算和最小气量计算的理论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空气钻井技术原理
  • 2.1 空气钻井的特点
  • 2.1.1 空气钻井的优点
  • 2.1.2 空气钻井的局限性
  • 2.2 空气钻井的设备和工艺流程简介
  • 2.2.1 空气钻井设备及功能
  • 2.2.2 工艺流程
  • 2.3 小结
  • 第三章 空气钻井井筒压力计算模型
  • 3.1 空气钻井工作特性分析
  • 3.1.1 空气钻井井筒温度分析
  • 3.1.2 空气钻井沿程水力摩阻系数讨论
  • 3.2 空气钻井沿程压力系统分析
  • 3.3 直井段井筒压力计算
  • 3.3.1 环空压力控制微分方程推导及求解
  • 3.3.2 钻头压降计算
  • 3.3.3 等径钻柱内的气体压力计算
  • 3.4 弯曲段(增斜或降斜)井筒压力计算
  • 3.4.1 环空压力控制方程微分形式推导及求解
  • 3.4.2 钻柱内气体压力控制方程组的推导及求解
  • 3.5 稳斜段井筒压力计算
  • 3.5.1 环空压力控制方程微分形式推导及求解
  • 3.5.2 钻柱内气体压力方程组推导及求解
  • 3.6 小结
  • 第四章 空气钻井循环参数特征分析
  • 4.1 环空及钻柱内压力特征分析
  • 4.1.1 环空及钻柱内压力计算数据
  • 4.1.2 井筒压力分布曲线分析
  • 4.2 环空及钻柱内气体密度分布特征的分析
  • 4.2.1 环空及钻柱内气体密度计算数据
  • 4.2.2 井筒内气体密度分布曲线分析
  • 4.3 环空及钻柱内气体流速分布特征分析
  • 4.3.1 环空及钻柱内气体流速计算数据
  • 4.3.2 井筒内气体流速分布曲线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空气钻井最小气量计算
  • 5.1 直井井筒最小携岩气量计算
  • 5.1.1 沉降末速度公式推导过程
  • 5.1.2 直井最小气量的确定
  • 5.2 水平井筒最小携岩气量计算
  • 5.2.1 临界流速公式的推导
  • 5.2.2 水平井最小气量的确定
  • 5.3 小结
  • 第六章 空气钻水平井段携岩模拟实验
  • 6.1 环空携岩模拟实验装置设计理论
  • 6.1.1 相似准则的导出
  • 6.1.2 井筒尺寸的确定
  • 6.2 实验设备介绍
  • 6.3 实验目的与实验方法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1 环空实际空气流量的计算方法
  • 6.4.2 空气携带岩屑的宏观运移模式
  • 6.4.3 临界携岩返速计算与对比
  • 6.5 实验对理论计算模型的修正
  • 6.6 小结
  • 第七章 空气钻井流体力学参数软件的设计
  • 7.1 空气钻井流体力学参数设计软件简介
  • 7.2 软件部分计算界面
  • 7.2.1 软件界面
  • 7.2.2 环空压力分布计算界面
  • 7.2.3 钻柱内压力分布计算界面
  • 7.2.4 钻头压降计算界面
  • 7.2.5 最小携岩气量计算界面
  • 7.3 算例验证
  • 7.3.1 美国空气钻井手册算例通用数据
  • 7.3.2 部分计算结果对照
  • 7.3.3 计算结果差异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简介[J]. 力学学报 2017(06)
    • [2].“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创新性实验研究[J]. 实验室科学 2017(01)
    • [3].2015年流体力学国际会议(英文)[J].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2014(04)
    • [4].浅谈现代流体力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学周刊 2018(06)
    • [5].简述流体力学在航海与航空中的巧用[J]. 祖国 2017(24)
    • [6].高职制冷与冷藏专业《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精品课建设初探[J].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 2014(01)
    • [7].“流体力学与传热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09)
    • [8].第六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召开[J]. 工程设计学报 2009(06)
    • [9].《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 中国科技信息 2008(12)
    • [10].从抽象到具体谈流体力学学习几点体会[J]. 中华少年 2018(09)
    • [11].《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精品课建设初探[J]. 中外企业家 2013(24)
    • [12].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在流体力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11)
    • [13].内地学者在流体力学顶级刊物发表论文的调研[J]. 力学与实践 2008(06)
    • [14].“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流体力学》教学改革思考与探讨[J]. 教育现代化 2018(40)
    • [15].流体力学教学中科研思想和学习兴趣的培养[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09)
    • [16].第六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简介[J]. 力学进展 2010(01)
    • [17].本科流体力学课程中引入CFD内容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19(04)
    • [18].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山西青年 2019(20)
    • [19].诗画流体力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S1)
    • [20].国外高校流体力学课程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07)
    • [21].流体力学教学改革初探[J]. 山西建筑 2010(21)
    • [22].高职“热工理论与流体力学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6)
    • [23].以流体粘性为例探讨《流体力学》教学方法[J]. 科技创新导报 2019(04)
    • [24].“流体力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J]. 智库时代 2019(32)
    • [25].国内外流体力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对比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38)
    • [26].流体力学课程中抽象概念的可视化讲解[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19)
    • [27].浅谈农科物理的流体力学基础的教学[J]. 科技信息 2010(31)
    • [28].浅述《流体力学》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01)
    • [29].高等流体力学教学方法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41)
    • [30].机械类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8(01)

    标签:;  ;  ;  ;  

    空气钻井流体力学参数设计与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