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全祖望,浙江鄞縣人。其一生以表彰先賢志士、搜集鄉邦文献为己任,亚在经学、史学、理学等方面都有高深的造詣。全祖望去世時年僅五十一歲,没能将一生所学,盡数闡發,實为可惜。全祖望少年峙就聰颖過人,同鄉前辈都十分赏識他;進京應試,與方苞、李紱等人相識,褚人也都十分器重他。就学衍渊源上考察,全祖望私淑黄宗羲,在经学上继承了以黄宗羲、萬斯同、萬斯大爲代表的浙东学派的治学方法和態度;清朝初年,麒炎武、黄宗羲治学都懷有短世致用的目的,全祖望在這一黠上也深受雨人的影響;全祖望又在胡渭、閻若璩等人校勘《水经注》成果的基礎上,既改正了他们曆史地理研究中的失误,又發现了《水經注》注中有注、雙行夾寫的體例,为《水经注》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全祖望的《经史问答》實隙是模仿顧炎武《日知缘》而寫成的著作。此害得到阮元的表彰,逐渐受到了常時的学者的重視。本文叙述了《经史问答》的版本源流以及各個版本在版式上的異同。在封《經史问答》的三個版本進行逐字封勘以及校讀文本的基礎上,發现有初刻不误而《清经解》本有误、初刻有誤而《清经解》本沿襲、初刻有误而《清经解》本改正、初刻有误而《清短解》本改错等情況。簟者继而将《经史问答》中的條目根據问答内容進行分類,並選取若干條予以疏證,考察全祖望的觀黠所依據的文献源流以及觀黠本身的得先進而探封他的治学悲度和學術路径。比如输述《输捂》“一以贯之”,全祖望的理输出發黠和所依據的文本和宋儒是一致的,他所得出的结论也没有超出宋儒学說的範畴,但又同時给予斡嘉学者封這一問题阐释的新思路,徒而説明全祖望在清代学術中所起到的承上啟下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全祖望集外诗文辑释[J]. 图书馆杂志 2019(07)
- [2].全祖望:操守躬行[J]. 宁波通讯 2018(01)
- [3].全祖望《鮚埼亭集》碑銘傳狀[J]. 中华文史论丛 2015(01)
- [4].全祖望辑《永乐大典》佚书考[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02)
- [5].全祖望《经史问答》考据探析[J]. 兰台世界 2014(08)
- [6].全祖望题跋文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5(02)
- [7].全祖望《经史问答》之“诸史问答”考论[J].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15(00)
- [8].《戎乐词·画雅库志讨俄罗斯也》中的史料价值[J]. 参花(下) 2019(11)
- [9].全祖望经学思想初探[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02)
- [10].略论清代史学家全祖望的教育实践及教育思想[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 [11].《宋元儒学案》辨原[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 [12].清诗丛考——以全祖望、袁枚、黄遵宪等为中心[J]. 闽江学院学报 2011(03)
- [13].全祖望与胡天游交恶论[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7(01)
- [14].论全祖望的表彰忠义并非遗民心态[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03)
- [15].全祖望的人生与治学新探——以宁波为中心[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2)
- [16].百年全祖望研究综述[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8(05)
- [17].《子刘子祠堂配享碑》选录标准初探——兼论全祖望何以未选张履祥[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20(05)
- [18].全祖望与《鲒埼亭集》[J]. 语文月刊 2015(07)
- [19].全祖望的沈光文研究及其影响[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3(04)
- [20].从全祖望与杭郡赵氏两世交谊看其盛世“遗民”心态[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 [21].全祖望的经史研究及其对乾嘉学风的影响[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03)
- [22].梁启超对清初史学建设的总结[J]. 学理论 2019(01)
- [23].论全祖望的学术成就及影响[J]. 河池学院学报 2008(06)
- [24].沈光文史事诗事考析[J]. 台湾研究集刊 2020(04)
- [25].全祖望《句余土音》与甬上乡邦文献征存——兼论其“里社”唱和的继统意识[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 [26].全祖望与《明史》关系探论[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4(06)
- [27].戴震与全祖望的又一桩学术疑案[J]. 文史哲 2013(03)
- [28].一部《史记》,两番评说——全祖望与章学诚《史记》观比较[J]. 广西社会科学 2017(11)
- [29].试论清中叶全祖望关于宁波水利建设的构想[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4(05)
- [30].清代宁波藏书家全祖望[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