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梗塞患者3个月功能预后、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率及病死率的相关因素,评价危险因素管理对脑梗塞患者3个月功能预后及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率防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0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年龄35~84岁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信息及神经系统功能评分进行登记。住院期间针对个体具有的危险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随访时间3个月(±7天),随访时详细记录发病后3个月内患者危险因素干预的依从性、是否复发及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干预措施效果。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心肌梗死和卒中/TIA史等)、生活方式(吸烟、饮酒)等;临床信息包括病灶部位、TOAST分型、OCSP分型及入院时各项相关化验(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和血糖等)。神经系统功能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NIH Stroke Scale score),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对入组的患者进行评分。结果1.3个月时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率为4.36%;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为7.26%;存活且无复发患者中预后不良患者占31.12%。2.女性、老年患者(60-84岁)预后不良发生风险较高(P<0.05)。3.入院时老年患者以女性居多,女性平均年龄大于男性。女性及老年患者房颤发生率较高(P<0.05);老年患者既往卒中/TIA病史发生率较高(P<0.05);中青年患者高脂血症发生率较高(P<0.05)。4.患者病灶部位以基底丘脑区病变最多见(22.70%)。5. TOAST分型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77.59%),其中TOAST分型为其它原因者在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小动脉闭塞者在中青年组所占比例高于老年组;OCSP分型以部分前循环占多数(56.02%);其中OCSP分型为部分前循环者在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6.女性及老年组患者入院时NIHSS总分的平均得分较高(P<0.05)。7.病灶部位位于大脑半球、额叶、顶叶、岛叶、颞叶及病灶多发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病灶部位位于大脑半球、基底动脉尖及双侧病灶的患者三个月病死率较高(P<0.05);病灶部位位于基底节区的患者三个月病死率较低(P<0.05)。未发现病灶部位与复发有关(P>0.05)。8. 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较高(85.33%),其次为心源性脑栓塞(10.67%),而小动脉闭塞性脑梗塞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较低(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病死率较高(34.78%),其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可能有较高的复发风险(P>0.05)。9. OCSP分型中部分前循环病变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较高(64.00%),其次为后循环(29.33%),而腔隙性病变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最低(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前循环患者可能有较高的复发风险和病死风险(P>0.05)。10.前循环和/或后循环狭窄者预后不良率均明显升高(P<0.05)。前循环和后循环均狭窄者复发风险较高(P<0.05)。血管狭窄与否与三个月病死风险无关(P>0.05)。11.有高血压、卒中/TIA病史的患者其三个月功能预后较差(P<0.05)。有房颤病史的患者其三个月病死风险较高(P<0.05)。12.入院时血液化验LDH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尿素升高的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较高(P<0.05)。总蛋白降低的患者复发风险较高(P<0.05)。血尿素升高、直接胆红素升高的患者病死率较高(P<0.05)。13.预后不良组的体温、收缩压、心率、呼吸频率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病死组的收缩压、心率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14.3个月随访时NIHSS评分中的视野项、忽视项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评分3个月时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入组患者高血压病知晓率为78.99%;糖尿病知晓率为87.50%;高脂血症知晓率为41.95%。16.已戒烟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戒烟患者,P<0.05。血压未控制组的复发率(8.43%)明显高于血压控制组(2.88%),P<0.05。进一步经年龄分组分析结果显示中青年组高血压控制者预后不良发生率较低,老年组戒烟者预后不良发生率较高(P<0.05)。血糖管理及戒酒等与3个月预后及复发无关(P>0.05)。17.已戒烟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显著高于未戒烟者。结论1.脑梗塞患者发病后3个月内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率为4.36%;病死率为7.26%;存活且无复发患者中预后不良患者占31.12%。2.与3个月功能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有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卒中/TIA病史、血液化验LDH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尿素升高、病灶部位(大脑半球、额叶、顶叶、岛叶、颞叶)、多发梗塞病灶、影像学检查前循环和/或后循环狭窄、生命体征(体温升高、收缩压升高、心率增快、呼吸频率增快)。3.与3个月复发相关的因素有血液化验总蛋白降低、影像学检查前循环和后循环均狭窄。4.与3个月病死率相关的因素有房颤病史、血液化验血尿素升高、直接胆红素升高、病灶部位(大脑半球、基底动脉尖)、双侧病灶、生命体征(收缩压升高、心率增快)。病灶位于基底节区的患者病死率较低。5. TOAST分型对3个月预后及病死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OCSP分型对3个月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作用。6.三个月随访时NIHSS各评分细项中视野项和忽视项无明显改善。7.入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知晓率均较低。8.梗塞后3个月内控制血压水平(<140/90mmHg)可有效降低3个月内的复发率,可有效降低中青年患者预后不良率。9.戒烟患者尤其是老年组戒烟患者预后不良率较高,可能与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较重有关。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依达拉奉对重症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13)
- [2].前列地尔与疏血通注射液共同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探讨[J]. 中外医疗 2020(13)
- [3].全程优质护理用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效果评价[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8(24)
- [4].规范化护理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干预作用分析[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04)
- [5].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02)
- [6].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研究概况[J]. 中医临床研究 2018(31)
- [7].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认知障碍的改善作用[J].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7(02)
- [8].65例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疗效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6(14)
- [9].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急性脑梗塞48例临床观察[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4(11)
- [10].浅谈急性脑梗塞的护理体会[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37)
- [11].研究急性脑梗塞病人护理中全程优质护理的应用[J]. 人人健康 2020(10)
- [12].急性脑梗塞病人护理中全程优质护理的作用分析[J]. 人人健康 2018(12)
- [13].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不同类型急性脑梗塞的临床价值及相关定量参数[J]. 健康之路 2016(10)
- [14].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在急性脑梗塞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 健康之路 2016(12)
- [15].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塞35例临床疗效观察[J]. 现代养生 2017(04)
- [16].探析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影响[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6(07)
- [17].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分析[J]. 人人健康 2017(08)
- [18].急性脑梗塞的药物治疗进展[J]. 人人健康 2017(16)
- [19].青年急性脑梗塞药物联合介入治疗[J]. 现代养生 2017(16)
- [20].浅谈急性脑梗塞患者临床护理分析[J]. 现代养生 2013(20)
- [21].“清脑抗炎汤”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2019(04)
- [22].系统化康复理念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及对其肢体功能的改善作用研究[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08)
- [23].长春西汀联合注射用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塞180例临床疗效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09)
- [24].急性脑梗塞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早期应用踝足矫形器的临床疗效分析[J]. 双足与保健 2018(20)
- [25].规范化护理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干预作用分析[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06)
- [26].急性脑梗塞病人护理中全程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J]. 心理月刊 2019(17)
- [27].急性脑梗塞临床治疗体会[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05)
- [28].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脑梗塞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S1)
- [29].5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护理体会[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78)
- [30].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诊断急性脑梗塞中的价值[J]. 中国农村卫生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