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对公贷款内部控制的模糊评价

商业银行对公贷款内部控制的模糊评价

论文摘要

世界贸易组织于1997年达成了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此后各国纷纷降低和消除了金融服务贸易跨境交易的壁垒,逐渐放松或取消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与此同时,全球金融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造就了全球经济的自由化、复杂化、国际化。随之而来的是金融风险的多样性、复杂性、隐蔽性,各种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频繁出现。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经营运作不但影响着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而且也影响着其所在国家乃至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性。从近些年来的各种银行危机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主要原因要归因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缺失或不完善。经历过这些痛的教训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在其整个经营体系中的重要性:是银行开拓业务的基石,是银行安全稳健运行的保障。而对公贷款作为银行业务的中流砥柱,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倾向。银行的对公贷款总额不断上升,在给银行带来利润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不良贷款。从各家银行的统计数据来看,对公贷款的不良贷款金额不断上升,虽然这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不能排除对公贷款内部控制的不完善或改进不及时等因素的存在。所以银行应该对其内部控制实施效果做出及时、准确的评估,以便及时地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本文研究的大体结构:第一章总结了国内外的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法规和文献。在法规条文方面,美国COSO1992年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也就是著名的COSO报告,它将内部控制从平面结构发展为立体框架模式,开启了内部控制研究的新篇章,在内部控制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COS02004年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又确立了内部控制中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我国2002年和2004年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10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连同08年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在学者研究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Meister和Cushing等将工程可靠性理论、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引入到了内部控制体系的研究当中,可以说这开启了一个内部控制评价的模型应用时代。第二章介绍了内部控制的主要理论。总结了各国对内部控制的不同认识,我们可以将内部控制理解为:商业银行为实现其预定的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措施,对各种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一种动态过程和机制。我国银监会出台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给出了内部控制体系的三个目标、五个要素和三个层面,指出内部控制评价应该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大体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全面风险管理五个阶段。从整个演进过程来看,内部控制理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控制内容从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到企业组织、部门再到企业整体的控制;控制重心的转变:从事中控制到事前控制的转变,从单纯的降低风险到控制风险再到管理风险的转变,从单一控制到整体控制的转变。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方法有早期的定性化评价方法和当前的定量化评价方法两类,其中定性化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调查表法、流程图法以及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法等,此类方法的缺点很明显:评价过程过于简单,评价结果参考价值不大,主观性很强,不能对内部控制体系做出系统的、定量的评价;定量化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离差最大化法、模糊评价法以及国外学者Yu和Neter (1973)以及Cushing (1974)所研究的两种基于数学模型的评价方法。这些定量化方法各有优缺点:层次分析法的评价过程是对人类思维过程的呈现,主观性相对较强;离差最大化方法是将评价指标分为定性化和定量化指标两种,但是其评价过程工作量较大,而且其定性化指标的确定和评价也带有主观性,不适宜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相对来说,模糊评价法是这些方法中优势比较大的一种方法,其评价过程不是很复杂,而且其评价结果是对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整体性的定量化的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更具有说服力。第三章针对性地讨论了商业银行的对公贷款内部控制,并通过收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以及招商银行六大行的对公贷款数据,凸显了对公贷款及其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依循对公贷款的贷款流程,总结了对公贷款内部控制的六个主要层面:客户经理层面、贷款审批委员会和主管领导层面、银行放贷中心层面、贷款档案管理层面、贸易金融部层面以及担保物的核实和处理层面,并分别总结了每个层面上的具体内部控制事项。针对放贷审批环节中涉及到的审批委员会和贷款业务主管领导等人员,本文对其审批模式的选择做了分析,认为应该选择冗余成分类型的审批模式;并对人员的可靠性做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映射到现实工作中就是要保证负责人具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和错误信息辨别能力。第四章构建了模糊评价模型,第五章则利用此模型对Z银行的对公贷款内部控制做了模糊评价,其中包括内部控制因素的确定、因素权重的确定以及因素评价集的确定,为商业银行对公贷款的内部控制评价提供了可供参考和利用的评价方法。这是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与调查表和流程图等其它内部控制模型或方法相比,本文运用的模糊评价模型定量化地展示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过程和结果,从而使得其评价结果更加直观、更具有说服力。本文构建的Z银行的对公贷款内部控制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为良好。从此评价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得出:模糊评价模型的应用依赖于各因素的权重评价和评价结果的最大隶属度原则,即评价结果对于实施效果的隶属度。而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各个因素的权重大小是不同的,所以内部控制体系在注重整体实施效果的同时应该有所偏倚,要做到重点环节重点关注。本文在选题时有针对性地选取了银行的对公贷款业务内部控制的评价,主要是考虑到对公贷款在银行业务中的重要性,缩小了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范围,更加细腻地评价了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本文依据作者自己的知识积累将对公贷款的内部控制体系细化为六个主要层面,详细地讨论了对公贷款的内部控制体系,但局限于作者的知识面,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本文首次分析了对公贷款的放贷审批环节中审批委员会小组的审批模式的选择,并认为应该选择冗余成分类型的构架模式。同时,本文还分析了与审批人员有关的人员可靠性问题,结果显示相关人员不但要具有很强的决策能力,还要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和错误信息辨别能力。在内部控制体系评价的未来研究方向上,评价模型应该尽力摒除定性化指标评价环节中的主观评价缺点,保证整个评价流程的客观性,为管理者提供一个客观、有说服力的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此外,未来的研究应该能够体现出内部控制体系中每个子因素的具体评价结果,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论文结构
  • 1.5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2. 内部控制理论
  • 2.1 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理论
  • 2.1.1 内部控制的概念理解
  • 2.1.2 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过程
  • 2.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框架
  • 2.2.1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
  • 2.2.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
  • 2.3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基本理论
  • 2.3.1 内部控制评价的概念理解
  • 2.3.2 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和原则
  • 2.4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比较
  • 2.4.1 定性化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 2.4.2 定量化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 3. 商业银行对公贷款业务内部控制
  • 3.1 商业银行对公贷款业务介绍
  • 3.2 商业银行对公贷款业务的内部控制
  • 3.2.1 商业银行对公贷款的重要性
  • 3.2.2 商业银行对公贷款的内部控制
  • 3.3 放贷审批环节的可靠性分析
  • 4. 商业银行对公贷款内部控制模糊评价模型构建
  • 4.1 模糊数学理论
  • 4.1.1 模糊数学简介
  • 4.1.2 模糊集、模糊关系和模糊矩阵
  • 4.1.3 模糊模型的介绍
  • 4.2 商业银行对公贷款内部控制评价模型构建
  • 5. 商业银行对公贷款业务内部控制的模糊评价
  • 5.1 Z银行对公贷款业务内部控制模糊评价的流程
  • 5.2 Z银行对公贷款业务内部控制模糊模型研究
  • 5.2.1 对公贷款业务内部控制评价因素调查表
  • 5.2.2 对公贷款业务内部控制因素权重集
  • 5.2.3 对公贷款业务内部控制因素实施效果评价集
  • 5.2.4 对公贷款业务内部控制一级模糊评价
  • 5.2.5 对公贷款业务内部控制二级模糊评价
  • 5.3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简谈中法对公信函翻译[J]. 云南科技管理 2019(06)
    • [2].新时期农行县域支行巩固扩大对公存款优势之研究[J]. 经济师 2020(03)
    • [3].对公存款形势分析与转型发展研究[J]. 现代金融 2019(02)
    • [4].银行对公信贷业务拓展和优化策略浅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20)
    • [5].法定数字货币“对私”与“对公”的场景问题[J]. 清华金融评论 2017(10)
    • [6].浅析新形势下农行对公存款营销策略[J]. 现代金融 2018(04)
    • [7].新常态下加强对公客户建设的路径研究[J]. 农银学刊 2016(05)
    • [8].强化对公客户建设 推动存款稳步发展[J]. 现代金融 2017(04)
    • [9].我国银行的对公放款管理[J]. 中外企业家 2017(12)
    • [10].对公客户经理队伍建设探究——以中国工商银行宁夏分行为例[J]. 中国城市金融 2016(06)
    • [11].“公开课”本体功能的探寻[J]. 语文学刊 2010(12)
    • [12].对公贷款客户存款贡献度分析及对策建议[J]. 才智 2013(09)
    • [13].结算产品提升对公存款发展能力策略与方法探究[J]. 北京金融评论 2013(01)
    • [14].对公服务新态势,谁将领跑新赛道?[J]. 中国金融电脑 2020(12)
    • [15].多地通报“云剑2020”行动查出买卖对公账户犯罪案例[J]. 中国防伪报道 2020(06)
    • [16].开启商业银行对公客户智能营销新时代[J]. 经济管理文摘 2019(18)
    • [17].老板“篡位”[J]. 包装财智 2012(03)
    • [18].加强国有银行对公客户经理队伍建设的探讨[J]. 现代经济信息 2014(14)
    • [19].农行恩施分行对公存款实现突破性增长[J]. 湖北农村金融研究 2012(08)
    • [20].公权与私权的博弈中对公权限制的探讨[J]. 知识经济 2011(24)
    • [21].商业银行发展对公理财业务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13)
    • [22].2008对公理财市场研究[J]. 首席财务官 2008(10)
    • [23].浅谈银行对公存款营销的几点策略[J]. 知识经济 2020(18)
    • [24].银行对公信贷业务拓展和优化策略探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22)
    • [25].刘云涛:“点线面体”四结合做好对公存款营销[J]. 农村金融研究 2018(10)
    • [26].胡征成:从“新”入手,加强对公存款营销[J]. 农村金融研究 2016(11)
    • [27].商业银行开展对公信贷现状及对策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7(08)
    • [28].“三戏联袂”唱好对公存款大戏[J].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6(01)
    • [29].浅议提升对公存款市场竞争力的措施及对策[J]. 时代金融 2014(27)
    • [30].如何对公开课进行有效的点评[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19(11)

    标签:;  ;  ;  ;  

    商业银行对公贷款内部控制的模糊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