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类凝胶因子对脂肪油的原位胶凝作用及性质评价

氨基酸类凝胶因子对脂肪油的原位胶凝作用及性质评价

论文摘要

为了制备室温下为溶液状态、给药后立即在用药部位相转变形成交联半固体状态的可注射型原位有机凝胶给药系统,本文选择以组织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且能有序自组装的氨基酸衍生物为凝胶因子,研制了体温敏感型原位有机凝胶并对其各项性质进行了评价。合成了N-月桂酰-l-丙氨酸甲酯(LAM)和N-月桂酰-l-丙氨酸乙酯(LAE)两种氨基酸衍生物类凝胶因子,并通过DSC、IR、MS及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证。为了选择合适的油相和凝胶因子以制备可注射且注射后有良好胶凝能力的原位有机凝胶,分别对LAM和LAE进行了热重分析、最小胶凝浓度的确定和凝胶因子相转变温度的研究。结果表明,LAM和LAE在制备原位有机凝胶的条件下均热稳定,不发生分解;二者最小胶凝浓度分别为43.1mg/mL和100.3mg/mL,LAM的胶凝能力强于LAE;LAM在注射用大豆油中的浓度为20%时,既可实现在给药后立即于用药部位发生从溶胶向凝胶的转变,又能保证其在用药部位维持凝胶状态,为控制药物释放提供了可能。为了保证原位有机凝胶系统可用于注射给药并研究其性质,对LAM的用量、抗凝剂种类和用量以及凝胶系统的载药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凝胶因子的胶凝起始时间不随LAM用量的增加而缩短,30%LAM在注射用大豆油中胶凝迅速、且胶凝时间短;NMP和EtOH的抗凝效果相同,当其浓度为60%时,可保持系统在室温时为溶液状态,适于注射;油相和抗凝剂对系统的载药能力有影响,而凝胶因子LAM对系统的载药能力无显著影响。分别评价了原位有机凝胶系统的黏度、安全性、胶凝结构、胶凝过程及其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等。结果表明,凝胶系统的黏度适宜,生物相容性好,可用于皮下注射;凝胶系统的释药以扩散为主,药物释放随凝胶因子浓度的增加而变慢,随抗凝剂浓度的增加而加快。全文研究结果表明,以LAM为凝胶因子制备的可注射型原位有机凝胶给药系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质的新型药物控释系统。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原位凝胶
  • 2 有机凝胶
  • 3 原位有机凝胶
  • 4 模型药物-氟比洛芬
  • 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氨基酸类凝胶因子的合成与结构确证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LAM的合成
  • 2.2 LAE的合成
  • 2.3 影响收率的主要因素
  • 2.4 结构确证
  • 2.4.1 熔点
  • 2.4.2 IR光谱
  • 2.4.3 MS分析
  • 1H-NMR分析'>2.4.41H-NMR分析
  • 3 小结
  • 第二章 LAM和LAE的性质评价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晶形结构
  • 2.2 热分析
  • 2.3 最低胶凝浓度
  • 2.4 相转变温度
  • 2.4.1 凝胶因子的溶胶-凝胶转变温度
  • 2.4.2 凝胶因子的凝胶-溶胶转变温度
  • 3 小结
  • 第三章 原位有机凝胶的处方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2 处方优化
  • 2.1 凝胶因子
  • 2.2 抗凝剂
  • 2.3 原位有机凝胶的处方
  • 3 小结
  • 第四章 原位有机凝胶的性质评价
  • 1 试药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黏度
  • 2.2 安全性评价
  • 2.2.1 溶血性
  • 2.2.2 刺激性
  • 2.3 宏观结构
  • 2.4 微观结构
  • 2.5 凝胶降解结构
  • 2.6 胶凝过程示踪
  • 2.6.1 电导率-NMP标准曲线
  • 2.6.2 电导率-EtOH标准曲线
  • 2.6.3 原位有机凝胶在释放介质中的电导率
  • 2.7 载药能力及影响载药的因素
  • 2.7.1 油相
  • 2.7.2 抗凝剂
  • 2.7.3 LAM
  • 2.8 原位有机凝胶的释药性质
  • 2.8.1 载药原位有机凝胶的制备
  • 2.8.2 释放度的测定方法
  • 2.8.3 影响载药原位有机凝胶释药的因素
  • 2.8.3.1 抗凝剂种类
  • 2.8.3.2 LAM
  • 2.8.3.3 EtOH
  • 2.8.4 释药机理
  • 3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氨基酸类凝胶因子对脂肪油的原位胶凝作用及性质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