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福建漳州363401
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来自本院神经内科随机抽取的9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卡马西平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疼痛情况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治疗后的评分为(1.24±0.16)分,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为(4.53±0.35)分,显然观察组的疼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显著,以辩证的方式进行,根据不同类型的患者采取不同的穴位针刺,针对性强,有效缓解病患神经疼痛情况,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医针灸;中医学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内科中的一种高发疾病,多为半月神经节至脑桥间部分受压引发,好发于四十岁左右的人群,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疼痛部位集中在三叉神经区域,典型症状表现为患侧面部会出现电灼、针刺、刀割、撕裂等疼痛现象[1],发作时间较为迅速,由数秒钟到1~2分钟后骤然停止,危急时情况更甚。该疾病对患者的危害极重,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治疗,本次研究针对中医针灸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现将有关结果公布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纳入的时间为2018年11月~2019年10月期间,对象来自本院神经内科随机抽取的9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中,男性有25例,女性有21例,年龄分布在41~55岁之间,均年龄值为(47.35±4.26)岁,病程1个月~4年,平均病程(2.83±0.52)年。观察组中,男性有26例,女性有20例,年龄分布在40~57岁之间,均年龄值为(47.61±4.37)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病程(2.92±0.58)年。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诊断标准》。排除标准:糖尿病人群、凝血功能障碍人群、皮肤感染人群、白血病人群。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发现差异值极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卡马西平(生产厂家: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1366)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用药,初始剂量0.1~0.2g/次,1~2次/d,后期逐渐加量,直到疼痛消失为止。持续治疗2周左右,再逐渐减量,以每日0.4~0.6g的用量为标准,可结合病患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最大剂量不超过1.2g/d,疗程1个月。
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针对风寒痹阻和阳明热盛型患者,穴位可选择下关、太阳、合谷等。下关穴宜适当深刺,进针1~2.5寸左右,轻轻提插使触电样针感放散到下颌及舌部,留针时不宜做大幅度的张口动作,以免弯针、折针;太阳穴宜适当斜刺,进针0.3~0.5寸左右,轻微提捏进针即可;合谷穴宜适当直刺,进针0.5~0.8寸左右,进针用捻转手法,针尖到达所透穴位后,顺转得气轻滞针为补,逆转得气微滞针为泻。针对阴虚阳亢型患者,穴位可选择四白、听宫、足三里等。四白穴,针尖向下透巨髎,使感应放射到上唇部为佳;听宫穴进针要略向内下,感应到颊部为好;足三里进针要缓慢,不宜作过强的刺激,进针1~2寸左右即可。针对三叉神经第一支痛患者,宜选择鱼腰穴,针尖斜向攒竹穴沿眉刺入0.5~0.8寸,使触电样针感放散到前额部;针对第二支痛患者,宜选择颧髎穴,一般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半侧颜面部;针对第三支痛患者,宜选择夹承浆穴,针尖宜向内下方刺入,使感应放射到下唇,留针15~30分钟左右,间歇提插运针。疼痛剧烈者可每日治疗1次,其他的可隔2~3天针灸治疗1次,疗程1个月。
1.3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改善情况,采用VAS[2]进行评分,以分值(0~10)为划分依据,治疗后分值越低,代表疼痛改善越好,反之则亦然。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各项指标采取SPSS22.0统计学进行统计分析,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x±s),X2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表1的各项数据可以看出,治疗后,两组的疼痛情况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治疗后的评分为(1.24±0.16)分,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为(4.53±0.35)分,显然观察组的疼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改善情况(x±s,分)
3.讨论
临床上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较多,有药物治疗、微血管减压术、中医治疗等,本文主要针对西药治疗和中医针灸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对比。卡马西平止痛迅速,适合用于治疗初发生原发性患者,但是它只能暂时缓解疼痛,可能是部分缓解、完全缓解亦或是复发交替,临床疗效不确定,并且安全性也值得考究,患者长期服用卡马西平可能会产生视线模糊、眼球震颤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影响肝肾的正常功能,使用起来具有一定的临床局限[3-4]。而中医针灸主要是从辩证方面入手,中医上认为三叉神经痛属于风邪,风邪导致痰阻血淤,气滞血凝,阻遏经络,所以中医针灸治疗主要从各个穴位入手,通过针刺下关穴、太阳穴、合谷、四白、听宫、足三里等可以宣气行血,疏通局部经气,疏风散邪,到达半月神经节,刺激神经纤维组织,促进神经内部血液循环,以改善神经内部的供血情况,能显著改善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镇痛效果[5]。另外中医针灸安全性高,大量临床与实验证明,其对神经元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提高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与代偿能力,改善其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加快自然恢复过程,不会产生大的副作用。从本次研究的结果可知,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观察组的疼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合所述,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明显,主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症针灸,适用性强,治疗效率高,从而达到缓解患者的疼痛情况,加快其病情的恢复,值得大力推荐。
参考文献:
[1]李咏梅.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10):182-184.
[2]钟原,杨小燕,于海龙,等.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34(5):606-607.
[3]徐晓明,马小平.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研究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7):66-68.
[4]陈玲.近5年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与探讨[J].光明中医,2017,32(3):455-458.
[5]李雨谿.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系统评价的再评价[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11):2251-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