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琳
(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教研室,湖北谷城441700)
摘要:小学低年级学生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有无好的生活习惯,对其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儿童走进社会生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而作为品德与生活教师我们就应利用课堂这块阵地,为学生开启生活的大门。基于此,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就应该抓住学生的生活需要来设计教学目标,有了目标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生活活动中,从而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活动,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认知去认识。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生活能力打下基础,为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从而让学生健康快乐的生活。
关键词:源于生活;培养能力;回归生活;促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5-0000-01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有学问。因此我们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教学中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以前的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轨,教材一般是按知识获得的逻辑来组织的,虽然也能成为体系,但跟儿童的现实生活相差胜远,教学过程中也过于注重道德规则的教条教育,忽视品德行为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教育。现在的品德教育要适应新形势,就应回归生活,儿童道德生命的沃土永远是生活,儿童的品德形成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小学的《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儿童的品德源于他们的平时生活中的认识和感悟,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身边的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自己身边的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自己身边的生活,从而内化为内心深处的品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生活对学生品德养成的影响作用。为学生开启走向生活的大门,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生活的价值观打下基础,是达成“品德与生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渠道。因此,我认为我们只有让《品德与生活》真正走进生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才能真正体现品德教学的实效。下面就自己在品德教学如何实现课堂与生活的联结,谈几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目标源于生活,抓住学生生活需要
品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正如:陶行知所说的“生活即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要抓住学生现实的生活需要来设计教学目标,从而让我们的教学源于生活,体现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我自己会整理》这一课时,面临一年级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也不断增加,因此留守儿童的自护、自理、自律就自然成了我们教育关注的焦点。作为教师又常听孩子们说:“我的本子没带来,妈妈没帮我把书包整理好。”“爸爸没把我的书装进书包。”从他们天真的话语中不难看出,孩子们还没有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因此教学目标就必然针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来制定。我们的学生在这一教学内容上的差距在哪儿?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学的达成度如何把握等等?这些都是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考虑的。针对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暴露出来的问题,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学生的生活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儿童感到学习是有用的,能够满足成长的需要,因此孩子们乐于学、乐意用。学习后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我的书包是我自己整理的。”“我会整理笔盒了。”许多家长见到我也说,孩子们入学的时间不长,学到的东西不少,在家里还主动要整理自己的抽屉,写字台……听到这些,不难看出目标确定是准确实切的。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理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从而更好的体现品德与生活的教育价值。
二、活动基于生活,培养学生生活能力
《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游戏或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内容、组织课堂教学,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通过活动,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认知去认识。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以有效的课堂教学安排来达成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如《我会好好地吃》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出示的图片,让学生尝试为自己进行简单的营养配餐活动,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营养,人体需要吃不同的食物才能身体健康;初步认识到均衡饮食重要性,逐步学会搭配合理的饭菜,从而构建“健康饮食”的观念。而我们这儿的孩子由于父母在外务工,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加上老一辈的饮食观念只讲究让孩子吃饱,而不讲究孩子吃好,那么怎样才能吃好呢?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谁是小小营养师”的活动。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神采飞扬,为给自己准备午餐忙得不亦乐乎。这堂课,教师的角色已由过去的“主唱”变为“伴唱”,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在其需要时提供帮助的人。在课堂上学生完全把自己看作学习的主人。努力去实现一个目标——配出合理的、有营养的午餐。这个问题学生并不能立刻找到最佳的方法,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并不指责和直接告诉,而更多的是鼓励、指导,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性的活动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信。学生则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通过亲身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活动学生从中获取新知识,学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技能,也更好的发展了认知能力……但最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探究学习、体验生活的过程,也从生活中体验并构建“健康饮食”的观念。从而让学生在具体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合理的健康饮食的认知,变书本知识为自己行为,真正使他们在生活中主动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又如在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时,由于在我们的生活中随着人口增多,消费品中的增多,废旧物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饮料瓶、不同的纸盒,在孩子们的身边随处可见,在吃完、用完后往往是一扔了事、而孩子们年龄小,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较弱,那么,培养我们学生的环保意识已成为我们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因此我设计一个“变废为宝”的活动,教师不给学生学习方法,而是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自己去通过观察现有废品的特点与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相似,该用什么方法才能创造出新的物品。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通过让学生课前准备、课中教师示范、自由创作、学生展示、学生评价、学生表达、教师引导等过程,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去设计与创造,达到预期效果。从中知道废品不是废,而是宝;我们从小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污染环境,用心创造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又如在设计用七彩颜色画出你心中最美的生活环境环节时,让学生将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美,用自己喜欢的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结果,有的学生用彩色笔画出了美丽的图画,有的用不同的色彩的纸折叠处不同的图片……然后,进行作品展览,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
根据新课程关于“生活的理念”大致可理解为: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之前,做儿童生活的有心人,一方面要了解一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了解儿童不同的个性,生活经历等;另一方面,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进行长期地观察,了解儿童的基本情况,通过建立儿童成长袋,逐步积累每个儿童的有关信息,努力从儿童的兴趣、爱好、经验、关注点出发开展活动,使每个儿童都能积极投入活动,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例如,在《我们小学生要这样做》这个主题的教学中,我了解到学生经历了幼儿小、大班两年的教育,已经知道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要爱学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为班级扫地、擦桌子等。经过幼儿园里培养和锻炼,已初步具备这些能力,教学时我就组织孩子在教室里自己整理书包、寝室里自己叠被子、自己穿衣服;在校园中认真做好值日工作----主动扫地、主动浇花、主动捡废纸等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提升生活经历和能力,逐步达到小学生该做到的要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教学活动之中,我还积极做到与儿童交流互动,通过热心地参与他们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时机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开展“我爱我的家”的教学活动中,在课堂上,不一味去讲述教材里的儿童的家庭生活,而是创建活动情境,引导儿童讲述、交流自己的家庭和家庭生活故事、文化故事等,使儿童学会自己的家,关心自己的家,从而感受家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有效提升了儿童的生活情趣,使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美好。
课后,我还经常给学生留一些特殊的作业:如帮助父母做家务,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倒一杯水、整理自己的房间等等。这些特殊的作业,既能为父母分担繁重的家务,又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充分体会父母的辛苦,激发对父母的爱和感激,还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品德教学悄悄地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从而体现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从生活出发,就必须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时真正融入于生活世界,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去完善儿童的生活方式,促使学生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回归生活必须注意以生为本,做到课内外相结合,课堂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给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指导性作用。基于此只有力求做到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好《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教学,才能使《品德与生活》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所喜欢的、真实的生活课程。
参考文献:
[1]杨刚:《浅谈(品德与生活)中的生活化教学》
[2]邓正平:《联系生活实际深化道德教育----浅析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中小学教材教学
[3]《新课程品德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