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平衡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平衡炮,不平衡冲量,有限元分析,挤进阻力
平衡炮论文文献综述
章勇,杨臻,吴臣[1](2019)在《平衡炮内弹道不平衡冲量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某型平衡炮的弹道试验,研究了不平衡冲量对无后坐力身管武器系统的影响。建立了实体模型并装配平衡体和弹丸,利用有限元分析了阻力曲线并代入编写好的内弹道程序,计算出弹丸与平衡体的运动曲线,将其作为位移荷载导入有限元中,进行了内弹道的有限元分析,进而分析了内弹道过程中的不平衡冲量。根据结果对弹丸、平衡块行程和平衡体质量进行调整,得出不平衡量基本趋于零的结构参数,为无后坐力身管武器的相关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火力与指挥控制》期刊2019年02期)
闫磊[2](2018)在《超高速大口径平衡炮内弹道方案设计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平衡炮利用动量平衡原理,通过向后抛射平衡体代替了传统火炮上的反后坐装置,有效地解决了高炮口动能条件下普通火炮反后坐装置设计上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大口径、大质量弹丸的超高速发射。本文基于某国防工程型号项目的需求,开展了超高速大口径平衡炮内弹道设计理论与装药结构设计方案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平衡炮内弹道数理模型,构建了超高速大口径平衡炮内弹道设计准则和评价标准,并通过相关的试验,验证了超高速大口径平衡炮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使得超高速大口径平衡炮发射技术作为大口径、大质量弹丸超高速发射平台和有效的手段,在海陆空等多种武器战斗部的地面试验中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基于经典内弹道理论,建立了超高速大口径平衡炮内弹道数学物理模型;并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编制了仿真软件;通过数值仿真,获得了射击过程中膛内火药燃烧规律及燃气压力变化规律,以及弹丸和平衡体的运动规律,为进一步完成内弹道方案设计理论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2)提出了以“单位炮膛容积装药利用率”作为衡量平衡炮内弹道设计方案的评价标准,建立了超高速大口径平衡炮内弹道设计方案的评价准则,为解决平衡炮内弹道设计方案的优化和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3)完成了超高速大口径平衡炮装药结构及多点点传火结构的设计及平衡炮工程结构设计。通过平衡炮射击试验,在弹丸质量166kg条件下实现了 1710m/s的发射速度,达到了超高速大口径平衡炮设计指标要求。(4)试验结果表明,超高速大口径平衡炮内弹道装药结构及多点电点传火设计方案安全可靠,平衡炮结构设计合理,内弹道性能稳定;验证了本文提出的以“单位炮膛容积装药利用率”作为衡量平衡炮内弹道设计方案评价标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8-11-01)
王美懿,王浩[3](2017)在《超大口径平衡炮膛口流场数值仿真与流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有限体积法,采用二维轴对称标准k-ε湍流模型并结合动网格分层技术,以某大口径、高射速、大质量的平衡炮为例建立了膛口流场模型,利用二维轴对称气体动力学模型来计算弹前气体及膛口流场。模拟了膛口直径为480 mm平衡炮,在900 m/s发射速度下的膛口流场特性,仿真结果与试验中高速录像所拍摄到的燃气比较,结果符合相对良好。分析了膛口形成的马赫盘、冲击波等发展过程;并尝试了不含初始流场时情况与其作对比,发现初始流场对大质量、高射速的火炮膛口流场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可忽略。(本文来源于《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段吉员,桂毓林,曾华龙,王彦平,朱子标[4](2017)在《平衡炮次口径发射试验辅件膛内运行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LS-DYNA计算程序,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在平衡炮发射过程中次口径战斗部的运动过程,通过在推板组件上施加发射药燃烧产生的载荷,计算了试验辅件在膛内运行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并对其强度进行了校核。结合试验结果,验证了平衡炮次口径发射试验辅件在膛内运行的安全性。该分析可为平衡炮及其他火炮的次口径发射技术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高压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李子杰,陈健伟,王浩,王健[5](2017)在《大口径超高速平衡炮膛口流场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大口径超高速平衡炮的膛口流场特性,基于有限体积法,采用分块网格划分的整体运动处理方法,结合结构动网格技术,并采用N-S方程结合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建立了膛口流场二维轴对称数值仿真模型。以300mm平衡炮为例,研究了1.72km/s,794m/s两种速度下的膛口流场特性。计算结果对比表明:1.72km/s初速的弹丸膛口流场与794m/s初速弹丸膛口流场结构相似,但其射流结构更加明显,流场结构整体略呈"狭长"状,火药燃气速度达到2.5km/s,但不能追赶并包围弹丸,弹丸速度达到Ma=4.03,1.0ms时基本摆脱了流场对其运动的影响。而常规初速弹丸流场结构呈"圆球"状,火药燃气对弹丸的影响较大,作用时间大于超高速发射情况,速度达到Ma=1.27,1.5ms时基本摆脱了流场对其运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7年05期)
王美懿[6](2017)在《超大口径平衡炮膛口流场数值仿真及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枪炮发射过程中,高温、高压火药燃气出膛后迅速膨胀并形成了复杂的膛口流场,产生一系列危害的现象,例如膛口冲击波、膛口焰以及气流对弹丸运动的干扰等。本文基于有限体积法,采用二维轴对称标准k-ε湍流模型并结合动网格分层技术,以超大口径、大质量的480mm平衡炮为例建立了膛口流场模型,利用二维轴对称气体动力学模型来计算初始流场以及火药燃气主流场。阐述了膛口流场的流动特性,分析了不同试验状态对膛口流动特性的影响。并参加了相关的超大口径平衡炮射击试验数据的整理工作,基于试验数据来验证本文计算方法以及计算模型的可行性以及准确度。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参加相关的超大口径平衡炮射击试验,完成试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工作。2、以超大口径平衡炮为发射平台,建立从火炮点火开始到弹丸飞离膛口过程的内弹道数值计算,对超大口径火炮的内弹道过程通过四阶龙格库塔法建立经典内弹道模型,得到并分析弹丸运动轨迹的变化规律以及膛压的变化。并与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数值计算的准确性。3、火炮膛口气流气动力模型分析和建立,根据发射机理,建立基于内弹道过程的膛口流场计算数学模型;其中包含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包括控制方程的建立,湍流模型的选择,网格划分方法,利用Fluent软件进行二维膛口流场计算。4、超大口径火炮的膛口流场的数值模拟,分析不同装药量及弹丸质量导致的不同炮口初速对膛口流场特性的影响.,并分析超大口径火炮的初始流场在不同情况下对膛口流场的影响程度。数值模拟流场与试验中火药燃气可视膛口流场波阵面上速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数值模拟过程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7-03-01)
蒋淑园,王浩,林长津,王金龙[7](2016)在《考虑管状药束轴向运动的大口径平衡炮二维内弹道模型的建立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两相流内弹道模型将火药颗粒作拟流体假设,对于采用长管状药装药的大口径高速平衡炮来说误差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针对管状药模块化装填的某480 mm口径高速平衡炮提出在欧拉坐标系中考察火药气体的流动情况,在拉格朗日坐标系中追踪管状药束的运动规律;同时针对药束径向运动方程难以建立的问题,提出药束沿径向线性排布药束的思想,建立了考察管状药束沿轴向的运动规律并能够描述火药气体沿轴向和径向的流动情况的内弹道模型,编制程序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证明了建立的模型有效,得到了火药气体在轴向和径向的压力分布以及药束模块的运动轨迹,为平衡炮内弹道性能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蒋淑园,王浩,林长津,王金龙[8](2016)在《大口径高速平衡炮点火具系统点火试验及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点火导线型号的不同对多点点传火系统一致性的影响,也为大口径高速平衡炮选择合适的点火导线提供参考,该文对常用的2种点火导线进行了多点点传火具的发火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多根导线并联降阻,减小连接线长度,可以有效减小导线电阻对点火时间延迟的影响。在试验的基础上,对多点点传火管进一步进行数值模拟,验证了试验中所用24 m、10 mm~2铜导线可以有效发挥点火同步性,减小压力波强度,满足了480 mm大口径高速平衡炮对多点点传火系统性能的需求。该研究为相关大口径火炮的点传火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和试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弹道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蒋淑园,季晓松,王浩,宁惠君[9](2015)在《大口径长药室平衡炮发射装药多点点火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口径长药室平衡炮内药量大,轴向点传火距离长,点传火条件复杂等问题,对设计的多点点传火结构建立了两相流计算模型。控制点火位置发火的数目,得到了几种传火管内的火药流动过程和燃气释放规律。对同一规格的传火管在相同装药量下,分别采用单点点火、两点点火及多点点火叁种方式点火,对所得到的点传火时间、点传火压力及空隙率等反应点传火特性的特征量进行了对比。结合大口径平衡炮多点点火试验结果,验证了多点点火技术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单点点火和两点点火在3.3 ms左右仍有火药仍未点燃并出现明显堆积现象,而多点点火在2.43 ms时火药已经接近全部燃完,且各特征量分布较为均匀。为此,在大口径长药室平衡炮以及其它一些装药量大的大口径火炮中采用多点点火技术可以有效改善传火时间,增加点传火安全性,抑制火药堆积。(本文来源于《含能材料》期刊2015年05期)
张博孜,王浩,王珊珊,曹仁义[10](2014)在《大口径平衡炮内弹道一维两相流建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口径平衡炮长管状药、模块化装药的特点,提出了将气固两相分别计算而非将固相流体化的建模思想,建立了适用于平衡炮的内弹道一维两相流模型。模型将管状药床看成一个在两端面压力差和相间阻力共同作用下可沿轴向运动的整体,相间质量能量输运通过控制方程中的源项实现。应用新模型与重迭网格技术对320mm平衡炮内弹道过程进行仿真计算,通过计算结果与炮射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为平衡炮内弹道过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弹道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平衡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平衡炮利用动量平衡原理,通过向后抛射平衡体代替了传统火炮上的反后坐装置,有效地解决了高炮口动能条件下普通火炮反后坐装置设计上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大口径、大质量弹丸的超高速发射。本文基于某国防工程型号项目的需求,开展了超高速大口径平衡炮内弹道设计理论与装药结构设计方案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平衡炮内弹道数理模型,构建了超高速大口径平衡炮内弹道设计准则和评价标准,并通过相关的试验,验证了超高速大口径平衡炮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使得超高速大口径平衡炮发射技术作为大口径、大质量弹丸超高速发射平台和有效的手段,在海陆空等多种武器战斗部的地面试验中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基于经典内弹道理论,建立了超高速大口径平衡炮内弹道数学物理模型;并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编制了仿真软件;通过数值仿真,获得了射击过程中膛内火药燃烧规律及燃气压力变化规律,以及弹丸和平衡体的运动规律,为进一步完成内弹道方案设计理论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2)提出了以“单位炮膛容积装药利用率”作为衡量平衡炮内弹道设计方案的评价标准,建立了超高速大口径平衡炮内弹道设计方案的评价准则,为解决平衡炮内弹道设计方案的优化和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3)完成了超高速大口径平衡炮装药结构及多点点传火结构的设计及平衡炮工程结构设计。通过平衡炮射击试验,在弹丸质量166kg条件下实现了 1710m/s的发射速度,达到了超高速大口径平衡炮设计指标要求。(4)试验结果表明,超高速大口径平衡炮内弹道装药结构及多点电点传火设计方案安全可靠,平衡炮结构设计合理,内弹道性能稳定;验证了本文提出的以“单位炮膛容积装药利用率”作为衡量平衡炮内弹道设计方案评价标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平衡炮论文参考文献
[1].章勇,杨臻,吴臣.平衡炮内弹道不平衡冲量技术研究[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9
[2].闫磊.超高速大口径平衡炮内弹道方案设计及试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
[3].王美懿,王浩.超大口径平衡炮膛口流场数值仿真与流动特性分析[J].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2017
[4].段吉员,桂毓林,曾华龙,王彦平,朱子标.平衡炮次口径发射试验辅件膛内运行安全性分析[J].高压物理学报.2017
[5].李子杰,陈健伟,王浩,王健.大口径超高速平衡炮膛口流场特性分析[J].推进技术.2017
[6].王美懿.超大口径平衡炮膛口流场数值仿真及特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7
[7].蒋淑园,王浩,林长津,王金龙.考虑管状药束轴向运动的大口径平衡炮二维内弹道模型的建立与仿真[J].兵工学报.2016
[8].蒋淑园,王浩,林长津,王金龙.大口径高速平衡炮点火具系统点火试验及理论研究[J].弹道学报.2016
[9].蒋淑园,季晓松,王浩,宁惠君.大口径长药室平衡炮发射装药多点点火特性[J].含能材料.2015
[10].张博孜,王浩,王珊珊,曹仁义.大口径平衡炮内弹道一维两相流建模与仿真[J].弹道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