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测验中社会赞许性反应的测定与控制

人格测验中社会赞许性反应的测定与控制

论文摘要

社会赞许性反应(SDR)是指用社会认可的方式去反应自我评价的问题,使自己或别人看起来更适合社会需要的一种偏向或心向,它是影响测量与调查数据效度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社会赞许性反应主要区分为自欺性拔高(SDE)因子和操纵印象(IM)因子,两因子在本质上应该从它们的内容及内容的社会赞许性程度上加以区分,而不在于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欺骗,前者偏重自我中心倾向,后者偏重道德倾向。社会赞许性反应的结构问题仍是研究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研究中测量工具的改进要受到格外的重视。应对社会赞许性反应的方法分为事前控制技术和事后识别技术两类,对于事前控制技术更多的是经验和实施过程的注意,而对于事后识别技术更多的涉及方法学上的探讨,需要深入研究。研究一:编制一个双成分模型的社会赞许性反应的测量工具——《一般社会赞许性量表》,并对量表的测量学指标进行探讨。量表编制的过程中,采用项目区分度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讨编制测验的结构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研究社会赞许性反应的测量工具。研究二,在自编《一般社会赞许性量表》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探讨控制社会赞许性反应的有效性。首先,采用测验法分别在自我评价及熟悉的他人评价的两种情况下测查《一般社会赞许性量表》和《简式大五人格量表》。接着,比较了社会赞许性量表高低分组被试的人格评价一致性情况;进而重点探讨了采用半偏相关理论的统计控制法通过分析可测量的方法变异来源对社会赞许性的控制,及通过分析出第一公因子控制对社会赞许性反应的两种方法进行探讨。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一般社会赞许性量表》的高分组被试比低分组被试在人格测验的自我和他人评价一致性上差异要大。控制社会赞许性量表得分,大五人格测验宜人性维度在控制印象管理因子的影响之后,自评和他评之间的相关显著地降低了;大五人格的其他因子在控制了社会赞许性反应的影响之后,自评他评之间的相关并没有显著地提高或降低。另外,控制大五人格测验第一公因子之后,大五人格测验外向性维度在控制了社会赞许性反应的影响之后,自评和他评之间的一致性反而显著降低了;大五人格的其他因子在控制了社会赞许性反应的影响之后,自评他评之间的相关并没有显著地提高或降低。通过对两个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一般社会赞许性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可以作为研究社会赞许性反应的测量工具。(2)《一般社会赞许性量表》高分组被试比低分组被试在《简式大五人格量表》上自我和他人评价一致性低。表明社会赞许性低的被试比社会赞许性高的被试在进行人格评价时,更加倾向于做出客观的评价。(3)采用半偏相关控制社会赞许性量表分数,以控制社会赞许性反应这一共同方法偏差,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人格测验的预测效度,不是提高人格测验预测效度的有效方法。(4)采用半偏相关控制人格量表未旋转前的第一公因子,以控制社会赞许性反应这一共同方法偏差,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人格测验的预测效度,不是提高人格测验预测效度的有效方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什么是应答偏差和社会赞许性反应
  • 1.2 社会赞许性量表的相关研究
  • 1.2.1 主要的测量工具
  • 1.2.2 两因子结构量表的研究
  • 1.2.3 小结
  • 1.3 应对社会赞许性反应的诸多方法
  • 1.3.1 事前控制技术
  • 1.3.2 事后识别技术
  • 1.4 将社会赞许性反应作为人格特征研究
  • 1.5 社会赞许性反应中的文化因素
  • 1.6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问题提出
  • 第三章 总体设计
  • 3.1 概念界定
  • 3.2 研究目标
  • 3.3 研究内容
  • 3.4 研究假设
  • 3.5 研究方法
  • 3.6 整体技术路线
  • 第四章 《一般社会赞许性量表》编制与鉴定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与步骤
  • 4.2.1 被试
  • 4.2.2 工具
  • 4.2.3 步骤
  • 4.2.4 统计处理
  • 4.3 结果分析
  • 4.3.1 项目筛选和初始量表的构建
  • 4.3.2 《一般社会赞许性量表》信效度分析
  • 4.3.3 社会赞许性与人格因素的相关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人格测验中社会赞许性反应的控制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2.1 被试
  • 5.2.2 工具
  • 5.2.3 研究程序
  • 5.2.4 研究方法
  • 5.2.5 统计处理
  • 5.3 结果分析
  • 5.3.1 测量数据的描述统计
  • 5.3.2 比较社会赞许性量表高低分组被试的人格评价一致性
  • 5.3.3 分析可测量的方法变异以控制社会赞许性反应
  • 5.3.4 用第一公因子控制社会赞许性反应
  • 5.4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综合讨论
  • 6.1 社会赞许性反应两因子的区分
  • 6.2 社会赞许性反应与“说谎”“作假”的概念区分
  • 6.3 社会赞许性反应的控制探讨
  • 第七章 结论
  • 第八章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社会赞许性反应项目集
  • 2. 社会赞许性初始量表项目集
  • 3. 《一般社会赞许性量表》
  • 4. 《自评人格问卷》
  • 5. 《他评人格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对女大学生成就动机、社会赞许性与自尊关系的思考[J]. 文教资料 2013(09)
    • [2].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赞许性与宽恕的关系[J]. 文教资料 2013(13)
    • [3].社会赞许性反应[J]. 美文(上半月) 2017(09)
    • [4].自我启动范式下大学生的社会赞许性研究[J].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5(05)
    • [5].社会赞许性的争议、应用与展望[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 [6].社会赞许性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11)
    • [7].社会赞许性反应的结构、识别及控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31)
    • [8].应聘者在人格测验中作假的反应过程:基于工作赞许性的眼动证据[J]. 心理学报 2015(11)
    • [9].社会赞许性反应的本土研究[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3(08)
    • [10].浅析社会心理研究中社会赞许性的产生及控制策略[J].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2012(Z1)
    • [11].藏族中学生社会赞许性与自尊的关系:成就动机的中介效应[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12].课堂教育环境中教师赞许性的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06)
    • [13].自恋与自尊:社会赞许性的中介作用[J]. 应用心理学 2009(01)
    • [14].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社会赞许性全国常模的制定[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4(06)
    • [15].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多维社会赞许性量表的编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2(04)
    • [16].社会赞许性对自尊与应对方式关系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8(03)
    • [17].教育情境与社会赞许性对小学生诚实性行为的影响[J]. 中国特殊教育 2010(02)
    • [18].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项目功能差异检验[J]. 心理科学 2010(06)
    • [19].人格测验中社会赞许性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影响[J]. 职业与健康 2018(08)
    • [20].感恩与助人倾向的关系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21)
    • [21].为何员工知而不言——员工沉默行为的本土化实证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10(03)
    • [22].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自尊心[J]. 吉林教育 2012(17)

    标签:;  ;  ;  ;  ;  

    人格测验中社会赞许性反应的测定与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