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体位及不同刺激模式诱导出的前庭诱发肌源电位,探讨影响前庭诱发肌源电位的因素,了解前庭肌源诱发电位的反应特性,建立本实验室的正常对照参数值;并通过观察良性位置性眩晕、小脑梗塞和脑桥梗塞患者的前庭诱发肌源电位变化,探讨其在临床眩晕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对象及方法:研究对象:对65名健康成人(将受试者按年龄分为三组,第一组:20~40岁,男10例,女10例,共20人;第二组:41~60岁,男13例,女11例,共24人;第三组:61岁以上,男11例,女10例,共21人。),25名良性位置性眩晕,12名小脑梗塞,6名脑桥梗塞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临床研究。试验方法:用脑干诱发电位仪(IHS,SmartEP-ASSR)进行研究。在研究不同体位对前庭诱发肌源电位的影响时,试验涉及了两种体位:平卧去枕抬头位和坐位扭头位。其余在本次研究的试验中均采用坐姿扭头位:平卧去枕抬头位:受试者仰卧,在患者的头部下垫一个枕头,患者头离开枕头,使患者的枕部平面与床平面成大约30°角。坐姿扭头位:受试者取坐位,一侧给声记录时,受试者头尽量扭向对侧的肩膀,达到观察者肉眼可见SCM侧缘的水平。检测方法通过表面记录电极放置在双侧胸锁乳突肌中部,标定耳机单耳刺激给声,同侧记录,对侧给白噪声屏蔽。短声:疏波短声0.1ms,短声强度:100 dBnHL。短纯音:短纯音强度100dBnHL,频率500Hz,上升下降平台为4ms。两种刺激模式相同的设置:每种声音的刺激率5次/秒,分析时间:100ms。每次刺激叠加200次;记录仪:肌电信号增益1000,带通滤波的范围30~3000Hz。记录时间:给声时到给声后80ms之间。以两次波形能够重复为标准。极间电阻<3欧姆。结果:1.前庭诱发肌源电位的反应特性:1.1各组男女受试者潜伏期及振幅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的前庭诱发肌源电位的潜伏期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不同年龄段振幅有明显差异(P<0.05),年龄与振幅有明显负相关(左、右侧振幅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581及-0.631,均<0)。健康人左右耳差异性研究结果:左右耳潜伏期无明显差异;左右耳的振幅差异也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1.2引出率:在抬头-扭头顺序、扭头-抬头顺序两种顺序中,开始就用抬头位(100%)和开始就是扭头位(85%),后者的引出率有显著的下降(P<0.05)。潜伏期:在抬头-扭头顺序中:抬头位测得的P13、N23的潜伏期,与扭头位测到的潜伏期有显著差异(P<0.05)。扭头-抬头顺序中,潜伏期无明显差异。这两种体位的峰间潜伏期没有显著不同(P>0.05)。振幅:在抬头-扭头顺序,相对振幅比值是0.53(P<0.05)。在扭头-抬头顺序,相对振幅比是1.13(P>0.05)。1.3短声的前庭诱发肌源电位的引出率98%,短纯音的引出率88%,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短声的潜伏期比短纯音的潜伏期短,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短声的振幅比短纯音的振幅高(P<0.05)。2.前庭诱发肌源电位的临床应用:2.1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总共50只耳,其中30只患耳和20只正常耳参与了检测。30只患耳中,8只患耳的P13的潜伏期延长,其余22只患耳的P13的潜伏期在正常范围内。P13、N23的潜伏期比正常对照组相比数值都稍有延长,与正常值组相比,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峰间潜伏期比正常组要明显低(P=0.014)。30只患耳中有9只显示患侧与健侧耳之间的峰间不对称率降低,降低程度与正常对照组的峰间振幅的不对称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别(P=0.012)。2.2所有小脑梗塞和脑桥梗塞的受试者都诱导出前庭诱发肌源电位。小脑梗塞和脑桥梗塞的受试者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受损侧和健侧的振幅与正常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别(P>0.05);耳间不对称率与正常值相比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前庭诱发肌源电位的反应特性:1.1性别不影响前庭诱发肌源电位的潜伏期和振幅。年龄不影响潜伏期。年龄与振幅呈负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振幅降低。正常人群的左右耳间的前庭诱发肌源电位的潜伏期、振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可有助于提出病变侧。在一侧前庭受累时,可用非病变侧的参数来评估病变侧。若双侧显示受累,应考虑年龄的影响。1.2平卧去枕抬头位比坐位扭头位引出率高,振幅大,潜伏期短。1.3短声与短纯音相比,引出率高,潜伏期短,振幅大。2.前庭诱发肌源电位的临床应用:2.1前庭诱发肌源电位对于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辅助诊断方法。2.2小脑梗塞不影响前庭诱发肌源电位的参数变化。脑桥梗塞不影响前庭诱发肌源电位的参数变化。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前庭综合征患者伴发焦虑抑郁情绪的调查[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9(06)
- [2].前庭辅助系统现状及新进展[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03)
- [3].基于机器学习的前庭康复决策研究[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07)
- [4].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研究进展[J]. 山东医药 2020(20)
- [5].前庭康复联合冥想在前庭神经炎治疗中的作用[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07)
- [6].水墨画作品[J]. 上海纺织科技 2020(08)
- [7].奥卡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11)
- [8].奥卡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10)
- [9].拜年[J]. 老年教育(长者家园) 2015(03)
- [10].卡马西平联合敏使朗治疗前庭阵发症的疗效观察[J]. 中国伤残医学 2013(10)
- [11].美俄“前庭后院”争夺战[J]. 环球军事 2008(23)
- [12].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前庭康复训练指导平台的开发与应用[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0(05)
- [13].前庭性倾倒发作(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7(05)
- [14].前庭康复的研究进展[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20)
- [15].晕动病前庭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6(08)
- [16].前庭刺激对人脑事件相关电位的影响[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5(02)
- [17].前庭康复在急性前庭神经炎治疗中的效果评价[J]. 医学研究杂志 2015(05)
- [18].强化前庭刺激对脑瘫儿童平衡功能的影响[J]. 继续医学教育 2015(09)
- [19].前庭阵发症临床分析与疗效观察[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10)
- [20].犬肺静脉前庭有效不应期与心房颤动诱发的关系[J]. 山东医药 2008(13)
- [21].前庭自旋转试验在中枢血管性急性前庭综合征中的应用[J].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20(01)
- [22].前庭康复联合抗焦虑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2020(14)
- [23].前庭康复对前庭神经炎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作用[J]. 北京医学 2017(08)
- [24].误诊为其他眩晕疾病的8例前庭阵发症病例探讨[J]. 医药论坛杂志 2015(06)
- [25].前庭性偏头痛37例临床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16)
- [26].卡马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的疗效观察[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03)
- [27].前庭诱发肌源电位在听神经瘤诊断中的应用[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9(06)
- [28].前庭及眼动异常性眩晕/头晕的药物治疗[J]. 北京医学 2020(09)
- [29].房颤患者环肺静脉前庭射频消融路径的分析[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9(06)
- [30].梅尼埃病和前庭性偏头痛[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6(12)
标签:前庭诱发肌源电位论文; 体位论文; 声刺激论文; 良性位置性眩晕论文; 前庭功能障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