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产妇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

临产妇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

李文蓉(成都市金牛区金建人民医院检验科四川成都610081)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3-0065-02

【摘要】目的了解临产妇生理条件下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临产妇行凝血指标常规检测的临床价值及其意义。方法采用血凝仪分别检测300例临产妇(研究组)及450名健康非妊娠育龄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对比与分析。结果研究组PT、APTT、TT、FIB分别为(10.7±0.2)、(27.9±2.6)、(15.8±0.6)、(4.4±0.2),对照组分别为(12.3±0.5)、(32.1±2.1)、(16.3±0.1)、(2.8±0.2),此四项凝血指标,两组受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妇较非妊娠育龄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临产妇行凝血指标检测对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临产妇凝血指标凝血功能

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及分娩等原因,临产妇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其中凝血及纤溶系统中的某些成分的变化较为明显,引起凝血因子的浓度及激素水平的改变,凝血功能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相关研究表明临产妇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利于产后快速止血,可其也可引起多种产科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胎盘早剥、胎盘梗死、死胎、早产和死产等,严重者甚至可导致临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1]。本文为了解作为实验室筛查出血性疾病类型的主要诊断指标——凝血指标在临产妇正常生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及相应的意义,分别对300例临产妇(研究组)及450名健康非妊娠育龄妇女进行了PT、APTT、TT及FIB的检测、分析,以希为临产妇分娩并发症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检验依据。现将研究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组:临产妇300例,为我院产科2010年0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正常临产孕妇,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34.2岁,孕期37~40周、平均38.4周;对照组:健康非妊娠育龄妇女450名,为同期我院健康体检门诊体检者,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34.7岁;经检查两组受检者心、肝、肾功能、凝血机制及血液系统均属,且无其他影响血凝指标的疾病;两组受检者在年龄、健康状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试剂及仪器

仪器为德国BE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试剂及标准质控品均购于成都协和生物技术中心。

1.3方法[2]

采用血凝专用试管采取受检者空腹静脉血1.8ml,采血后立即颠倒混匀,并离心取血浆备检(血浆须无脂血、溶血及黄疸);磁珠凝固法同步检测质控品与所采血浆;2h内完成采血、检测。

1.4质量控制所有有效测定值均须以本次质控品为合格的情况为前提,反之须重检;分别采用标准血浆及纤维蛋白原标准建立PT、APTT、TT及FIB检测的标准曲线;所有检测须按照德国BE全自动血凝仪及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

1.5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行计量资料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两组受检者凝血指标检测结果

分组例数PT(s)APTT(s)TT(s)FIB(g/L)

研究组30010.7±0.227.9±2.615.8±0.64.4±0.2

对照组45012.3±0.532.1±2.116.3±0.12.8±0.2

从上表1可以看出:研究组受检者PT、APTT、TT均值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受检者FIB均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妊娠是育龄妇女的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但其常伴有一些“非生理”的变化,尤其临产时孕妇凝血状态的改变[3]。临产妇由于妊娠期促凝水平的增高、抗凝物质水平的下降、纤维蛋白溶解的减少,导致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种高凝状态是对产妇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变化,其有利于胎盘剥离面形成血栓,为产妇产后快速有效的止血提供物质基础。然而这种高凝现象一旦超过机体适度,将会对临产妇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导致临产妇产后发生凝血障碍,引起急性DIC及血栓栓塞性疾病,这也是临产妇发生意外甚至死亡的主要诱发原因。

PT、APTT、TT及FIB是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最为普遍及系统的判断出血性疾病类型的主要诊断指标[4],可便捷有效地研究临产妇出凝血的功能特征。本研究即采用上述四项凝血指标作为临产妇及健康非妊娠育龄妇女凝血功能变化情况的比较依据: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敏感性检测指标;APTT是内源凝血系统敏感性检测指标;TT主要反映凝血共同途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纤维蛋白原异常、是否发生纤溶、存在抗凝物;FIB的含量与凝血酶有关,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血浆内FIB含量越高,机体内便越容易形成血栓。结果显示两组受检者在这四项指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临产妇PT、APTT、TT值低于对照组表明产妇具有高效的凝血机制,其FI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可能是由于孕期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增加所致。从以上结果中可以看出,一旦凝血指标出现巨大变化,我们即可以为产后的迅速止血做准备,以防止产后大出血的发生。因此,密切关注临产妇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对及时诊断和治疗原发病,减少产科意外的发生,确保产妇及胎儿平安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侍庆,陈晨,王学锋,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的意义[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11):733-736.

[2]叶应妩.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11.

[3]张弘,叶长钦.妇女妊娠各期凝血指标变化的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6,7(2):134-135.

[4]贺航咏.凝血四项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刊,2008,43(1):15-17.

标签:;  ;  ;  

临产妇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