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孔氏家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孔氏家族,联姻,家学,母教
孔氏家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于坤[1](2019)在《联姻对清代曲阜孔氏家学的影响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联姻对家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有关联姻对家学影响的学术成果较少,缺乏系统性,尤其尚未涉足对曲阜孔氏家学的研究。曲阜孔氏家族作为“天下第一家”,对其进行研究更具典型性。期望本研究理清联姻对曲阜孔氏家学的内在影响机制,补充学界存在的空白。本研究以联姻对清代曲阜孔氏家学的影响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通过对文集、档案、年谱、方志、族谱、朱卷等多元化史料的利用,力图揭示孔氏家族与其他望族联姻后,男性学者在学术领域相互提携推动孔氏家学的发展,及嫁入孔氏家族的女性通过施行母教影响到孔氏家学的发展。本研究的基本内容如下:首先,对清代曲阜孔氏家族的联姻与家学传承进行概述,梳理世袭衍圣公爵位、袭封博士爵位、依靠科举致仕的孔氏族人联姻圈及表现的特点,分析清代曲阜孔氏对家学的传承,总结文化世家、政治门第望族姻亲对孔氏家学的促进作用。其次,以孔氏、阮氏、毕氏家族作为个案研究,探究孔氏家族与望族的联姻及学术交往。先理清毕氏家族概况和毕氏家族对女性后裔的教育,及联姻促进了孔氏家族和毕氏家族的学术联合。进一步理清阮氏家族概况和阮氏家族对女学的推重,及联姻促进了孔氏家族和阮氏家族的学术联合。并综合分析孔氏家族、毕氏家族、阮氏家族之间联姻圈和学术圈的建构。最后,总结联姻对曲阜孔氏家学的影响。其中包括联姻后男性学者对孔氏家学的促进,表现在毕家、阮家男性学者,乾嘉学者和其他望族中的男性学者对孔氏家学的促进,及嫁入孔家的女性通过施行母教成为孔氏家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2)
刘秀秀[2](2019)在《《孔丛子》所见孔氏家学家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整理六经,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子孙传承其道德和文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孔氏家学、家风。研究孔氏家族的家学、家风,意义不仅在于增加对孔氏这一“中国第一家族”的了解,更有助于我们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认识。《孔丛子》一书,题为汉孔鲋撰,集中且详细地记载了从春秋战国到东汉中期孔子及其子孙的嘉言懿行,时间跨越六百多年,内容丰富。由于《七略》与《汉书·艺文志》均无记载《孔丛子》的情况,因此此书的真伪备受争议。经学者研究,其中大部分内容为原始材料,这对研究孔氏家学、家风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思想价值。本论文共分四章,首先就历代《孔丛子》的真伪争讼进行了梳理。其次分两章研究了《孔丛子》中孔氏家学家风问题。其家学部分又分为二,其一为孔子对孔氏家学的开创之功。其二为孔氏家学的传承,主要论述子思、子高、子顺、子鱼等数代对孔氏家学的传承贡献。其次家风部分则是分为五个小节进行论述:第一节分析孔氏家族博施济众、以德为本、爰及草木的仁爱家风;第二节分析孔氏家族以礼传家的家风,主要从孔氏子孙接人待物、重视礼仪的治国和教化功能,对礼的坚守与新变叁个方面论述;第叁节分析孔氏家族尽力奉养、祭之以礼、继承祖志的孝悌家风;第四节分析孔氏家族不慕势利、以义交友的家风;第五节从孔氏子孙求道不求禄、笃志行道、道不行则退而守之叁个方面,论述了孔氏家族的坚守善道。第四章以孔融、孔颖达、孔广森叁人为例,论述了《孔丛子》中孔氏家学家风对孔氏后人的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0)
王钧林[3](2018)在《孔氏家学中的《尚书》学——《两汉〈尚书〉学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尚书》展现出其愈久弥新的文化张力,现代人从对《尚书》的现代阐释中可以发现历史的规律、观念和思想,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马士远着《两汉〈尚书〉学研究》从清理基本术语、学术文献等基础上,对西汉《尚书》学研究、东汉《尚书》学研究、《书》教传统与汉代政教、汉代称说《尚书》学文献辑考等进行了系统阐释:一是厘清学术渊源,坚持"论从史出"原则,做到正本清源;二是把《尚书》学放在更为宏观、开放的视野里审视,站在学术史的高度看待《尚书》学研究,把《尚书》孔氏家学研究推向深入;叁是把《尚书》学提升到理论层面进行考察,全面分析了孔氏《书》教"七观"说思想;四是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两汉《尚书》学研究的背景、渊源、着述、成就和问题等,善于结合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和方法,深入论析、且叙且考,做到了言必有据、据必足考,在坚实的史论资料基础上展示两汉《尚书》学的整体风貌,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陈以凤[4](2016)在《先秦时期的孔氏家学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时期孔子教育子孙,传授经书,初创孔氏家学,开古代中国家学之先河。其后经孔伋、孔穿、孔谦、孔鲋等孔氏后裔的继承、恪守与弘扬,形成了"儒林相继""世业不替"的家学范式。他们保存典籍、传习经书、着书立说、弘扬儒道,代代相承,促使孔氏家学逐步发展与兴盛,并对于儒学及中国古代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丁鼎[5](2012)在《《汉晋孔氏家学与“伪书”公案》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孔氏家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声名最为显赫的文化世家。其中,汉晋时期的孔氏家学与中国学术发展的关系至为密切,尤其值得重视和研究。惜乎以往学者对这一课题关注不多,探讨不深。有鉴于此,黄怀信等新作《汉晋孔氏家学与"伪书"公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以下简称《公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考察和探讨。(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崔海鹰[6](2012)在《“伪书”辨正与典籍新识——黄怀信《汉晋孔氏家学与“伪书”公案》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由黄怀信先生主着、其数位学生参与的《汉晋孔氏家学与"伪书"公案》一书,是一部以汉晋时期的孔氏家学为切入点,对相关"伪书"问题进行反思、辨证的新着。该书是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列入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资助出版丛书,并于2011年4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近代"古史辨"运动中,《周易》、古文(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2012年05期)
史振卿,周国林[7](2011)在《论孔氏家学在古文《尚书传》形成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孔子后裔的孔安国,在汉武帝时得到孔壁古文《尚书》后,缀合文字,划断篇目,使得他与古文《尚书》有了不解之缘。汉代《尚书》叁家之学均出自倪宽,而倪宽受业于孔安国,所以今文《尚书》又与孔安国有牵连。古文《尚书》主要通过师承和家学两种途径得以广泛流传。古文《尚书注》(《孔注》)和古文《尚书传》(《孔传》)的形成,是古文《尚书》在魏晋时期的重要发展。现在我们无法断定《孔注》和《孔传》的着者,从史料可见这一时期孔氏家人对《孔注》和《孔传》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1年03期)
李新民[8](2007)在《东汉孔氏家学及《孔丛子》伪书公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学的发展在我国学术史上渊自有源,特别是汉武帝尊崇儒术以来,两汉家学发展尤为鼎盛。汉魏时期,孔氏家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晚清以来,在伪书公案和疑古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对孔氏家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缺乏深入的研究。研究东汉的孔氏家学,必然要理清东汉孔氏世系中的人物关系,才能有针对性对他们的学术传承和学术贡献做出研究。以往对它们研究主要依据《史记》、《汉书》、《后汉书》、《孔氏祖庭广记》、《孔子世家谱》等书的记载,然而,各书所排世系有时彼此互不统一,自相矛盾。我们依据新材料,结合墓碑的记载,对东汉孔氏世系进行了重新考订。随着学术的发展,激活了原来不少被疑而不用信、弃置不用的许多文献,为东汉孔氏家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近些年来出七的文献资料,如河北定州八角廊汉简、郭店简和上博简等,为解决旧问题提供了新材料和研究平台。我们立足于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借鉴已有成果和新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历代文献史料的研究,从学术思想史的高度第一次全方位审视与系统研究东汉时期的孔氏家学,系统考证了东汉时期孔家学者的学术活动及其贡献。对《孔丛子》一书的真伪进行了研究,并逐章考订出它们的作者和成书时代,论证了《孔丛子》为孔子后裔数代人的作品,而非王肃伪造。在推翻“伪书”定论的同时,又进一步对东汉时期孔氏家学的学术传承及其在中国学术史上的贡献作了探讨与总结。(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陈以凤[9](2007)在《西汉孔氏家学及“伪书”公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孔氏家学是指孔子及其后世子孙相承的学问。它创始自孔子,在先秦时期经过孔伋、孔穿、孔鲋等人的传承和发展一度兴盛,成为后世孔氏家学兴起的历史渊源。西汉时期,景帝时的孔壁出书、武帝时儒学独尊的政策以及今文经学的兴盛,为当时孔氏家学的兴起提供了文献基础、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这一时期的孔子后裔,孔武、孔安国、孔臧叁支中学者辈出,秉先祖遗风以经学为业、传述家学,使孔门成为闻名史册的经学世家。孔安国是孔家众学者中的佼佼者,他博学多才、兼治今古文经。但是他与《古文尚书》、《古文论语》、《古文孝经》、《孔子家语》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扑朔迷离、众说纷纭。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入地分析、考证。我们认为:孔安国对孔壁所出的《古文尚书》、《古文论语》、《古文孝经》一一作了整理认读、隶古定的工作,并初步训解传授后人,同时还编订了《孔子家语》以彰显祖业。其后,安国子孙又代代传承他的学术,并各有所长,成为西汉孔氏家学传承的主力军,为家学的兴盛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具体的研究中,我们也对《古文尚书》孔传、《古文论语》孔注、《古文孝经》孔传的成书问题作了探讨,认为叁者当是安国后人在传习古文经学基础成书的,是汉代孔氏家学的产物。西汉孔氏家学硕果累累、成就斐然,对古代历史文化典籍的保存、古文经学的兴起和汉代儒学的发展都深有影响,在中国学术史上处于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陈建磊[10](2007)在《魏晋孔氏家学及《孔子家语》公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家学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始终起着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孔氏家学,是指孔子及其后世子孙世代相传之学。魏晋时期的孔子后裔多为世家大族,他们的家学特点具有时代烙印,是魏晋时期家学的一个缩影。魏晋时期,儒学失去了其在统治地位意识形态中的崇高地位,但并未随即骤然沉寂,其间公立学校伦废,学术中心移于家族。儒学仍以一种家学的形式,作为魏晋世家大族的精神支柱,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他们的文化创造。魏晋时期的孔子后裔作为传统的文化世族,自然尊奉其祖先创立的儒学,恪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但此时他们亦开始涉及到其他典籍,重视经籍文史的全面发展,史学、文学、书法等成为此时孔氏家学的一部分。他们多精悉典籍制度,经律兼修,尤重儒学,保持了汉代旧族良好的学风和官风,但在玄学之风兴起的大背景下,孔氏学风也发生了变化,其人物之言行亦显示出玄化的特征。孔子后裔中亦有些世守家学者,成为一个学派,于顺时崇尚研习章句之学的后裔有别,他们因不求显达,因而很少为世人所注意,他们潜心研习家传儒家典籍,对儒家文献典籍的流传与传播做出了贡献。王肃为《家语》注解之后,引发了学术史上的一大公案,围绕《家语》的真伪问题长期争论不休。认真分析历代“伪书说”,比较《家语》与《大戴礼记》等儒家典籍以及出土文献的关系,我们可知《家语》的材料来源于先秦儒家典籍,并非“杂取他书、割裂前后、托以安国之名而成”,《家语》一书与孔氏家学有着很大的关系,王肃自述得自孔子二十二代孙孔猛当为可信,《家语》一书并非王肃所伪造。(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孔氏家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整理六经,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子孙传承其道德和文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孔氏家学、家风。研究孔氏家族的家学、家风,意义不仅在于增加对孔氏这一“中国第一家族”的了解,更有助于我们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认识。《孔丛子》一书,题为汉孔鲋撰,集中且详细地记载了从春秋战国到东汉中期孔子及其子孙的嘉言懿行,时间跨越六百多年,内容丰富。由于《七略》与《汉书·艺文志》均无记载《孔丛子》的情况,因此此书的真伪备受争议。经学者研究,其中大部分内容为原始材料,这对研究孔氏家学、家风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思想价值。本论文共分四章,首先就历代《孔丛子》的真伪争讼进行了梳理。其次分两章研究了《孔丛子》中孔氏家学家风问题。其家学部分又分为二,其一为孔子对孔氏家学的开创之功。其二为孔氏家学的传承,主要论述子思、子高、子顺、子鱼等数代对孔氏家学的传承贡献。其次家风部分则是分为五个小节进行论述:第一节分析孔氏家族博施济众、以德为本、爰及草木的仁爱家风;第二节分析孔氏家族以礼传家的家风,主要从孔氏子孙接人待物、重视礼仪的治国和教化功能,对礼的坚守与新变叁个方面论述;第叁节分析孔氏家族尽力奉养、祭之以礼、继承祖志的孝悌家风;第四节分析孔氏家族不慕势利、以义交友的家风;第五节从孔氏子孙求道不求禄、笃志行道、道不行则退而守之叁个方面,论述了孔氏家族的坚守善道。第四章以孔融、孔颖达、孔广森叁人为例,论述了《孔丛子》中孔氏家学家风对孔氏后人的深远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孔氏家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于坤.联姻对清代曲阜孔氏家学的影响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2].刘秀秀.《孔丛子》所见孔氏家学家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王钧林.孔氏家学中的《尚书》学——《两汉〈尚书〉学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陈以凤.先秦时期的孔氏家学考论[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5].丁鼎.《汉晋孔氏家学与“伪书”公案》评介[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6].崔海鹰.“伪书”辨正与典籍新识——黄怀信《汉晋孔氏家学与“伪书”公案》评介[J].孔子研究.2012
[7].史振卿,周国林.论孔氏家学在古文《尚书传》形成中的作用[J].求索.2011
[8].李新民.东汉孔氏家学及《孔丛子》伪书公案[D].曲阜师范大学.2007
[9].陈以凤.西汉孔氏家学及“伪书”公案[D].曲阜师范大学.2007
[10].陈建磊.魏晋孔氏家学及《孔子家语》公案[D].曲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