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将年龄介于6周~3个月、临床检查稳定、B超显示髋臼发育不良(Graf Ⅱa型)的病例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比较两组早期转归情况,探讨Graf Ⅱa型髋臼发育不良是否需要治疗,及其治疗指证。资料与方法:2012年7月—12月,纳入年龄介于6周~3个月、B超显示50。≤α角<60°(Graf Ⅱ a型)、临床及B超检查稳定、既往无治疗史、且不合并神经肌肉疾患的病例,共85例(97髋)。其中男8例,女77例。首诊时不予以任何治疗,在3个月、4个半月时复查,若髋臼发育不良加重或持续不改善,则予以相应治疗,定义为“观察组”。回顾性纳入2011年7月—12月符合上述标准、接受治疗的病例,共93例(99髋),其中男4例,女89例,定义为“治疗组”。比较两组病例在6个月龄时影像学表现,分析Graf Ⅱ a型髋臼发育不良病例治疗与否对其早期转归的影响。进一步对GrafⅡa(+)及II a(-)型病例6个月时髋臼指数(AI)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亚型髋臼发育不良治疗与否对其早期转归的影响。并探讨髋关节外展受限在临床稳定髋臼发育不良病例诊治中的意义。结果:所有观察组病例均未转为髋关节不稳定或脱位,但35例(39髋)在复查过程中B超或骨盆正位x线片证实髋臼发育不良持续不改善(根据Tonnis标准,AI>1SD),分别在4个半月或6个月时开始予以Pavlik吊带或外展支具治疗。将这些病例定义为“未改善”。观察组与治疗组病例首诊时平均年龄分别为62.8(42-90)天和66.2(42-90)天,研究截止时平均年龄分别为171.8(151-196)天和175.2(150-209)天,首诊时平均α角分别为54.3°(50°-54°)和53.9°(50°-54°),两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两组病例平均髋臼指数分别为29.3°(200-42°)和26.3。(20°-37°),治疗组优于观察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Graf Ⅱ a(-)型患儿,观察组72.5%(26例29髋)髋臼发育不良持续不改善,给予治疗。分析6个月时髋臼指数,治疗组(27.11°)优于观察组(3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0)。GrafⅡ a(+)型患儿,观察组17.5%(9例10髋)髋臼发育不良持续不好转而接受治疗。对比6个月时髋臼指数,治疗组(25.7°)优于观察组(26.6°),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29)。本研究所有纳入病例年龄均在3个月以内,髋关节外展受限阳性率为46.9%(92/196髋);GrafⅡ a(-)型61.7%(58/94),GrafⅡ a(+)型33.3%(34/102),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GrafⅡ a(一)型未改善病例中62.1%(18/29髋)存在髋关节外展受限;GrafⅡ a(+)型未改善病例中60%(6/10髋)存在髋关节外展受限。结论:在6个月龄时,GrafⅡ a(-)型病例髋臼发育不良多数仍不能自我改善,均需早期治疗;GrafⅡ a(+)型病例髋臼发育不良多可自我塑型良好,仅少数可能持续存在。初始可予以观察,若髋臼发育不良持续存在,在5-6个月时再予以治疗。本研究认为,对于年龄小于3个月,Ortolani征和Barlow征均阴性、临床稳定的髋臼发育不良病例,髋关节外展受限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与预后相关。对于α角≥55°病例,若伴有髋关节外展受限,则髋臼发育不良持续存在可能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