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摘要】目的:分析在心内科患者的护理中采取心理疏导的护理效果及改善患者负面心理状态的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抽样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心内科护理,实验组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辅以心理疏导护理。结果:住院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护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实验组患者负面心理状态改善情况较对照组良好,(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心理疏导护理可提高患者护理疗效,值得在临床护理方面推广。
【关键词】心血管类疾病;心理护理学;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248-02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改变了人们原来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再加上中国逐渐进入到老龄社会中,糖尿病、冠心病、心脏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1]。心内科疾病由于其病因繁琐、起病过程迅速、自觉症状明显,加之缺乏对一些特殊疾病的特效诊疗方法等原因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较高,针对心血管类疾病,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及时、合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我院心内科护理工作推陈出新,在原有常规护理工作基础上辅以心理疏导起到了不错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所有过程报道如下。
1.材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所有患者随机抽样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38~75岁,平均岁数为56.5;其中冠心病25例,高血压14例,心肌梗死1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收治入院者均无意识障碍,都可以清晰表达自身想法;没有其他心理疾病或可以干扰本研究进行的状况。所有人均为自愿参与本研究并根据要求签署了同意书。
1.3护理方法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疏导护理,对照组患者全部按照常规护理进行照顾。心理疏导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从患者入院时开始,护理人员就必须让患者感受到其受到的护理是贴心、熟练的,从而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②给患者普及基础的心血管疾病的常规知识以及相应治疗方法和预后,消除由于患者对疾病不了解而导致的不稳定思想和抵触情绪;③在进行常规的护理操作时向患者清楚解释操作目的、步骤、还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采取的处理方案,使患者明确所有操作是为了积极有效诊疗所患的疾病,从而让患者更好地理解护士护理意图,患者也会更好的积极配合护理工作;④仔细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心理活动,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不良情绪状态,鼓励并增加患者恢复痊愈的自信心。
1.4评定标准
患者病情根据康复情况分为有效,好转以及无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我们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方差齐我们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住院前后的护理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中有效16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的护理有效率88.0%;对照组患者中有效10例,好转4例,无效11例,总的有效率56.0%。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的心理情况对比结果
在刚入院时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住院一段时间分别进行不同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住院前后SAS、SDS评分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住院前后SAS、SDS评分对比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临床调查资料显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目前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2],心血管疾病起病急,患者自觉症状明显,甚至很多患者在起病之前根本没出现其他任何不良症状,很容易导致患者产生抑郁、恐惧、焦虑和绝望等不良的内心抵触情绪。严重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长时间的集聚容易导致患者的心理和思想的障碍,最终引起机体整体调节功能衰减,如果不能及时排解这些患者的负面的情绪,不仅对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很不利,还会加剧患者的病情进一步的恶化,直接造成了患者不必要的身体和经济负担[3]。住院患者负面心理情绪不能有效的进行排解时,会对患者的神经免疫调节功能造成不良的影响,降低身体的防御本能,让病情得以加速的进展,干扰患者疾病康复的顺利进行。因此对于这样的患者,护理人员除了进行常规的护理外,还需有效积极的对患者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自身的各种不安心理情绪状态,心理疏导的进行对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患者疾病预后的状况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好处。所以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我们的护理人员除了要细致对患者身体所患疾病的护理,更要加强对患者自身的负面心理情绪的护理工作,配合患者调整心理状态。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增加心理疏导护理的成分,协助患者调整内心的不良心理情绪状况,有利于让住院患者更主动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同时还可以增强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恢复,最终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重要意义。
通过本研究我们已经证实,心内科护理人员在常规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疏导护理的成分,对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很有帮助,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状况。总之,心理护理使心内科住院患者感受到心态束缚,在心理和生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大大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率,所以该护理方法值得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上广泛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希丽.浅析心理疏导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2015,9(2):220.
[2]张秀芹,刘玲.心理疏导在心内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3):139-140.
[3]袁艮梅.心理疏导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4,7(4):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