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中朝现代女作家作品中的内在意识比较——姜敬爱与丁玲、萧红、张爱玲比较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作者: 李秀兰
导师: 文日焕
关键词: 女作家,比较,内在意识,性别意识,时间,空间意识,苦难意识
文献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无论中国还是朝鲜,在现代文学史这一特殊的文学历史时期,两个国家的整个文坛都十分繁荣,纷纷出现了一批对整个文学带来很大影响力的作家。而且,与之前的历史时期所不同的是,这时期两个国家都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女作家,这些作家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男作家一起进入到文学创作领域,形成了与男作家在文坛上并进的历史局面。本论文主要以这一文学历史时期出现的两个国家的女作家创作的文本为研究对象,对姜敬爱与丁玲、萧红、张爱玲进行重点比较。本论文主要从内在意识的角度进行剖析,具体从以下几个部分分别进行阐述:1. 内在意识的界定。在本论文中,作者的内在意识被界定为以下几点:性别意识;时间、空间意识;苦难意识。本论文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对中朝女作家的作品进行了详致的分析比较。2. 性别意识。与男作家相比,性别意识是女作家自我认识与自我认定的一种内在意识形态。也是女作家自身主体作为第二性,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意识特征。本部分从性别意识入手,从女性意识的产生、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与展现、女性性意识的流露等方面进行了比较阐述。就本论文来说,女性意识是全部论文的最基本的立足点,也是能够展开以后叙述的大前提。3. 时间、空间意识。从中朝现代女作家的文本出发,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时间和空间意识在作品的自然流露与掌握。从时空意识的掌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家在时空的转换中对主人公命运的安排与叙事语言的特色。本部分重点撷取了作为时间、空间意识的生命意识与死亡意识。从生命意识的角度,仔细分析了作者在结构文木之时所展示的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女人在历史与社会的变革的潮流中以“生”为本位所做的挣扎与努力。所以本论文将生命意识列为一个主题意识进行专门的研究阐述。死亡意识是与生命意识紧密相连的时间和空间意识的一种形态。本论文重点从女作家们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绝望;悲观情绪与死亡的恐惧;把死亡看作成就自我人生的完善等方面入手进行对于这个“死亡”意识主题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4.苦难意识。在历史的大巨轮下,社会与意识形态上的变革来得这样快,可是整个社会经济与生产力却没有来得及得到相应的改变。在这样的矛盾之中,历史和现实社会给作家的生活及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女作家作为一个女性,在家庭与社会角色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更为深刻地意识到物质的医乏给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阶级带来的影响,并在作品中对此进行了深刻而翔实的描述。本论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关键词:女作家,比较,内在意识,性别意识,时间、空间意识,苦难意识
论文目录:
摘要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内在意识的具体界定
第一节作者的内在思想与意识
第二节性别意识
一、妇女解放在中国的发展
二、妇女解放在朝鲜的发展
第三节时间与空间的叙述
一、内在的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
(一)胡塞尔派时间学说
(二)海德格尔的时间说
二、生命意识
三、死亡意识
(一)关于死亡的恐惧
(二)关于死亡的意义
(三)关于死亡的超越
第四节苦难意识
第二章性别意识
第一节女性/文学
一、女性意识与女性文学的确立
二、女性主义文学
二、女性主义与女性文学
(一)中国
(二)朝鲜
第二节女作家的创作与女性意识比较
一、发现与逃离:“娜拉现象之女性意识”比较
(一)丁玲
(二)姜敬爱
(三)萧红
二、历史中的双重调:文学/女性
(一)丁玲
(二)冰心
(三)姜敬爱
第二节作为女性意识的无意识流露--性意识
一、追求“灵与肉合一”的完美爱情
二、“性丑说”之稳秘颠覆
三、性爱的规避原因
第三章时间、空间意识
第一节文学中的时间、空间意识
一、一个苍凉的手势--张爱玲文本中的时间意识
(一)无限凄凉--流逝的时间
(二)无法超越的人生“黑洞”--时间流逝中的空间意识
二、姜敬爱的时间意识
(一)不如归去--漂泊的灵魂追寻
(二)人物命运的转换--空间意识的推进
第二节生命意识
一、冰心的生命意识
二、萧红的生命意识
三、姜敬爱的生命意识
第三节死亡意识
一、生与死的轮回--“生死场”
二、丁玲的死亡意识
三、姜敬爱的死亡意识
第四章苦难意识
一、“黑暗的原野”--女性历史境状的写真
二、女性的悲剧与苦难的命运
三、穿越苦难--姜敬爱的苦难意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6-30
参考文献
- [1].中韩现代女作家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D]. 金美英.浙江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中韩现代女作家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D]. 金美英.浙江大学2012
- [2].姜敬爱与萧红小说创作之比较研究[D]. 刘艳萍.延边大学2009
- [3].“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D]. 黄晓娟.华东师范大学2001
- [4].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话语剖析[D]. 张浩.北京语言大学2004
- [5].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回响及其与“现代性”之关系[D]. 张黎.复旦大学2005
- [6].张爱玲的小说传统与文学中的日常叙事[D]. 李梅.暨南大学2005
- [7].流亡异邦的中国文学:张爱玲的启示[D]. 王进.复旦大学2006
- [8].秋水斜阳芳菲度[D]. 朱旭晨.复旦大学2006
- [9].跨越时空的文学唱和[D]. 冯晓艳.山东大学2007
- [10].“生死场”的现代书写—萧红新论[D]. 李向辉.兰州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