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年首次实行长江流域禁渔期制度成效明显(论文文献综述)
何妤如[1](2021)在《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渔业经过数年发展,先后解决了“捕鱼难”、“养鱼难”及“吃鱼难”等问题,奠定了渔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相关治理手段也不断完善。渔业领域主要矛盾已从基本温饱和生计问题,转向更高层次的生境、人权、产权和公平等维度。然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渔业伦理研究并尚未得到应有重视。我国现代渔业治理体系中更强调管理和法律等“硬”手段,忽视了伦理道德的“软法”作用。当前政府和民间推行的多项渔业活动已呈现出鲜明的伦理特征,现代多目标治理场景需要引入价值判断加以权衡。如果说关涉伦理的讨论在中国过去的渔业治理中只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那么到了新时代,伦理研究就好比是万事俱备下的那股“东风”。传统渔业管理关注政策和法律层面的制度突破。政策和法律固然重要,但不能包治百病,尤其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病”。它可以将电鱼、毒鱼、偷渔者绳之以法,却无法强制要求渔民必须善待生态环境、关心鱼类福祉。它可以明示、预防、规范和校正渔业的行为和后果,却无法指导渔业利益相关方的道德行为选择。它可以为失海渔民提供各类政策保障,却无法弥合渔民海洋纽带被切断后的心理创伤。它可以依照科学模型和数据制定总可捕量(TAC)目标,却无法对渔家妇女在职业、情感和生活上的遭遇加以同情和关心。正如决定技术的往往是非技术因素,涉渔法律和政策不应被指望能解决所有问题。倘若文化、伦理不能发挥价值规训作用,那么政策和法律也终将失范。当前,养护渔业资源、维护渔业公正已为时代大势所趋,现代渔业治理不仅要务实,也要务虚,以便从战略全局高度推进治理措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实际上,人们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影响会渗透到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可持续、负责任渔业的发展依赖于一个具有明确性的规则指引,在治理中开展价值性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国内外渔业资源的衰退趋势,以及不断涌现的现代性社会问题,让形而上学的价值回溯变得更为必要而迫切:渔业行为的善恶是非是什么?伦理判断有哪些原则和标准?何种治理才是伦理意义上具备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治理?如何破解渔业治理中存在的伦理困境?中国怎样利用已有道德资源和智慧应对渔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基于此种认识,本文从伦理视角出发,反思当前出现渔业生态和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尝试建构渔业伦理的理论体系,详述渔业伦理的由来、定义、主要原则和类别。将抽象的伦理考量运用于对治理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符合渔业价值的治理范式,从渔业治理的“元层次”,谈到相关现代治理理论,再到针对治理实践的分析评估。现代渔业治理在追求各类目标时,容易陷入价值冲突的困境。本文针对治理实践中的普遍问题,提出“应然”层面的解决方案。伦理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我国现代渔业治理。因此,文章结合中国本土的涉渔道德资源和渔业实际状况,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渔业治理路径,以渔业领域的价值尺度和伦理基础为导向,为推动渔业的“天人合一”和协调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念和新思路。伦理学是哲学中关于道德的价值系统。生态伦理学的兴起从根本上触及了“为什么要对鱼谈伦理?”这一问题。“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论辩突破了传统伦理学的“人伦”语境,让“渔业”和“伦理”的结合有了学理上的支撑。道德共同体得到拓展,将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纳入道德考量范畴。但完全以生态为中心又会减损人类福祉,人与自然应当被视作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整体。“为己利TA”的价值取向既能为己谋福,也能在此基础上考虑利TA(既有属人的“他/她”,又有属自然的“它”)因素,因而是渔业伦理所追求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善。渔业资源是渔业存在的基础,具有不确定性、波动性、竞争性、整体性、多样性等五大特性。从价值构成上看,它在使用、生态和选择等层面具有功效价值,在政治、社会、哲学、宗教、伦理、文化等层面具有非功效的内在价值。对渔业资源价值的充分认识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而鱼类为人类所提供的多元价值是人类养护渔业资源的基础。养护伦理强调的是如何科学人道地利用水生动植物资源。鱼类是否能够成为道德主体、权利主体甚至是诉讼主体成为环境伦理学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鱼的道德地位与福利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渔业的伦理维度涉及“渔业”和“伦理”的互动关系。鱼类依次满足了人类基本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类在享受水生动物开发权利的同时,理应履行与之对等的责任和义务。为了人类自身和生态系统的长期福祉,须建立一套指导渔业行为、受到大众认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渔业伦理规范。渔业伦理以渔业现象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为研究对象,是指导渔业行为的规范和原则的总和。涉渔法律和伦理可共同为基于价值的渔业治理策略提供依据。渔业伦理学主要任务是通过得到普遍认可并经过实践检验的道德原则,对渔业行为的善恶是非开展事前指导和事后评判。在渔业伦理中,渔业正义是最高原则;渔业福祉、渔业自由和渔业公平是三大基本原则;而以《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为代表的伦理性国际文书,以及符合国家/地区具体渔况的纲要构成了具体原则。根据渔业伦理学研究对象的关系属性和所涉问题的不同特征,可将其分为生态伦理、社会伦理、产业伦理和科技伦理四大类别,这四大类在伦理要求上存在差异、各具特色,但都应服从上述伦理原则。将伦理原则和要求融合进现代渔业战略管理过程,可能会产生“为善者诸事顺”的良心效应,从而实现治理的最终目的——“善治”。为克服多元价值冲突带来的治理障碍,元治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研究治理现象背后的治理逻辑,寻求协同发展科层、市场和网络治理组合的最优解:当参与式治理导致监管过于复杂、进入无休止协商状态时,就启动科层模式;当科层模式无法触及所有渔业问题或获得渔业利益相关方广泛接受时,就开启市场或参与式模式;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当承担起作出最终决策的元治理者的角色。可持续渔业治理研究中涌现出诸多符合伦理的现代渔业治理理论,其中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管理和基于“价值平衡原则”的管理成为研究热点,前者主要聚焦渔业生态系统方法、预防性原则等整体思维,而后者主要涉及管理策略评估,正当性理论,系统治理等理念工具。在构建起理念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新生物技术的实践伦理发展出的伦理分析矩阵,以及Rapfish评估工具,促进了对伦理原则遵守情况的考察,有助于为负责任渔业实践提供“良善之策”。现代渔业治理时常陷入一种伦理意义上的权利困境,众渔业利益相关方不得不在多项行动方针之间艰难行使选择权。遵循特定伦理原则选择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涉及违反其他某项伦理原则。可持续渔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出现在追求“天时”、“地利”、“人和”三大目标的决策选择过程之中。如何平衡现代人和未来人的资源利益是最首要、最核心的议题;渔业所涉水陆空间差异和相关社会生态问题构成了空间正义研究的一个典型样本;而人际关系中整体、长远利益与个体、短期利益的冲突影响到资源的公平分配,渔家妇女和小型渔业等弱势参与方应当得到更多的道德注意力。导致上述困境的原因既有人与人因抢夺野生资源所导致的公地悲剧或囚徒困境,又有在人与鱼道德地位孰高孰低的辩难中掉入的激进环保主义陷阱,还有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执行障碍。上述困境的破解之道不仅具有制度属性,也深刻地蕴含着价值属性。从制定目标,到开展决策,再到执行、监督和评估,伦理视角可渗透至治理的全部流程。治理者和被治理者可从制定伦理目标和开展伦理决策着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增进民生福祉。我国的渔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离不开丰富道德资源的支持。生态方面,我国渔业治理史就是一部鱼类资源养护史,古今实践中折射出关怀鱼类福利、师法自然等生态感悟。社会方面,我国传统乡土社会文化里蕴含着包括群体意识和互助伦理、涉渔组织的参与式伦理在内的道德及礼俗规范。“三渔”问题是中国渔业发展面临的伦理性挑战,其本质是渔业的过密化,渔民的过溺化,以及渔村的过疏化。为解决渔业渔民渔村的问题,新中国开展了各项改革措施。新中国绿色渔业治理制度体系构建历程大体上可分为萌芽探索、改革攻坚与走向成熟三大阶段。在气候变化、疫情冲击、渔业资源衰退、全球不确定性风险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我国渔业治理者迎难而上,实现生计型治理→发展型治理→可持续治理的价值飞跃,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伦理的中国特色可持续渔业发展道路,培育出政府元治理者主导下,科层、市场和参与式治理协同开合的多元治理形态,形成了顺应自然、生态优先、以养为主、立体复合、科技导向、体系健全、应兜尽兜的发展模式。随着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不断提升,中国渔业发展在收获伟大果实的同时,也为未来可持续、负责任渔业发展积累了大量可贵的实践经验。在今后的渔业治理中,我国各渔业利益相关方应本着福祉、自由和公正的原则,进一步促进渔业的绿色转型发展。
欧阳海龙[2](2021)在《湖泊湿地的生态补偿与绿色减贫协同机制——以湖北武汉安山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治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长江流域湖泊湿地开展生态补偿扶贫,对于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和解决相对贫困,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湿地生态补偿还存在力度不够、模式单一、相关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生态补偿与绿色减贫的协同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提高标准,加大生态补偿资金投入力度;提供生态劳务,提升转产就业安置工作实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丰富形式,开展多种不同类型的生态补偿;实施"城管革命进农村"活动,建立新农村建设补偿机制;拓宽渠道,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资金投入;扩大试点,探索跨市跨区湖泊湿地的生态补偿路径;加快立法,适时出台生态补偿和生态扶贫政策法规;科学评估湖泊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调动生态补偿积极性;加强全社会宣传教育,增强生态补偿意识、认知和参与度。
刘玥[3](2021)在《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与垂钓渔业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20年起,长江流域将开始长达十年的全面禁渔,渔民全部上岸并转业,不允许任何的生产性捕捞行为,力求恢复长江鱼类资源。在此之前,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积累水域鱼类本底资料的工作很重要。嘉陵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一级支流,中游是嘉陵江鱼类最丰产的江段,然而有关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的系统调查已经是十年前的工作。目前嘉陵江干流梯级水利工程已建设完成15个,梯级水电站的修建使得嘉陵江的河道和流域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都会造成影响。此外,虽然垂钓活动对江河原生鱼类资源的影响较小,但是如果垂钓者的垂钓行为不规范甚至不合法,也将对鱼类资源造成较大破坏。本文以此入手,探究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以及垂钓渔业现状,以期为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为了探究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和垂钓渔业现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于2017-2019年间对嘉陵江中游展开了相关调查,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鱼类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调查,共统计鱼类标本22560尾,重约1914 kg,鉴定有鱼类94种,隶属于7目18科58属,其中有中国特有种44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6种。根据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划分,有易危种8种,包括方氏鲴(Xenocypris fangi)、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ma)等;近危种1种,为汪氏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wangi),其余鱼种皆为无危或数据缺乏。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划分,嘉陵江中游的优势鱼种为蛇鮈(Saurogobio dabryi)、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和光泽拟鲿(Pseudobagrus nitidus)5种。嘉陵江中游鱼类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845,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9.278,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626,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C为0.117。与十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嘉陵江中游鱼类群落的多样性上升、优势种的优势地位弱化。鱼类群落结构聚类分析显示,在50%的相似性水平上,可将10个江段划分为3个群组,群组Ⅰ为草街库区,群组Ⅱ为亭子口库区,群组Ⅲ包括沙溪库区、金银台库区、新政库区等8个江段;组间相似性检验结果显示Global R=0.878,P=0.002<0.05,表明各群组间存在显着差异;群组Ⅲ的组内平均相似性为57.93%,鲫、黄尾鲴、蛇鮈、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大鳍鳠(Hemibagrus macropterus)和鲤是对组内相似性有贡献的主要物种;群组Ⅰ与群组Ⅱ、群组Ⅰ与群组Ⅲ、群组Ⅱ与群组Ⅲ之间的组间平均相异性分别为57.74%、56.02%、53.19%,方氏鲴、蛇鮈、光泽拟鲿和黄尾鲴是对各组间相异性贡献度较高的几个分歧种。鱼类生态类型统计分析显示,嘉陵江中游鱼类繁殖类型以产粘性卵鱼类为主,食性类型以肉食性和杂食性为主,鱼类栖息水层类型占比较大的是底层生活的鱼类。共发现9种外来鱼类,其中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已在此形成稳定种群,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和镜鲤可能已形成一定的种群,其余种类仅采到少数几尾个体,应为养殖逃逸。(2)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调查,共统计单船渔获物138船,测量17 959尾鱼,重约1 594 Kg,由5目13科47属76种鱼类组成。根据渔获物信息确定水域主要经济鱼类种类,运用FiSATⅡ软件分析了鲤、鲫、黄尾鲴、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蒙古鲌(Chanodichthys mongolicus)、黄颡鱼、蛇鮈7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参数和生长特性;通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尾/(船×天)]计算每种鱼的年捕捞量,从而利用FiSATⅡ软件初步估算其资源量,并以此推算嘉陵江中游鱼类的总资源量。结果显示,7种鱼的生长指数b在2.86-3.03之间,均为匀速生长;7种鱼的生长系数K皆大于0.2,为快速生长型;生长性能指数φ′在4.40-5.30之间;仅蛇鮈的E值小于Emax,资源利用不足,其余鱼种E值皆大于Emax,资源过度开发;黄颡鱼的拐点年龄ti最大(4.26龄),蛇鮈最小(1.58龄),其余大多在3龄以内;鲤、鲫、黄尾鲴、翘嘴鲌、蒙古鲌、黄颡鱼和蛇鮈的年资源重量依次为3 883 t、9 246 t、2 469 t、1 259 t、862 t、376 t、1 391 t,嘉陵江中游鱼类的年总资源量为37 400 t。研究发现,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因遭到过度捕捞而同时存在群落结构和种群结构层面的小型化;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开发过度,开捕体长应控制在拐点体长以上。(3)垂钓渔业调查结果显示,嘉陵江中游垂钓活动有以下特征:垂钓者年龄跨度大、职业组成多样,但以退休人员和中老年人为中坚力量;秋季垂钓活动最旺盛,阴天是垂钓者最偏爱的天气;各种钓具、饵料丰富多样,钓具以手竿为主,饵料以商品饵料为主;垂钓者对钓具、饵料等投入较高,所选择的垂钓地点一般都与居住地相隔不远,因此在交通费、住宿费、餐费等其他方面上几乎不产生消费;垂钓对象以鲤和鲫为主,也有蒙古鲌、鲴类、翘嘴鲌、(?)类、黄颡鱼类等多种鱼类;大部分垂钓者最大单次垂钓量在5 kg以内,平均单次垂钓量在0.5 kg以内;渔获物的处理以自留为主,只有不到10%的垂钓者会出售渔获物,不到2%的垂钓者选择放生;垂钓者密度平均约为6.4人/km,估算嘉陵江中游垂钓者数量约为4 041人,年垂钓总量约为279 t。研究发现,嘉陵江中游垂钓者就近开展垂钓活动以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未发现违法垂钓行为,垂钓鱼种皆为常见经济鱼类,渔获量尚不会对鱼类资源构成较大威胁。
周成凤[4](2020)在《环境司法的特殊性及其应对 ——以江苏省环境资源审判机制改革为核心》文中提出20世纪末中国各地相继爆发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加速了中国环境司法改革进程。江苏省作为最早开启环境司法改革的地区,在经历2008年和2012两轮环境司法改革后,又于2019年进行了环境资源审判机制改革。此次改革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流域”为依据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重新划分了9个管辖范围并相应设立了9个基层环境资源法庭,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9-1-1”的审判体制,实行环境资源纠纷“三审合一”的集中管辖模式。同时,此次改革也在继承以往环境司法优良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有关配套措施的建立。虽然新设的9个基层环境资源法庭已经先后挂牌正式受理案件,但遗憾的是,此次改革并未彻底解决环境资源纠纷对司法裁判所提出的新课题。所谓环境资源纠纷对司法裁判所提出的新课题,指的是司法在解决环境资源纠纷中,结合环境资源纠纷的固有属性需要进行的有关审判机构、司法人员以及司法制度的特殊化调整和适应性改革。环境资源纠纷具有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影响因素颇多,因此具有天然的扩散性、多变性以及法律关系的复合性。正因为环境资源纠纷存有的特殊性,故而,环境司法也有别于传统司法。环境司法审判机构的专项设立、专业司法人员的组建以及司法程序中特殊制度的建立正是对环境资源纠纷特殊性的回应。纵观中国环境司法进程,从探索试点期到全面普及阶段,改革一直聚焦的是环境审判机构的专项设立,而忽视了另两个层面的建设。这是中国环境司法的通病,也是未来中国环境司法的改革方向。本文通过比较研究环境司法的国内外成功典范,挖掘出可继承和移植的实践经验,为加强环境司法特殊性应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开启环境司法改革进程的地区,贵阳市、重庆市和昆明市在环境司法管辖上各具特色,也在环保禁止令、生态基地建设等制度上进行了创新性尝试。而已建有一套完整环境司法体系的域外国家,以印度、瑞典、澳大利亚和美国为典型代表,在环境资源法官的选拔、环境资源专家的参与以及环境资源纠纷解决机制和环境司法执行措施上都具有可借鉴的制度规范。环境司法作为中国法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应当深入贯彻环境司法理念,以预防为首、实质性保护为目标,发挥司法职权主义。科学设置环境司法审判机构;规范环境资源法官的选拔和培训,建立专家陪审委员会制度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以保障环境资源专家的参与;比照建立环境保护禁止令等保全制度,源头控制环境资源纠纷;多元化环境资源纠纷解决机制,建立环境调解、环境仲裁与环境司法的有效衔接,同时完善生态监督机制、建立生态保险制度,为有效落实环境司法裁判保驾护航,实现对环境资源纠纷的末端监管。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司法特殊性应对机制。
黄诗仪[5](2020)在《珠海市斗门区现代渔业发展研究游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珠海市斗门区位于珠海西部,珠江出海口西岸,江水与海水在此交汇成独特的咸、淡水地带,气候温暖,水流平缓,适宜水生生物的繁衍,形成了众多优越的渔场,淡、海水养殖业发达。据统计,2018年斗门区水产养殖面积为19.01万亩,渔业总产量23.69万吨,渔业总产值为53.56亿元。斗门区内的珠海农业示范区是珠三角十大农业示范区之一,以养殖海鲈、南美白对虾等水产为主。除此之外,斗门区其他养殖村主要养殖罗非鱼、罗氏沼虾、家鱼、优质鱼等多个品种。本研究从管理理论出发,整理了现代渔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对渔业发展研究的成果,研究了斗门区渔业发展状况,及其发展特点与形态,提炼出了斗门区渔业发展的历史进程,系统的阐述了斗门渔业发展历程与现状。结果表明,斗门区作为沿海地区,具有悠久的渔业生产传统,斗门区渔业逐渐完成从以河海捕捞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养殖渔业为主;从没有育苗能力到有一定的育苗能力;从普通养殖到以咸淡水特色养殖为主的转变。进入21世纪以后,斗门区渔业产值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每年渔业产值占当年农业产值均在60%以上。斗门区为发展渔业在生产、科技、管理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渔业生产已有一定的规模化、加工已初具雏形,已进入从传统渔业到现代渔业的转型阶段。斗门区把握全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带来的机遇,提出建设以白蕉海鲈为主导产业的现代渔业产业园。将白蕉海鲈产业链现代化作为发展全区渔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以白蕉海鲈养殖为点,将白蕉海鲈加工、休闲旅游穿点成线,带动斗门区现代渔业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同时,研究认为斗门区要发展现代渔业,将面临渔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渔业产业产业链不全、渔业基础设施有待改善、渔业基础管理缺位、渔业科技支撑能力较弱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斗门区发展现代渔业的进程。在选取指标后,采用SWOT分析法结合专家打分法全面分析了斗门区发展现代渔业面临的形势。得出斗门区应该采取增长性的发展战略的结论。文章最后提出提升渔业产业化水平、完善现代渔业产业链、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的功能性、强化渔业产业科技支撑、完善水产品监管体系提高水产品质量五个政策建议。
本刊讯[6](2020)在《2019年全国渔业渔政工作十大亮点》文中认为本刊讯2019年,渔业渔政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和部党组有关决策部署,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住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有利时机,紧密围绕"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目标任务,大力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渔业生产稳中有进,预计水产品总产量6450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捕捞减量明显,养捕比达到78:22;稻渔综合种养规范发展,面积达到3500多万亩,产业结构持
何文英[7](2020)在《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9年渔业渔政工作呈现“十大亮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渔业渔政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和部党组有关决策部署,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住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有利时机,紧密围绕"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目标任务,大力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渔业生产稳中有进,预计水产品总产量6450万吨,
余向东[8](2019)在《大国渔业的崛起》文中研究指明渔业,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产业,与人类文明的脚步相伴而行、齐步而趋。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1950年2月,第一届全国渔业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了渔业生产先恢复后发展和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要求依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原则,对恢
张卫[9](2019)在《跟随时间的脚步 回望2019年食品行业点滴变化(上篇)》文中研究说明时间总是过得这么快,不经意间,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令不少人都开始感叹"时间都去哪了?"但无论时间过得有多快,它依然记录下了国家以及我们自己发生的点点滴滴的变化。在2019年,我国食品行业的哪些新变化被时间记录下来了?下面让我们分上下两期,分别从政策法规篇、地方新闻篇、行业动态篇、食安事件篇四个篇章,来回顾一下2019年的中国变化。
刘晓强[10](2019)在《钱塘江渔业资源现状及管理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钱塘江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605千米,全江大致分为3个江段,梅城以上为上游;梅城至富阳为中游;富阳以下为下游。钱塘江以北源新安江源出古徽州休宁县起算;以南源衢江上游马金溪起算,南、北源至梅城交汇注入富春江七里泷峡谷,流至钱塘江,经杭州湾入东海,全流域面积55058平方公里。底质特点显示,兰溪县以上、新安江上游以石块和卵石为主;富春江水库两岸多卵石,中间峡谷多淤泥;坝下至桐庐段多卵石及沙底;至富阳、闻堰多沙泥;杭州江段多为细沙。本次于2016年7月25至8月3日对自下游至上游的8个沿岸区域的渔业资源进行走访调查,其结果共调查到5纲13目28科70属96种渔获物,其中鱼类8目19科57属83种,鲤科鱼类47种,洄游性鱼类77种,海淡水鱼类6种。与前期相比,鲤科鱼类减少了十几种,其洄游性鱼类的数量大大减少,之前有调查显示鲢、鳙、鲤、细鳞斜颌鲴、三角鲂等是钱塘江的主要经济鱼类。统计显示50%以上的鱼类都为小型鱼类,而大型鱼类鲢、鳙、草鱼等数量不到10%。由于大型经济鱼类的栖息、繁殖环境被破坏和过度捕捞的压力导致种群数量减少,为小型野杂鱼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和生存空间,捕捞强度过大,起捕鱼类的个体逐渐变小,使生殖群体补充不足。渔获量超过其种群的再生能力,导致该水域经济鱼类数量急剧减少,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且渔获物的体长、体重数据也显示,小型鱼类数量逐年增多的趋势,数据显示50%以上的鱼类都为小型鱼类,而大型鱼类鲢、鳙、草鱼等数量不到10%。七里泷大坝点位鱼类数量最多,其后一直降低,重量百分比显示正好相反,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中部桐庐、富阳重量贡献较低,下游鱼类数量少,反而重量贡献高,可能跟下游捕获较多的大型鱼类有关,另外可以发现,七里泷处鱼类数量多,而重量贡献却较低,可能在此处捕获较多的小型鱼类,可以看出,大坝上、下游鱼类有一定差别,表明大坝的阻隔降低了富阳段水域的生态多样性。统计显示,春季的物种数、丰富度数、优势度指数稍高,夏、秋两季的多样性、均匀度指数较高,说明春季物种较为丰富,优势鱼类比较明显,夏、秋两季的鱼类群落稳定性较好,群落间的鱼类组成更为均匀。对不同江段而言,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优势度指数有明显的差异,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一般上游较高,重要次之,下游最低,而优势度指数变化趋势则相反,中游段的鱼类群落优势鱼类比较明显。说明不同断面间的鱼类群落有较明显的不同,在进行鱼类保护和增殖放流时应根据实际断面的实际情况而定。
二、去年首次实行长江流域禁渔期制度成效明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去年首次实行长江流域禁渔期制度成效明显(论文提纲范文)
(1)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
第二章 渔业伦理的理论建构 |
2.1 渔业伦理的立论基础 |
2.1.1 逻辑起点 |
2.1.2 资源养护 |
2.1.3 可持续利用 |
2.2 渔业伦理的概念、地位和原则 |
2.2.1 概念溯源及研判 |
2.2.2 学科关联 |
2.2.3 相关原则 |
2.3 基本分类 |
2.3.1 渔业生态伦理 |
2.3.2 渔业社会伦理 |
2.3.3 渔业产业伦理 |
2.3.4 渔业科技伦理 |
第三章 基于伦理的渔业治理范式分析 |
3.1 渔业治理的元层次 |
3.1.1 合法性与正当性 |
3.1.2 渔业元治理 |
3.2 符合伦理的现代渔业治理理论 |
3.2.1 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治理理论 |
3.2.2 基于“价值平衡原则”的治理理论 |
3.3 渔业伦理分析和评估 |
3.3.1 伦理分析矩阵 |
3.3.2 伦理评估工具 |
第四章 现代渔业治理的伦理进程 |
4.1 可持续渔业中的维度指向 |
4.1.1 时间维度 |
4.1.2 空间维度 |
4.1.3 人际维度 |
4.2 渔业治理之伦理难题 |
4.2.1 人与人的博弈 |
4.2.2 人与鱼的博弈 |
4.2.3 知与行的脱节 |
4.3 渔业治理之伦理突围 |
4.3.1 制定渔业伦理目标 |
4.3.2 开展渔业伦理决策 |
第五章 中国渔业治理的伦理议题 |
5.1 中国渔业道德基础与现代问题 |
5.1.1 中国传统智慧中的渔业伦理元素 |
5.1.2 中国现代渔业问题的伦理之维 |
5.2 中国现代渔业治理的绿色转型 |
5.2.1 发展阶段与模式进化 |
5.2.2 基于伦理的转型实践 |
5.2.3 未来发展的伦理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缩略语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湖泊湿地的生态补偿与绿色减贫协同机制——以湖北武汉安山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治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近年来有关湖泊湿地生态补偿的政策法规 |
三、安山国家湿地公园生态补偿与绿色减贫现状 |
(一)安山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
(二)安山国家湿地公园流域内生态补偿与绿色减贫的治理措施 |
1. 治理陆地养殖污染,推行畜禽退养奖补政策。 |
2. 防控养殖水面污染,拆除“三网”设施,将短期奖补与长效保障相结合。 |
3. 将禁渔期管理与转产渔民安置相结合,兼顾湖区生态保护和扶贫工作。 |
4. 加大对退垸还湖的资金投入,做细工程征地移民生态补偿。 |
5. 综合防治流域内种植业面源污染效果初显,资金投入和生态补偿有待加强。 |
6. 在野生动物保护与生态补偿结合方面作出初步尝试。 |
四、我国湖泊湿地治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五、协同推进湖泊湿地生态补偿与绿色减贫的对策建议 |
(一)提高标准,加大生态补偿资金投入力度 |
(二)提供生态劳务,增强转产就业安置工作实效 |
(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 |
(四)丰富形式,开展多种不同类型的生态补偿 |
(五)实施“城管革命进农村”活动,建立新村建设补偿机制 |
(六)拓宽渠道,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资金投入 |
(七)扩大试点,探索跨市跨区湖泊湿地的生态补偿路径 |
(八)加快立法,适时出台生态补偿和生态扶贫政策法规 |
(九)科学评估湖泊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调动生态补偿积极性 |
(十)加强全社会宣传教育,增强生态补偿意识、认知和参与度 |
(3)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与垂钓渔业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1.2 嘉陵江鱼类资源调查史 |
1.3 鱼类生物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
1.3.1 鱼类生物多样性分析 |
1.3.2 聚类分析 |
1.4 鱼类生长、开发和资源量的估算 |
1.4.1 鱼类生长方程 |
1.4.2 鱼类开发率的估算 |
1.4.3 鱼类资源量的估算 |
1.5 我国休闲垂钓渔业研究状况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嘉陵江中游鱼类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
2.1 研究方法 |
2.1.1 调查方法 |
2.1.2 数据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2.2.1 鱼类物种组成 |
2.2.2 鱼类分布特征及多样性分析 |
2.2.3 鱼类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
2.2.4 鱼类生态类型 |
2.2.5 外来鱼类种类及分布 |
2.3 讨论 |
2.3.1 历史记录种此次未调查到原因分析 |
2.3.2 鱼类生物多样性现状 |
2.3.3 鱼类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
2.3.4 不同江段鱼类繁殖类型 |
2.3.5 防范外来鱼类入侵 |
2.3.6 增殖放流对于补充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所起到的作用 |
2.4 结论 |
第3章 嘉陵江中游7 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长特性及资源量 |
3.1 研究方法 |
3.1.1 调查方法 |
3.1.2 数据分析方法 |
3.2 结果 |
3.2.1 渔获物的总体情况 |
3.2.2 嘉陵江7 种主要经济鱼类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
3.2.3 生长方程和种群参数 |
3.2.4 生长特性与拐点年龄 |
3.2.5 资源量估算 |
3.3 讨论 |
3.3.1 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的变化 |
3.3.2 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的生长特性 |
3.3.3 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开发现状 |
3.4 结论 |
第4章 嘉陵江中游垂钓渔业现状调查 |
4.1 研究方法 |
4.2 结果 |
4.2.1 垂钓人员的人口学特征 |
4.2.2 垂钓人员的行为特征 |
4.2.3 垂钓对象和日渔获量 |
4.2.4 嘉陵江中游休闲垂钓人数和年垂钓量 |
4.3 讨论 |
4.3.1 嘉陵江中游垂钓者对季节和天气的选择 |
4.3.2 嘉陵江中游垂钓者的消费意愿分析 |
4.3.3 对垂钓者的建议 |
4.3.4 对休闲垂钓管理者的建议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Ⅰ 《渔民走访调查问卷》中各种鱼类出现频次 |
附录 Ⅱ 嘉陵江中游鲤的资源量 |
附录 Ⅲ 部分经济鱼类和外来鱼类采集照片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实践情况 |
致谢 |
(4)环境司法的特殊性及其应对 ——以江苏省环境资源审判机制改革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一章 江苏省环境资源审判机制改革概述 |
第一节 江苏省环境资源审判机制改革的设计体系 |
一、“流域”化设计理念 |
二、“流域”化设计下的“9+1”环境资源法庭 |
三、“流域”化设计下的新型司法管辖模式 |
四、“流域”化设计下的特殊司法配套措施 |
第二节 江苏省环境资源审判机制改革的落实情况 |
一、环境资源法庭的人员选调 |
二、环境司法配套制度的运行 |
三、环境资源法庭“第一案”的打响 |
第三节 江苏省环境资源审判机制改革的问题反思 |
一、环境司法专业人员的缺位 |
二、环境司法特殊制度的缺失 |
第二章 环境司法的理论分析及其特殊性 |
第一节 从江苏省环境资源审判机制改革到环境司法 |
一、江苏省环境资源审判机制改革的两面性 |
二、环境司法的理论内涵 |
第二节 环境资源纠纷的特殊性 |
一、影响范围的扩散性 |
二、法律性质的多变性 |
三、法律关系的复合性 |
第三节 环境司法的特殊性 |
一、审判机构的独立性 |
二、司法人员的专业化 |
三、司法程序的专门性 |
第三章 环境司法的实践分析及其特殊性 |
第一节 环境司法的国内实践分析及其特殊性 |
一、环境司法的国内实践概况 |
二、国内重点地区的样本分析 |
第二节 环境司法的国外实践分析及其特殊性 |
一、环境司法的国外实践概况 |
二、国外典型国家的样本分析 |
第四章 环境司法特殊性的应对措施 |
第一节 环境司法理念的贯彻 |
一、预防性保护 |
二、实质性保护 |
三、环境司法职权主义 |
第二节 环境司法审判机构的专设 |
一、环境(保)法庭设置科学化 |
二、受案范围法定化 |
第三节 环境司法专业人员的组建 |
一、环境资源法官的选拔 |
二、环境资源专家的参与 |
第四节 环境司法特殊制度的完善 |
一、环境司法保全制度 |
二、环境资源纠纷解决机制 |
三、环境司法执行措施 |
结语 |
本文内涉图表汇总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 |
(5)珠海市斗门区现代渔业发展研究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文献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3 斗门区渔业发展现状 |
3.1 捕捞衰落养殖兴起 |
3.2 渔业技术推广有序进行 |
3.3 渔业产业实现较快发展 |
3.4 推进渔业产业园建设 |
3.5 本章小结 |
4 斗门区发展现代渔业的SWOT分析 |
4.1 指标选择 |
4.2 SWOT分析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5 斗门区发展现代渔业的对策建议 |
5.1 采取增长性策略发展现代渔业 |
5.2 保障渔业基础设施的功能性 |
5.3 提升渔业产业化水平 |
5.4 完善现代渔业产业链 |
5.5 强化渔业产业科技支撑 |
5.6 完善水产品监管体系提高水产品质量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养殖户调查问卷 |
附录B SWOT评分统计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9年渔业渔政工作呈现“十大亮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文件正式印发 |
二、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政策破冰 |
三、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全面推进 |
四、七大重点流域实现禁渔期制度全覆盖 |
五、渔业产业扶贫深入推进 |
六、渔船渔港综合管理改革成效明显 |
七、远洋渔业规范有序发展取得新成效 |
八、《渔业法》执法检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
九、“中国渔政亮剑2019”执法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
十、周边渔业合作亮点纷呈,有力服务我国外交大局 |
(8)大国渔业的崛起(论文提纲范文)
高速增长的中国渔业 |
稳定供给的中国渔业 |
转型升级的中国渔业 |
科技支撑的中国渔业 |
生态优先的中国渔业 |
走向远洋的中国渔业 |
开放合作的中国渔业 |
规范管理的中国渔业 |
多姿多彩的中国渔业 |
(9)跟随时间的脚步 回望2019年食品行业点滴变化(上篇)(论文提纲范文)
政策法规篇 |
国务院 |
农业农村部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财政部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人社部 |
交通运输部 |
教育部 |
生态环境部 |
文化和旅游部 |
自然资源部 |
商务部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
地方新闻篇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10)钱塘江渔业资源现状及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钱塘江水系概况 |
1.1.1 水系结构 |
1.1.2 水文特征 |
1.1.3 流域经济文化 |
1.2 钱塘江渔业资源现状 |
1.2.1 调查史略 |
1.2.2 渔业资源现状 |
1.3 禁渔制度的发展 |
1.3.1 禁渔制度的意义 |
1.3.1.1 社会学意义 |
1.3.1.2 政治学意义 |
1.3.1.3 经济学意义 |
1.3.1.4 生物学意义 |
1.3.2 海洋水域禁渔制度的发展 |
1.3.3 内陆水域禁渔制度的发展 |
1.3.4 流域性禁渔措施 |
1.4 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钱塘江渔业资源现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调查对象 |
2.1.2 调查方法 |
2.1.2.1 渔具调查 |
2.1.2.2 市场走访调查 |
2.1.2.3 调查断面 |
2.1.3 调查时间 |
2.1.4 多样性评价方法 |
2.1.4.1 鱼类多样性指数 |
2.1.4.2 群落结构指标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渔获物组成 |
2.2.2 渔获物优势种 |
2.2.3 鱼类区系及生态类型 |
2.2.4 渔获物季节组成 |
2.2.5 渔获物空间组成 |
2.2.6 鱼类多样性特征变化 |
2.3 讨论 |
2.3.1 钱塘江2015-2016年度鱼类群落结构 |
2.3.2 钱塘江2016年度鱼类群落时空变化 |
2.3.3 钱塘江2016年度鱼类多样性变化 |
第三章 钱塘江渔业资源管理现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调查内容 |
3.1.2 调查时间 |
3.1.3 调查地点 |
3.1.4 调查方案 |
3.1.5 调查目标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钱塘江渔业研究进展 |
3.2.2 鱼类种类组成 |
3.2.3 渔业管理单位调查情况 |
3.2.3.1 单位管理水域 |
3.2.3.2 管理单位组成 |
3.2.4 捕捞调查情况 |
3.2.4.1 捕捞渔民组成情况 |
3.2.4.2 捕捞渔船组成情况 |
3.2.4.3 捕捞渔船柴油补贴情况 |
3.2.4.4 渔民转业安置情况 |
3.3 讨论 |
3.3.1 渔获物组成 |
3.3.2 渔政单位管理情况 |
3.3.3 渔民生产生活情况 |
第四章 钱塘江渔业资源管理对策 |
4.1 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
4.1.1 渔船改造工作 |
4.1.2 执法力量弱 |
4.1.3 增殖放流问题 |
4.1.4 渔民转业补贴问题 |
4.1.5 水域管理问题 |
4.1.6 捕捞渔具使用问题 |
4.1.7 外来种监管问题 |
4.2 鱼类资源保护的建议 |
4.2.1 持续开展渔业资源调查工作 |
4.2.2 合理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
4.2.3 合理的增殖放流及效果评估 |
4.2.4 合理的渔具使用 |
4.2.5 适当开展外来物种的调查 |
4.2.6 渔业资源保护思考 |
4.2.6.1 开展渔业资源本底调查工作 |
4.2.6.2 加大渔业资源保护的认知宣传 |
4.2.6.3 加强渔业执法工作 |
4.2.6.4 加强渔业资源综合管理 |
4.2.6.5 合理的增殖放流 |
4.2.6.6 加强外来种监测力度 |
4.2.6.7 研究渔民转业安置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附录Ⅳ |
致谢 |
四、去年首次实行长江流域禁渔期制度成效明显(论文参考文献)
- [1]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D]. 何妤如.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2]湖泊湿地的生态补偿与绿色减贫协同机制——以湖北武汉安山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治理为例[J]. 欧阳海龙. 决策与信息, 2021(05)
- [3]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与垂钓渔业现状研究[D]. 刘玥. 西南大学, 2021(01)
- [4]环境司法的特殊性及其应对 ——以江苏省环境资源审判机制改革为核心[D]. 周成凤.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珠海市斗门区现代渔业发展研究游研究[D]. 黄诗仪.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6]2019年全国渔业渔政工作十大亮点[J]. 本刊讯. 中国水产, 2020(02)
- [7]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9年渔业渔政工作呈现“十大亮点”[J]. 何文英. 中国食品, 2020(03)
- [8]大国渔业的崛起[N]. 余向东. 农民日报, 2019
- [9]跟随时间的脚步 回望2019年食品行业点滴变化(上篇)[J]. 张卫. 中国食品, 2019(24)
- [10]钱塘江渔业资源现状及管理对策[D]. 刘晓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