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深层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研究 ——控制地面沉降条件下

天津深层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研究 ——控制地面沉降条件下

论文摘要

自1958年以后,随着深层地下水开采量的逐渐增加和水位下降,引发严重的地面沉降,正确处理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与控制地面沉降的关系,对于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深层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控制地面沉降的有效措施。研究思路是以开采条件下深层地下水流场及水化学同位素信息为线索,认识深层地下水系统循环和地下水资源属性,并结合粘性土物理力学参数和地面沉降特征,计算深层地下水资源组成和控制一定地面沉降条件下的“安全开采量”。在开采条件下深浅层地下水形成统一流场,稳定同位素δ18O和δD关系连续变化。深层地下水放射性同位素氚含量一般大于8TU。深层的下水14C年龄受水位控制,在水位较浅处粘性土压缩释放“古水”少,浅层“新水”的对深层地下水影响大,14C年龄在10000 aB.P.左右;水位深则相反,14C年龄可达20000aB.P.以上。以上均说明在开采条件下深层地下水接受浅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1991~2000年水量均衡计算,天津深层地下水平均开采量为4.7012×108m3/a,其中越流补给量占38.2%,粘性土压缩释水量占41.3%,侧向流入量占14.9%,弹性释水量占5.6%,前二者是深层地下水开采量的主要组分。第二、三含水层组是深层地下水开采的最佳层位。1991~2000年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中,第二、三含水层组粘性土压缩释水量分别占本组开采量的33.65%、27.98%,比第四、五含水层组小。地面沉降动态监测和地层物理力学参数测试证实,地下水长期大强度开采,粘性土固结程度提高,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较小。进一步结合地下水流-地面沉降模拟模型分析,在海岸带和市区第二、三含水层组水位分别控制在30~35m和40m左右基本不引发地面沉降,在农业区分别控制在35~40m和45m左右引发的地面沉降总量一般小于10mm/a。在上述水位控制下,深层地下水的总开采资源为26755×104m3/a,平均资源模数为2.90×104m3/a?km2。与1991~2000年深层地下水开采量相比,总资源量减少了43.1%,地面沉降量减少了68.3%。在开采条件下天津平原深层地下水具有更新性,地下水长期大强度开采可以提高粘性土的固结程度,保持历史开采层位,稳定开采量,使水位稳定在地面沉降临界水位附近是深层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控制地面沉降的有效措施。

论文目录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现状及立题依据
  • 1.2 研究内容和思路
  • 2 研究区自然地理-地质背景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地质构造概况
  • 2.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2 新近系明化镇组
  • 2.2.3 第四系
  • 3 松散层地下水系统
  • 3.1 含水砂层
  • 3.1.1 第一含水层组
  • 3.1.2 第二含水层组
  • 3.1.3 第三含水层组
  • 3.1.4 第四含水层组
  • 3.1.5 第五含水层组
  • 3.2 粘性土
  • 3.2.1 粘性土物质成分与结构
  • 3.2.2 粘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 3.3 地下水系统区划
  • 3.3.1 地下水系统区划原则
  • 3.3.2 地下水系统界线确定
  • 3.3.3 地下水系统区划结果
  • 4 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其引发的地面沉降
  • 4.1 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
  • 4.1.1 天津市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
  • 4.1.2 研究区深层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
  • 4.2 深层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降
  • 4.2.1 地面沉降概况
  • 4.2.2 天津市平原区地面沉降影响因素
  • 4.2.3 开采深层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时间效应
  • 5 开采条件下深层地下水循环
  • 5.1 地下水动力
  • 5.1.1 地下水流场
  • 5.1.2 开采条件下深层地下水接受浅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
  • 5.2 深层地下水环境同位素
  • 5.2.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 5.2.2 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分布
  • 14C 分布'>5.2.3 地下水放射性碳年龄同位素—14C 分布
  • 6 地面沉降条件下深层地下水开采资源组成
  • 6.1 浅层地下水天然资源概况
  • 6.2 现状开采条件下深层地下水开采资源组成
  • 7 典型地段-汉沽区地面沉降对深层地下水开采的响应
  • 7.1 概述
  • 7.2 地下水流-地面沉降模型的建立
  • 7.2.1 模型概化
  • 7.2.2 数学模型
  • 7.2.3 定解问题的解法
  • 7.2.4 模型识别与验证
  • 7.3 地面沉降对第二、三含水层组地下水开采的响应
  • 7.3.1 第二、三含水层组地下水开采方案
  • 7.3.2 汉沽区地面沉降对第二、三含水层组地下水开采的响应
  • 8 深层地下水持续利用资源量
  • 8.1 深层地下水开采层位的选择
  • 8.2 地面沉降控制目标与水位控制
  • 8.2.1 地面沉降控制目标
  • 8.2.2 第二三含水层组地下水控制水位
  • 8.3 控制地面沉降条件下的深层地下水资源
  • 8.3.1 深层地下水资源计算方法
  • 8.3.2 深层地下水资源量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郑徐客运专线区域地面沉降的影响与应对措施分析[J]. 土工基础 2020(03)
    • [2].城市化进程下北京平原渗流场与地面沉降发展演化模拟[J]. 地质科技通报 2020(01)
    • [3].济南市地面沉降调查监测与防治工作进展[J]. 山东国土资源 2019(02)
    • [4].北京市地面沉降中心区综合防控体系构建研究[J]. 城市地质 2019(01)
    • [5].城市“慢性病”——地面沉降成因及综合防控对策[J]. 城市与减灾 2019(03)
    • [6].我国地面沉降防治法律制度的现状评估与立法完善[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7].试论高速公路施工中地面沉降的影响与处理方法[J]. 中国住宅设施 2017(10)
    • [8].“第五届全国地面沉降防治学术研讨会”一号通知暨征稿启事[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8(01)
    • [9].国际地面沉降研究进展的启示[J]. 地质通报 2018(Z1)
    • [10].“第五届全国地面沉降防治学术研讨会”一号通知暨征稿启事[J]. 上海国土资源 2018(01)
    • [11].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的地面沉降工作思考[J]. 城市地质 2018(02)
    • [12].“第十届国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将于2020年4月20-24日在荷兰召开[J]. 上海国土资源 2018(02)
    • [13].永久散射体差分干涉测量和小基线集技术在常州地面沉降分析中的应用[J]. 勘察科学技术 2016(06)
    • [14].北京东段地层暗挖工法实测地面沉降规律分析[J]. 江西建材 2017(15)
    • [15].地面沉降治理[J]. 城乡建设 2017(12)
    • [16].浙江宁波工程性地面沉降特征与风险区划[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5(04)
    • [17].大同市地面沉降发展特征及防治对策[J]. 华北国土资源 2016(02)
    • [18].地面沉降变形监测的回归分析[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19].宁波市工程性地面沉降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J]. 上海国土资源 2016(03)
    • [20].宁波市地面沉降管理区划及防治对策研究[J]. 浙江国土资源 2014(12)
    • [21].“第四届全国地面沉降防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成功举办[J]. 上海国土资源 2015(01)
    • [22].美国如何防止地面沉降[J]. 地理教育 2012(05)
    • [23].沧州地区地面沉降发展趋势与防治对策分析[J]. 地球 2018(04)
    • [24].“第四届全国地面沉降防治学术研讨会”征稿简则[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3(03)
    • [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工作组2013年会简报[J]. 上海国土资源 2013(04)
    • [26].盾构施工引起地面沉降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研究[J]. 公路 2013(11)
    • [27].全球地面沉降扫描[J]. 地球 2012(Z1)
    • [28].地面沉降,看不见的威胁[J].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12(12)
    • [29].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J].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13(05)
    • [30].关于《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草案)》的说明——2012年11月20日在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J].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13(05)

    标签:;  ;  ;  

    天津深层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研究 ——控制地面沉降条件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