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味觉感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堡,王致和,西式快餐,臭豆腐,奶酪,味觉,食品集团,大分子蛋白质,美味,盐分含量
味觉感受论文文献综述
聂长慧[1](2019)在《腐乳夹汉堡 中西合璧带来味觉新感受》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堡和奶酪是西式快餐的“标配”,但你是否尝试过把西方的奶酪换成中国的传统食物腐乳?早在350年前,北京王致和就继承了中国传统腐乳的制作技法,发明了“臭豆腐”,如今又推出了淡口腐乳,虽然减盐但不减味,与汉堡搭配出来的“中国味”,绝对适合“中国胃”。这种吃法(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报》期刊2019-07-30)
侯文华,宋唯伟,孙龙龙,张佳佳,汤清波[2](2019)在《Helicoverpa两近缘种昆虫对糖和氨基酸的味觉感受》一文中研究指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系鳞翅目夜蛾科(Lepidoptera:Noctuidae)两种近缘昆虫,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交配并产下可育的后代。棉铃虫为多食性昆虫,可取食30多科200余种植物,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害虫。烟青虫为寡食性昆虫,主要取食烟草和辣椒等少数茄科植物。我们前期研究测定了2种昆虫幼虫对蔗糖和黑芥子苷的取食选择行为,发现两种物质均能够显着影响两种昆虫的取食选择行为。在本研究中,笔者继续利用叶碟法测定这两种昆虫幼虫对其他化学物质如果糖、葡萄糖和脯氨酸的取食选择行为,以进一步比较近缘种多食性昆虫和寡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化学物质的味觉感受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无论是多食性的棉铃虫还是寡食性的烟青虫,30mmol/L果糖和50mmol/L果糖处理的叶碟均能够显着诱导棉铃虫和烟青虫幼虫对这些叶碟的正趋向取食选择。(2)棉铃虫幼虫对30mmol/L和50mmol/L葡萄糖处理的叶碟无显着的正趋向取食选择行为;烟青虫对30mmol/L葡萄糖处理的叶碟无显着的正趋向取食选择行为,而50mmol/L葡萄糖处理的叶碟则可以显着诱导烟青虫幼虫的正趋向取食选择。(3)棉铃虫幼虫对10mmol/L、50mmol/L和100mmol/L脯氨酸处理的叶碟均无显着的正趋向取食选择行为;而10mmol/L、50mmol/L和100mmol/L脯氨酸处理的叶碟可以显着诱导烟青虫幼虫的正趋向取食选择行为。本实验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果糖能够显着诱导棉铃虫和烟青虫幼虫正趋向取食选择行为;葡萄糖和脯氨酸显着诱导烟青虫幼虫正趋向取食选择行为的低浓度阈值均低于诱导棉铃虫幼虫的浓度,说明这两种化学物质对寡食性烟青虫幼虫取食选择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对多食性棉铃虫的影响。比较两种食性不同近缘种昆虫的取食选择行为能够为我们了解昆虫食性进化提供化学生态学上的线索。(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李竹梅[3](2018)在《华山松大小蠹化学感受蛋白和味觉受体基因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 Tsai and Li)是我国重要的针叶林害虫,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生态破坏。华山松大小蠹除迁飞成虫短暂的扩散期以寻找新的寄主植物和配偶外,其它所有虫态都生活在华山松韧皮部,具有很强的隐藏性,防治困难。华山松大小蠹利用聚集信息素调节对寄主树木的大量入侵,而其对信息素的反应又受到寄主和非寄主树木释放的气味调节,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和非寄主挥发物以及昆虫信息素都有强烈的电生理响应,灵敏的化学感受系统在华山松大小蠹觅食、交配、寻找产卵地、回避毒素、逃离天敌追踪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华山松大小蠹化学感受蛋白(CSPs)和味觉受体(GRs)基因的鉴定及功能解析有助于探索华山松大小蠹化学感受的分子机制,也可为利用信息素调节华山松大小蠹的种群密度和发生范围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对华山松大小蠹CSPs和GRs基因的系统发育、华山松大小蠹CSPs和GRs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表达差异、华山松大小蠹CSPs和GRs基因在取食和饥饿诱导下的表达差异、华山松大小蠹CSPs结合特性、RNA干扰CSP基因对华山松大小蠹触角电生理响应的影响,揭示华山松大小蠹CSPs和GRs在识别寄主植物挥发物和信息素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通过RT-PCR和RACE技术获得9条华山松大小蠹CSPs基因的全长序列。华山松大小蠹CSPs基因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小蠹虫有很高相似度,为同源基因,可能具有相似的表达谱和功能。且9条华山松大小蠹CSPs基因自身相似度很低,说明具有多种功能。2.华山松大小蠹CSPs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和组织中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DarmCSP4、DarmCSP5和DarmCSP6在老熟幼虫和蛹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它阶段,DarmCSP2和DarmCSP9在羽化之前上调,说明这5个基因参与了华山松大小蠹的变态。DarmCSP1、DarmCSP3、DarmCSP7和DarmCSP8在成虫期相对表达量高于其它阶段,说明与华山松大小蠹成虫特异性化学感受行为(寻找新的寄主和求偶)有关。DarmCSP1、DarmCSP2、DarmCSP3和DarmCSP7在触角中的相对表达量较其它组织高,其中DarmCSP3在触角中特异表达,说明DarmCSPs基因可能在嗅觉中起作用,主要参与识别挥发性的化合物(性信息素和植物寄主挥发物)。而DarmCSP2、DarmCSP4、DarmCSP5、DarmCSP8和DarmCSP9基因在口器中的表达量高于其它组织,说明该基因可能在味觉中起作用,主要功能与识别食物中的非挥发性物质或近距离检测气味分子有关。总之,在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的表达谱表明华山松大小蠹CSPs基因可能参与调控发育、嗅觉和味觉感受等多种功能。3.华山松大小蠹的CSPs基因在迁飞成虫的取食和饥饿处理中呈现多样的表达模式。DarmCSP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不同的取食阶段呈现出下调(DarmCSP1和DarmCSP2雌雄虫)或先下调后上调(DarmCSP3和DarmCSP6雌雄虫和DarmCSP4雄虫)的趋势,表明这些CSPs基因在华山松大小蠹取食时相互协调,一起调节气味分子的转运。同时DarmCSP8(雌雄虫)和DarmCSP4(雌虫)在取食阶段呈现上调趋势,表明可能与识别和运输寄主植物非挥发性次生代谢物有关。在饥饿处理中雌雄华山松大小蠹的DarmCSP2、DarmCSP8和DarmCSP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上调,且上调时间不一样,说明它们相互协调共同参与寄主的寻找。4.荧光竞争试验结果表明DarmCSP2和DarmCSP9与选出的10种寄主挥发物和4种信息素都有强的亲和力,并且DarmCSP2对所有物质的亲和力都比DarmCSP9强,表明这两种蛋白质既能与寄主挥发物结合又能与华山松大小蠹的信息素结合,在华山松大小蠹的化学感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DarmCSP2的3D模型中,DarmCSP2的I73和W80残基与SgerCSP4中信息素结合的关键活性位点I76和W83相对应,表明这两个位点在信息素结合中发挥重要作用。5.对华山松大小蠹迁飞成虫进行RNAi,结果表明干扰后DarmCSP2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并且华山松大小蠹的触角对6种寄主挥发物((+)-α-Pinene、(+)-β-Pinene、(-)-β-Pinene、(+)-Camphene、(+)-3-Carene和Myrcene)的电生理反应也显着降低,但是对其它寄主挥发物和信息素的电生理反应没有变化。表明DarmCSP2可能在华山松大小蠹的嗅觉上起关键作用,并且DarmCSP2与多种载体蛋白(包括其它CSPs和OBPs)共同合作运输大量的化合物。6.通过RT-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1条华山松大小蠹GRs基因的全长序列。经与其它昆虫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可以确定获得的GR属于CO_2 GR,并且与果蝇的DmelGR63a和其它昆虫的GR3同源,因此命名为DarmGR3。DarmGR3在迁飞成虫和新入侵成虫中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它阶段,并且在迁飞成虫触角中的表达显着显着高于其它组织,说明其在华山松大小蠹寻找新寄主、配偶和产卵位置中等活动中发挥作用。在饥饿72 h后,雌雄迁飞成虫中DarmGR3相对表达量都显着上调,也说明其可能参与了寻找寄主植物。(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王艳[4](2018)在《蔗糖和黑芥子苷对铃夜蛾属两近缘种昆虫取食选择行为和味觉感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又名烟草夜蛾)是两种近缘昆虫,同属于鳞翅目夜蛾科(Lepidoptera:Noctuidae),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交配产下可育的后代。棉铃虫为多食性昆虫,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害虫。烟青虫为寡食性昆虫,主要取食茄科植物的烟草和辣椒。那么,这两种近缘种昆虫食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寄主植物中的激食素和拒食剂分别在这两种昆虫取食选择行为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本研究以多食性的棉铃虫和寡食性的烟青虫幼虫为材料,利用两项叶碟法比较两种昆虫幼虫对以蔗糖为代表的“激食素”、以黑芥子苷为代表的“拒食剂”及两种化学物质不同浓度混合物处理叶碟的取食选择行为,利用单感受器记录法测定幼虫的味觉受体神经元对蔗糖、黑芥子苷及其不同浓度混合物的味觉敏感性,以揭示多食性的棉铃虫和寡食性的烟青虫幼虫对不同浓度“激食素”和“拒食剂”取食选择行为权衡(trade-off)的差异及其味觉感受机制:1.蔗糖和黑芥子苷对棉铃虫与烟青虫幼虫取食选择行为的影响在行为学水平上,利用二项叶碟法比较了棉铃虫与烟青虫幼虫对蔗糖与黑芥子苷以及两种物质混合物的取食选择行为,结果表明:(1)无论是多食性的棉铃虫还是寡食性的烟青虫,蔗糖处理的叶碟可以显着促进幼虫的趋向取食。与寡食性的棉铃虫相比,蔗糖显着诱导棉铃虫幼虫取食选择的最低浓度阈值高于诱导烟青虫的最低浓度阈值;(2)无论是多食性的棉铃虫还是寡食性的烟青虫,黑芥子苷处理的叶碟可以显着抑制幼虫的趋向取食,且黑芥子苷抑制两种昆虫的最低阈值浓度相近;(3)比较两种昆虫对蔗糖和黑芥子苷混合液处理叶碟的取食选择行为,混合物对两种昆虫幼虫取食行为的影响均呈现浓度依赖的动态变化模式。一定浓度的蔗糖能够“抵消”黑芥子苷对幼虫取食的“抑制”效应,当混合物中黑芥子浓度恒定时,随着混合物中蔗糖浓度的升高,幼虫对混合物处理的叶碟由“拒食”向“趋向”的取食方向转变;(4)相反,混合物中一定浓度的黑芥子苷能够“抵消”蔗糖对幼虫取食的“激食”效应,当混合物中蔗糖浓度恒定时,随着混合物中黑芥子苷浓度的升高,幼虫对混合物处理的叶碟由“趋向”取食向“拒食”方向转变;(5)相对地,混合物中蔗糖对烟青虫幼虫取食行为的影响高于蔗糖对棉铃虫幼虫取食行为的影响,而混合物中黑芥子苷对棉铃虫幼虫取食行为的影响高于黑芥子苷对烟青虫的影响;2.蔗糖和黑芥子苷对棉铃虫和烟青虫幼虫味觉感受的影响利用单感受器法测定棉铃虫和烟青虫幼虫口器下颚外颚叶上的味觉侧栓锥感受器对蔗糖和黑芥子苷以及两种物质混合物的电生理反应,结果表明:(1)两Helicoverpa昆虫幼虫侧栓锥感器均存在一个对蔗糖敏感的味觉受体神经元和一个对黑芥子苷敏感的神经元,侧栓锥感器对两种物质的电生理反应均呈正比例的浓度梯度反应模式;(2)比较两种昆虫对单一物质的电生理反应,烟青虫侧栓锥感器对蔗糖的敏感性略高于棉铃虫,而棉铃虫侧栓锥感器内的味觉神经元对黑芥子苷的敏感性高于烟青虫;(3)比较两种昆虫对不同浓度的蔗糖和黑芥子苷混合物的电生理反应。结果显示对于两种昆虫,一定浓度的黑芥子苷能够抑制幼虫对蔗糖敏感的受体神经元活性;而一定浓度的蔗糖能够抑制幼虫对黑芥子苷敏感的受体神经元活性;(4)比较混合物中黑芥子苷对两种昆虫蔗糖敏感神经元活性的“抑制”效应,黑芥子苷对棉铃虫蔗糖敏感神经元的抑制作用略高于烟青虫;(5)比较混合物中蔗糖对两种昆虫黑芥子苷敏感神经元活性的“抑制”效应,蔗糖对烟青虫黑芥子苷敏感神经元的抑制作用高于棉铃虫;3.两种昆虫对蔗糖和黑芥子苷取食行为和味觉反应的综合比较本研究显示,无论是行为反应还是味觉受体神经元的敏感性,单一的蔗糖或黑芥子苷或者蔗糖和黑芥子苷的混合物对棉铃虫和烟青虫幼虫的取食行为影响的趋势和味觉感受影响的趋势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两种物质对两种昆虫影响的程度不同。黑芥子苷对多食性棉铃虫的影响高于寡食性的烟青虫,而蔗糖对寡食性烟青虫的影响高于多食性的棉铃虫。进一步,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昆虫幼虫对蔗糖和黑芥子苷的取食选择行为是建立在幼虫对这些物质的味觉感受基础之上。总之,本研究揭示了不同食性的近缘种昆虫对“激食素”和“拒食剂”取食的“权衡”及其味觉感受机制,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昆虫味觉、行为、食性的进化及利用味觉控制害虫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4-01)
赖天豪[5](2018)在《甜蜜的选择:味觉感受对消费者跨期选择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跨期选择就是人们对未来不同时间点上出现的损益结果进行权衡与博弈的问题解决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会面临各类跨期选择情境,如人们更偏好投资周期短而回报率低的理财产品,还是周期长而回报率高的理财产品?逐渐有学者开始探索消费者主观因素对跨期选择的影响,诸如血糖水平、饥饿、性刺激等。同时,消费者对食品的味觉感受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既能帮助人们建立特定产品或品牌联想,也能影响人们的消费决策行为。受此启发,促使我们去思考味觉感受与跨期选择的关系。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本研究创新性的将味觉感受作为影响因素,来探讨当受到不同味觉感受刺激时,消费者所表现出的跨期选择偏好差异。此外,人的自我控制力属于跨时间或情境发展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但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别。有研究指出跨期选择中,高自控力被试更偏好延迟数额大的未来奖励,而低自控力被试更偏好当期数额小的奖励。本研究将特质性自控力作为调节变量,检验不同自控力水平的消费者是否会在味觉感受对跨期选择影响中呈现不同偏好。本研究主要由两个实验构成:(1)初步探讨不同味觉感受(甜味vs薄荷味vs酸味)与消费者跨期选择间的主效应;(2)以3(甜味vs薄荷味vs控制组)×2(高自控力vs低自控力)被试间实验,探讨特质性自控力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巩固前期研究结论。实证研究发现:(1)不同味觉感受会影响消费者的金钱跨期选择,甜味组被试更偏好当期-收益小的选项,而薄荷味组被试更偏好延迟-收益大的选项;(2)特质性自控力会影响跨期选择,高自控力被试偏好未来-收益大的选项,而低自控力被试更偏好当期-收益小的选项;(3)特质性自我控制力在味觉感受与跨期选择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高自控力被试不受味觉感受影响,折现率都较低,偏好未来-收益大的选项;相反,低自控力被试受味觉刺激影响显着,结果与主效应一致且更强烈。本研究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味觉感官营销研究范畴,弥补了味觉感受与决策行为之间的研究空白,也为企业进行产品或服务营销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建议。(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2)
汤清波[6](2017)在《棉铃虫和烟青虫味觉感受机制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是鳞翅目夜蛾科的两种近缘种昆虫,外形相似,在实验室内可以杂交产生可育的后代。这两种昆虫在我国及东亚和澳洲的一些地区可以同域发生,但是其食性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棉铃虫为典型的多食性昆虫,可以取食30多个科的寄主植物,而烟青虫则为典型的寡食性昆虫,主要取食茄科的烟草和辣椒等寄主植物。幼虫是鳞翅目植食性昆虫为害植物的主要阶段,而幼虫味觉则在幼虫取食寄主植物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组在幼虫味觉器官形态水平上、电生理学上、味觉神经学上和取食选择行为可塑性上比较了这两种昆虫幼虫味觉识别机制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棉铃虫和烟青虫幼虫口器上的主要味觉感受器——下颚侧栓锥感器和中栓锥感器在外形上相似,但是其尺寸却存在显着差异,棉铃虫幼虫味觉栓锥感器的主椎体(uniporous peg)显着长于烟青虫;(2)两种昆虫幼虫味觉感器的反应谱也存在显着差异:棉铃虫幼虫侧栓锥感器对蔗糖、中栓锥感器对棉酚的反应均显着强于烟青虫;而烟青虫侧栓锥感器对辣椒素和烟碱的反应则显着强于棉铃虫;(3)电生理测定表明两种昆虫幼虫栓椎感器对寄主植物和非寄主植物的反应存在显着差异,其杂交一代和以棉铃虫为母本的回交代对寄主植物的电生理反应与棉铃虫类似,表明棉铃虫对寄主反应的等位基因对烟青虫的等位基因有一定程度的显性作用,两种昆虫在味觉反应上的遗传规律与取食选择行为的遗传规律是一致的;(4)两种昆虫幼虫侧栓锥和中栓锥感器内的味觉神经元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味觉通路类似,均首先经过下颚神经通入到咽下神经节(SOG)的前侧部,再由SOG通过围咽神经索延伸到幼虫后脑;其中,在SOG内主要存在两个投射位置,一个为下颚神经节的腹侧部,另外一个靠近下颚神经节的中线位置,而脑内则投射到后脑的背侧靠前的区域;两种昆虫味觉神经不同之处在于烟青虫中栓锥感器在SOG的投射区域存在一条沿着SOG中线向后方显着延伸的神经分支;(5)比较两种昆虫幼虫的取食选择行为可塑性,发现棉铃虫幼虫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其取食选择行为表现为较强的可塑性,而烟青虫幼虫取食不同寄主后,其取食选择行为的可塑性则较弱。(本文来源于《河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7-12-09)
唐凤[7](2017)在《电脉冲对舌部刺激增强味觉感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现实技术可创建和体验超越现实的感觉,使用户沉浸到虚拟的环境中,在科研、医疗、教育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目前虚拟视觉、触觉、听觉等技术发展较快,但是对于人的五大感觉之一味觉的虚拟研究较少。研究表明低压电脉冲对舌部刺激可产生不同的味觉感受,本论文设计多种脉冲信号发生和取食传送装置,研究不同波形、频率、占空比、电极材料电脉冲刺激舌部产生的味觉感受,为用物理方法虚拟产生味觉感受提供参考。采用数据采集卡和单片机构建产生电脉冲刺激信号的发生装置,设计不同食用器具模型电脉冲传送装置:通过数据采集卡电脉冲发生装置可产生方波、正弦波、叁角波、锯齿波4种波形1000Hz以内频率电脉冲:单片机电脉冲发生装置可产生PWM(脉宽调变)波形,频率2000kHz以内不同占空比电脉冲;不同食用器具模型电脉冲传送装置可将电脉冲传送至舌部。研究低频电脉冲刺激舌部产生的味觉感受。酸味感受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咸味感受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强后减弱,甜味感受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苦味感受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强后减弱;电脉冲能够刺激舌尖产生一定味觉感受,主要有酸味感受、咸味感受、苦味感受以及辣味刺痛感;模拟取食固态、液态食品时,在4种波形电脉冲条件下,均能产生酸味感受,模拟取食液态食品时产生的酸味感受比模拟取食固态食品时产生的酸味感受强,模拟取食固态食品时,以产生咸味感受为主,模拟取食液态食品时,以产生酸味感受为主;味觉感受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强,且辣味刺痛感总是伴随较高电压产生。模拟取食固态食品时,采用叁角波电脉冲,频率1000Hz,电压4v,温度20℃条件下产生的咸味感受最强,相当于1.3%NaCl溶液所对应的咸味感受;模拟取食液态食品时,采用方波电脉冲,频率600Hz,电压4v,温度40℃条件下产生的酸味感受最强,相当于0.3%柠檬酸溶液所对应的酸味感受。采用单片机电脉冲发生装置产生PWM(脉宽调变)电脉冲,研究不同材料电极、频率、占空比等条件刺激舌尖产生的酸味感受。模拟取食固态、液态食品时,在6种不同材料(不锈钢、红铜、黄铜、金、银、铂)电极刺激条件下,均能产生一定味觉感受,主要有酸味感受、咸味感受、苦味感受以及辣味刺痛感,其中以酸味感受为主。模拟取食固态食品时产生的酸味感受含杂味较多且伴有辣味刺痛感,模拟取食液态食品时产生的酸味感受含杂味较少且较纯正。在相同占空比(60%)、同一电极条件下,模拟取食液态食品时产生的酸味感受比模拟取食固态食品时产生的酸味感受强。在同一电极条件下,频率对酸味感受产生的影响较小,占空比对酸味感受产生的影响较大。在相同频率和占空比条件下,银电极对酸味感受产生的影响较大,不锈钢电极对酸味感受产生的影响较小。在相同电极和频率条件下,酸味感受随占空比的增大而增强。模拟取食固态食品时,采用黄铜电极、频率为1000kHz时产生的酸味感受较强且含杂味较弱,相当于0.1%柠檬酸溶液所对应的酸味感受;模拟取食液态食品时,采用红铜电极、频率为800kHz时产生的酸味感受较强且含杂味较弱,相当于0.3%柠檬酸溶液所对应的酸味感受。利用电脉冲对舌部进行刺激可虚拟产生一定味觉感受,主要有酸味感受、咸味感受、苦味感受以及辣味刺痛感,通过选择合适的波形、频率、占空比和电极可得到较为单一的味觉感受。(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4-01)
郭伽[8](2016)在《味觉感受带来新减肥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美食者都熟悉鲜味,但鲜味到底是不是一种基本味道已经争论了几十年。解决这个争论需要令人信服的证据。2000年,第一份人类基因组草图发表。2011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祖克的研究组利用人基因组草图追踪到咸、甜、酸、苦和鲜味的五种受体。这个研究成果与大量的味觉资(本文来源于《健康报》期刊2016-10-12)
贾岩岩[9](2016)在《雌性棉铃虫触角刺形感器和喙管栓锥感器的味觉感受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鳞翅目夜蛾科昆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是一种广食性昆虫,其寄主植物多达两百多种。在自然界中,棉铃虫处在充斥着植物化学信息的复杂环境中。在棉铃虫对寄主植物选择的过程中,尤其是当其降落到植物表面时,其味觉感受系统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早期的研究已经证实昆虫的味觉感器主要存在于其足部、触角、口器以及产卵器等部位。棉铃虫在取食时,会用前足、触角和喙上的感器接触待取食物质,进行辨别、判断,最终决定是否取食。这些器官上味觉感器特性,只有前足的已有详细报道,触角和喙管上的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我们采用了形态学观测,顶端记录技术(tip-recording technique)和行为学生物测定方法,在电生理和行为学水平上研究了棉铃虫触角和喙上味觉感器对植物初级和次级代谢物质的电生理反应特征以及这些物质对棉铃虫取食等行为的影响。1、雌性棉铃虫触角刺形感器味觉感受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雌性棉铃虫成虫触角司味觉感受的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在每一触角节上均有分布,在每一触角节的侧边缘(lateral edge)、背面(dorsal surface)和腹面(ventral surface)分别有2、1-2、2个刺形感器。端部(distal part)的感器比基部(proximal part)的感器长。最尖端触角节上刺形感器的数量多于其它触角节,约7-8根,它们对糖类等物质的敏感性显着强于其它部位上的感器。通过记录触角上味觉感器对蔗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海藻糖、肌醇和9种常见氨基酸以及4种植物次生代谢物质——水杨苷、烟碱、黑芥子苷、番木鳖碱(除烟碱和番木鳖碱为10mmol/L,其余化合物均为100mmol/L)的电生理反应,发现蔗糖、果糖和烟碱引起显着的电生理反应,且随剂量的增大反应加强,引起反应的最低浓度均为1 mmol/L。其余物质只引起微弱反应或无反应。通过测定触角上刺形感器对混合物的电生理反应和交叉适应试验(cross adaptation test),我们发现在触角顶端刺形感器内,蔗糖和果糖刺激同一味觉神经元引起电生理反应;蔗糖和烟碱分别刺激不同的味觉神经元引起电生理反应;同时,烟碱的存在可显着抑制感受糖类物质的神经元的活性,并且随着烟碱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越明显。行为学实验结果表明,蔗糖和果糖刺激昆虫触角时均引起喙管伸长反应(proboscis extension reflex)和吸食行为;剂量越大反应越强,与感器的电生理反应呈正相关性;蔗糖对喙管伸长反应的刺激作用最强。烟碱是一种重要的取食抑制素,显着抑制棉铃虫的喙管伸长反应。触角味觉感器在感受烟碱的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2、雌性棉铃虫触喙管栓锥形感器味觉感受特性棉铃虫的喙上大约有90个栓锥形感器(sensilla styloconica)发挥味觉感受功能。它们分布在喙管前部约1/3处;从感器分布部位的基部到端部,感器逐渐变短,不同部位的感器对糖类物质感受的敏感性无显着差异。喙上栓锥感器的顶端记录结果显示,感器对蔗糖、果糖和葡萄糖有较强的电生理反应,且随剂量的增大反应加强。通过测定喙上栓锥感器对蔗糖和葡萄糖的混合物的电生理反应,我们发现蔗糖和葡萄糖刺激同一味觉神经元产生电生理反应。通过测定棉铃虫喙管对不同糖类溶液的取食速率,我们发现棉铃虫对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的取食速率较高,且呈剂量依赖型,其中对蔗糖的取食速率最高,进一步证实了糖类物质对昆虫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6-04-01)
王兴亚,庞广昌[10](2014)在《哺乳动物味觉感受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味觉系统对于食品风味、营养和毒害的"主动认知"对保证哺乳动物生存具有积极意义。哺乳动物具有甜、鲜、苦、咸、酸五类基本味觉。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味觉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呈味分子与味觉感受器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味觉细胞去极化和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纤维接收递质并将产生的神经信号传达到脑的味觉感受区,完成味觉识别过程。本文对味觉系统中味觉感受器的组成、味觉受体介导的信号途径以及味觉信息的神经传导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4年05期)
味觉感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系鳞翅目夜蛾科(Lepidoptera:Noctuidae)两种近缘昆虫,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交配并产下可育的后代。棉铃虫为多食性昆虫,可取食30多科200余种植物,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害虫。烟青虫为寡食性昆虫,主要取食烟草和辣椒等少数茄科植物。我们前期研究测定了2种昆虫幼虫对蔗糖和黑芥子苷的取食选择行为,发现两种物质均能够显着影响两种昆虫的取食选择行为。在本研究中,笔者继续利用叶碟法测定这两种昆虫幼虫对其他化学物质如果糖、葡萄糖和脯氨酸的取食选择行为,以进一步比较近缘种多食性昆虫和寡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化学物质的味觉感受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无论是多食性的棉铃虫还是寡食性的烟青虫,30mmol/L果糖和50mmol/L果糖处理的叶碟均能够显着诱导棉铃虫和烟青虫幼虫对这些叶碟的正趋向取食选择。(2)棉铃虫幼虫对30mmol/L和50mmol/L葡萄糖处理的叶碟无显着的正趋向取食选择行为;烟青虫对30mmol/L葡萄糖处理的叶碟无显着的正趋向取食选择行为,而50mmol/L葡萄糖处理的叶碟则可以显着诱导烟青虫幼虫的正趋向取食选择。(3)棉铃虫幼虫对10mmol/L、50mmol/L和100mmol/L脯氨酸处理的叶碟均无显着的正趋向取食选择行为;而10mmol/L、50mmol/L和100mmol/L脯氨酸处理的叶碟可以显着诱导烟青虫幼虫的正趋向取食选择行为。本实验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果糖能够显着诱导棉铃虫和烟青虫幼虫正趋向取食选择行为;葡萄糖和脯氨酸显着诱导烟青虫幼虫正趋向取食选择行为的低浓度阈值均低于诱导棉铃虫幼虫的浓度,说明这两种化学物质对寡食性烟青虫幼虫取食选择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对多食性棉铃虫的影响。比较两种食性不同近缘种昆虫的取食选择行为能够为我们了解昆虫食性进化提供化学生态学上的线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味觉感受论文参考文献
[1].聂长慧.腐乳夹汉堡中西合璧带来味觉新感受[N].中国食品报.2019
[2].侯文华,宋唯伟,孙龙龙,张佳佳,汤清波.Helicoverpa两近缘种昆虫对糖和氨基酸的味觉感受[J].华中昆虫研究.2019
[3].李竹梅.华山松大小蠹化学感受蛋白和味觉受体基因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4].王艳.蔗糖和黑芥子苷对铃夜蛾属两近缘种昆虫取食选择行为和味觉感受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8
[5].赖天豪.甜蜜的选择:味觉感受对消费者跨期选择的影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6].汤清波.棉铃虫和烟青虫味觉感受机制的比较[C].河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7
[7].唐凤.电脉冲对舌部刺激增强味觉感受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
[8].郭伽.味觉感受带来新减肥法[N].健康报.2016
[9].贾岩岩.雌性棉铃虫触角刺形感器和喙管栓锥感器的味觉感受特性[D].安徽大学.2016
[10].王兴亚,庞广昌.哺乳动物味觉感受机制研究进展[J].四川动物.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