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疲方对疲劳大鼠血清睾酮、白介素-6含量及淋巴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抗疲方对疲劳大鼠血清睾酮、白介素-6含量及淋巴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基本病机,建立符合中医特色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动物模型,以淋巴细胞凋亡在慢性疲劳综合征中的作用为切入点,研究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理机制,初步阐明抗疲方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1.Wistar雄性大鼠30只,随机取其中10只作正常对照组,其余20只进行造模。采用复合因素建立慢性疲劳大鼠模型: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开始接受14天的复合因素刺激,即单日冷水游泳,每次30分钟;双日取发情期雌鼠与之合笼(每次合笼都新换一批雌鼠);每日都采用夹尾激怒法刺激大鼠,每次3小时。造模结束后,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抗疲方组,每组10只。2.旷场、力竭游泳、鼠尾悬挂等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的改变。3.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睾酮(T)、皮质醇(C)含量的变化。4.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白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5.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变化。6.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抑制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结果1.模型组大鼠不仅一般表现出现明显异常,如体重下降、被毛脱落、眯眼懒动、大便不成形、食量下降,易怒、对外界刺激敏感等;其行为学亦发生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穿格次数、挣扎次数、力竭时间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不动时间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说明模型大鼠处于疲劳状态;除力竭时间外,抗疲方组在其余方面均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模型组大鼠血清IL-6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抗疲方组血清IL-6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3.模型组大鼠血清T含量较正常组显著下降、C含量较正常组显著上升;模型组T/C比值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和抗疲方组(P<0.01)。4.模型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抗疲方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5.模型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减少(P<0.05),抗疲方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慢性疲劳综合征大鼠模型,并提出“脾虚肾亏肝实”是慢性疲劳综合征基本病机的观点。实验研究发现,淋巴细胞凋亡与慢性疲劳发病密切相关。模型组大鼠行为出现明显的改变,血清IL-6含量及血清T含量显著下降、血清C含量则显著上升,T/C比值明显低于正常组,说明模型大鼠处于疲劳状态,复合应激因素引起相关免疫生化因子紊乱是慢性疲劳的主要发病机制,其中淋巴细胞凋亡在慢性疲劳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关键作用。实验研究表明,抗疲方可调节并恢复相关因子的改变,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升高模型大鼠血清IL-6、T含量,降低模型大鼠血清C含量、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增强模型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来实现的。抗疲方以补脾益肾泻肝立法,其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反证了慢性疲劳综合征之“脾虚肾亏肝实”病机理论的科学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抗疲方对疲劳综合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观测方法与结果
  • 3.讨论
  • 4.参考文献
  • 实验二、抗疲方对疲劳综合征大鼠血清睾酮、皮质醇水平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检测方法与结果
  • 3.讨论
  • 4.参考文献
  • 实验三、抗疲方对疲劳综合征大鼠血清IL-6含量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检测方法与结果
  • 3.讨论
  • 4.参考文献
  • 实验四、抗疲方对疲劳综合征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检测方法与结果
  • 3.讨论
  • 4.参考文献
  • 实验五、抗疲方对疲劳综合征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检测方法与结果
  • 3.讨论
  • 4.参考文献
  • 讨论
  • 一、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基本病机探讨
  • 二、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原则与组方分析
  • 三、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理机制
  • 四、抗疲方对疲劳综合征大鼠模型的作用及其机理探讨
  • 五、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抗疲方对疲劳大鼠血清睾酮、白介素-6含量及淋巴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