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分析我国证券登记结算系统的风险和证券登记模式优化。总结论是:中国的证券结算体系在运行和组织机构层次经过了多次规范整合,已经基本符合国际标准,而在风险控制管理层次上尚处于较低的水准。必须按照国际上最佳模式标准、不断优化证券登记结算模式,从根基上防范结算风险。证券登记结算环节是紧紧围绕交易环节的运行体系,是证券市场风险传输的重要通道,证券登记结算体系的模式的安全性直接制约着证券交易系统的安全性。我国证券市场是新兴的资本市场,许多方面都存在证券结算风险。证券登记结算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系统性风险、现金与证券保管风险、登记结算帐户管理风险、跨境结算的风险、中央登记结算机构治理风险。通过分析国际结算研究机构的发布的登记结算模式优化理论与标准,对部分国家与地区的结算模式综合评估、分不同项目比较各国登记结算方式,得出国际大部分国家的结算模式优化程度的排序状况,从中可以发现:在世界银行的成员国与亚太地区证券中央存管机构组织成员国中,我国结算模式总体评估较低,尤其在风险控制管理层面亟待改善。2005年以来,随着新的《证券法》出台,我国登记结算体系出现了重要的改进,如结算参与人制度、客户保证金第三方存管、证券登记帐户清理等措施,从不同角度控制了登记结算风险。我国结算模式按照国际标准体系的三个层次,不断向国际高标准提升。风险控制与模式优化研究中贯穿的重点是货银对付机制(Delivery versuspayment缩写为DVP)在我国登记结算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实现途径的具体分析。一直没有在主要的证券品种结算中实现即时、最终性的、不可撤销的货银对付机制正是我国结算体系风险较大的主要原因,也是带来券商大量透支(通过券商透支案例分析)从而引发结算流动性风险的最大的制度漏洞。本文从结算模式优化角度来分析我国重要的结算风险控制机制实现的途径——通过我国两级货银对付机制有效防范本金风险、结算参与人方抵押品担保制度与科学的待交收扣券方式解决重置成本风险。这是我国结算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在控制结算风险性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对证券结算模式的成本性和效率性进行初步探讨,在证券结算最佳模式理论中,安全性、效率性、成本性是紧密关联的因素,国际标准体系的建立都是围绕高安全、高效率、有效的低成本性来建立并不断完善的。通过对国际上结算体系成本与效率样本分析过程与结论的理解,初步探讨我国的结算成本与效率,发现我国结算体系成本高,不符合国际标准建议的合算的成本区间。而效率性方面,由于清算方式正确,总体上我国结算模式效率较高。我国登记结算风险控制和模式优化长远发展上提出的建议:一个建议是通过分析我国高风险结算参与人的严峻风险状况,从登记结算角度提出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三个方法,还建议通过征信体系获取动态的客观信息,及时调整对结算参与人的外部风险监控措施。另一个建议是整合场外交易市场的登记结算体系,融入主板市场结算体系,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提高登记结算效率,降低结算风险,从而建立并优化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结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