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与存在——普鲁斯特小说的审美意义研究

回忆与存在——普鲁斯特小说的审美意义研究

论文题目: 回忆与存在——普鲁斯特小说的审美意义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文艺学

作者: 钟丽茜

导师: 徐岱

关键词: 审美回忆,时间,现代性

文献来源: 浙江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回忆”在西方哲学、美学史上被历代大家(柏拉图、黑格尔、叔本华、海德格尔等)反复论说过,他们认为回忆是通向终极境界的阶梯,是精神的成果储藏库和发展基础,是进入审美状态的前提,是对存在的深入体验与诗之源泉……回忆所“忆”之物,或是理念、上帝、绝对精神,或是存在意义、童年和谐、传统、自由乌托邦、历史真理……因此,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回忆与存在有特殊而深刻的关系,可发生多种或浅或深的关联。本文选取了一位极为典型的现代作家——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为例,来考察回忆与存在的关系。 回忆首先对人们的日常生存有影响:记忆是个人自我意识的根柢,回忆中的自我认同感是人顺利生存的基础。过分沉溺于回忆或逃避记忆,都会影响生存质量。人的终生记忆如同叠累的岩层,既有间隔也会互渗,隔绝性与连通性并存。回忆更具有审美性质:1,回忆天然宜于营造合适的审美距离:回忆之人总是在相当距离外挣观事物,一方面摆脱功利心态,一方面又保持着与事物的情感联系,而无功利性与情感性正是审美的基本条件。2,回忆并非忠实地复现原始记忆,它整合芜杂的生活经验,为其命名,赋予其逻辑与秩序,帮助审美形式清晰成形。经由这些过程,生活经验得以上升为审美体验。 普鲁斯特将审美回忆中的“心理时间”与通常的“物理时间”区分开:物理时间始终单向、匀速流动,生命在其中必然衰朽、死亡,这造成了人类的生命悲剧感;但在心理世界中,人们可以凭借回忆摆脱单向时间的必然性,将过去与现在融合互渗,达到审美的自由境界,得以体现心灵的主观真实。 普鲁斯特又把记忆分成“自主记忆”和“非自主记忆”。自主记忆是受理性支配、为实用所需的记忆,这种记忆剔除了感性细节,脱离心灵及情感的真实需求,不是审美的记忆;非自主记忆则是关于感性印象、心境氛围的记忆,它是形象性、情感性的因而也就是审美性的记忆。非自主记忆接近于无意识,保留着个体不受理性或意识形态影响的、发自生命本能乐于回忆的情感体验。普鲁斯特认为非自主记忆不能经由自发努力获得,它的出现有偶然性,要靠外界情境唤起。 普鲁斯特擅长以通感方式体验事物,他的许多非自主记忆都被通感体验唤醒。通感本是审美色彩很强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普鲁斯特小说中被发展为一种观看世界的隐喻性思维方式,即努力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审美“关系”——审美之主要目的是去发现事物间多种可能的关系,这些关系的“真实”在于想象的可接受性、情感的内在必然性或恰当性。通感体验中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体现出它们的共同本质,这种本质超越了物质性、趋向精神,从而得以超越时间,使事物之美与人的精神感悟在审美世界中得到永恒存留。 通过以上诸种努力:进入心理世界、记录个人的非自主记忆、创建各种独特的通感关系……普鲁斯特摆脱“集体记忆”的笼罩,从自己对世界的亲身体验提炼出种种“个人真理”,书写出一部“自己的历史”。它使个人的存在得到印证与留存,在时间中刻下不可磨灭的个性之痕,从而帮助生命战胜时间、得以永恒。这部历史不仅是普鲁斯特个人的精神传记,而且启示后人向现世生活里寻找个人之存在真理,从审美回忆中升华生命的独特意义。 《追忆似水年华》展示了回忆与现代生存的种种关系,探索了如何通过审美、发挥心理能量去超越日常生活、提升生命质量和创造存在意义。小说表现了生命在时间中的幻灭与衰变,却又于物质生命衰朽之际展示了精神获得拯救的希望。普鲁斯特作品表明:在现代,必须发挥个人心理能量超越现实束缚,从现世、感性体验上升到精神感悟,通过艺术之道、审美之道获得存在意义;没有恒定不变的真理,每个人的生存意义须经由自己筚路蓝缕的艰辛探索去寻获。 普鲁斯特的局限性在于:生活体验不够丰富,题材单薄狭窄。由于后半生囿于病榻无力开拓新的生活空间,其“回忆”是处于静止状态中的审美者对过去经验的过分细致的反刍,有夸大体验和过于繁复之嫌,也有审美趣味偏于纤巧、婉约之局限。普鲁斯特的回忆基本解决了“审美与时间”的问题,但对“审美与空间”问题较少涉及,其社会含蕴和审美视野均不够深广。

论文目录:

内容提要

绪论 哲学、美学史上的“回忆”

第一章 失乐园

引言 “方舟”上的追忆者

第一节 童年——阅读天堂

第二节 幻灭的时代

第二章 回忆与审美——从生活到艺术

第一节 回忆与生活

第二节 回忆与审美

第三章 回忆与存在——重觅伊甸园之路

第一节 心理时间

第二节 非自主记忆

第三节 回忆与通感

第四节 个人真理

第四章 复乐园

第一节 失而复得的时间

第二节 普鲁斯特的现代启示

参考书目

附录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9-14

相关论文

  • [1].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D]. 高燕.复旦大学2005
  • [2].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 傅守祥.浙江大学2005
  • [3].思与诗的张力[D]. 刘志.浙江大学2005
  • [4].批判与救赎——从存在论美学到生活诗学[D]. 张公善.浙江大学2005
  • [5].意境的现代阐释[D]. 王海铝.浙江大学2005
  • [6].审美情境与美感[D]. 李波.复旦大学2005
  • [7].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 苏东晓.复旦大学2005
  • [8].荒诞的人——加缪文学思想研究[D]. 王洪琛.浙江大学2005
  • [9].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 赵之昂.山东师范大学2005
  • [10].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分形[D]. 谢雪梅.浙江大学2006

标签:;  ;  ;  

回忆与存在——普鲁斯特小说的审美意义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